口服补液盐:Ⅰ、Ⅱ、Ⅲ有区别


口服补液盐:Ⅰ、Ⅱ、Ⅲ有区别

李晓晔,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药剂科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

腹泻是指粪便水分及大便次数异常增加,通常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 g/日),粪便不成形,粪质稀薄(含水量>85%),有时便中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食物,或含有黏液、脓血等。

口服补液盐:Ⅰ、Ⅱ、Ⅲ有区别

引起腹泻的原因比较多

(1) 感染: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例如:霍乱弧菌、轮状病毒、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等引起的腹泻。

(2) 中毒:如食物中毒,进食了未煮熟的豆角,毒蘑菇之类。

(3) 药物:如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降糖药物二甲双胍。

(4) 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

腹泻对机体造成的最直接的威胁就是脱水。腹泻期间,水分和电解质(钠、氯化物、钾和碳酸盐)通过水样粪便、呕吐、汗液、尿液和呼吸而流失。如不弥补,即会发生脱水,并且水和电解质缺乏会不断发展。所以治疗任何形式的腹泻首先就是补液,以保证机体不脱水。公认推荐首选的补液方式是口服补液治疗,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显示口服补液治疗是急性感染性腹泻有效及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法。但对于严重腹泻的患者可能需要直接给予静脉输液。

口服补液盐的种类

口服补液盐Ⅰ、口服补液盐Ⅱ、口服补液盐Ⅲ。这个"Ⅰ、Ⅱ、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为此,笔者也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口服补液盐:Ⅰ、Ⅱ、Ⅲ有区别

口服补液盐(ORS)预防和治疗腹泻脱水是通过小肠粘膜细胞刷状缘的葡萄糖-钠偶联转运机制来促进水和电解质吸收的。

口服补液盐:Ⅰ、Ⅱ、Ⅲ有区别

口服补液盐包含3种主要成分

(1) 电解质:氯化钠和氯化钾。

(2) 用于纠正或预防代谢性酸中毒的盐类,例如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

(3) 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体液和电解质吸收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口服补液盐配方,其成分是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和无水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 毫升后饮用。1985年,WHO将配方做出调整,用2.9克的枸橼酸钠取代了2.5克的碳酸氢钠,其余成分含量不变。此后,又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WHO 公布了改良后的配方为:氯化钠2.6克、氯化钾1.5克、枸橼酸钠2.9克、无水葡萄糖13.5 克,加水至1000 毫升后饮用。

口服补液盐Ⅱ、Ⅲ的配方使用枸橼酸钠代替了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易变质,味道苦涩,而枸橼酸钠不易潮解,性质稳定,味酸甜,便于儿童患者服用。

为什么口服补液盐Ⅰ中的葡萄糖(含1分子结晶水)之后改用为无水葡萄糖?

有文献报道,其实,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原处方中,都是规定用无水葡萄糖的。但因我国药典(1990年版及以前各版)收载的葡萄糖含一分子结晶水,所以在《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第一、二版中,原口服补液盐配方中的无水葡萄糖改为葡萄糖(含1分子结晶水),用量按比例增加。另有试验证实,无水葡萄糖的稳定性也较葡萄糖(含1分子结晶水)更好。我们会看到口服补液盐Ⅰ中分为大包与小包,这就是考虑到葡萄糖(含1分子结晶水)的稳定性差,与碳酸氢钠共存时,葡萄糖易变色而影响质量,故在生产时,取葡萄糖、氯化钠分装于大包内,另取氯化钾、碳酸氢钠分装于小包内。

口服补液盐:Ⅰ、Ⅱ、Ⅲ有区别

口服补液盐Ⅲ中降低了氯化钠和无水葡萄糖的比例,从而降低了电解质渗透压及总渗透压,是低渗配方。世界卫生组织(WHO)最初规定的标准口服补液盐的浓度虽然安全有效,但它不能够降低血容,不能够缩减腹泻的容积和持续时间,也不利于减少排便量与次数。低渗口服补液盐在预防和治疗腹泻脱水上与原方案同样有效,但因渗透压更低,可避免肠液渗透压增加而加重的渗透性腹泻,促使内生小肠分泌液重吸收,减少腹泻次数,降低腹泻便量和呕吐的发生,更有利于临床使用,尤其适用于儿童急性、非霍乱腹泻的液体补充。有研究显示,与原配方比较,低渗口服补液配方使静脉补液的需求减少。WHO的前两种配方均基于霍乱患者肠道丢失电解质较多的特点而制定的,而对于非霍乱患者,肠道丢失电解质少于霍乱患者。而目前多数患者腹泻的病因并不是霍乱,故低渗配方更为合适。

口服补液盐:Ⅰ、Ⅱ、Ⅲ有区别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口服补液的渗透压是影响水和电解质吸收的关键因素。所以,口服补液盐只应当用水并根据说明书中的指定容积重新配制后使用。不要加入白糖等其他配料,以免改变溶液的渗透压,影响药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