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失败,有农业发展的原因

钱学森搞研究救国,袁隆平种水稻救国,鲁迅写文救国。由此可见,胜负不仅仅是出现在战场上,它可以体现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当然拥有具有强大能力的将军,在关键时刻是能在战场上扭转局势的。我们经常将战争的成败,定义在它在战场上是否胜利,损伤多少,或者说我们常常定性地认为,战场的胜利,就是靠在战争中的表现。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我们就从长平之战来解析,秦国之所以能赢赵国,其实还有农业发展这方面的原因

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失败,有农业发展的原因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记载:“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这是说一个军队的士兵数量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威吓到对手投降。军队士兵固然要“多多益善”,但怎么养活也成为一个问题,这就不得不讲到农业了。很明显,人口的发展与粮食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经济上,封建王朝处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主要收入就是土地所产粮食。据统计,财政总收入里有三分之一都是农业方面的收入。所以,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就表示国家渐渐富裕,那就可以推行更多的农耕工具,加上一些惠民政策的实施,这就使得军民饱腹,也就更有精力来打仗。

战国时期,秦国就实行鼓励耕种的政策,一时间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或许就是秦国军队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总的来说,农业对战争的作用不可小觑。

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失败,有农业发展的原因

秦国重视发展农业的举措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重视农业发展,正是因为悟懂农业对战争的重要性。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比较弱,对魏国的强大束手无策。就在实施商鞅变法,重视农业之后,攻守易势,小小魏国变得不在话下。那么他们主要实行了那些策略来提高农业发展呢?

1、颁布《垦草令》,增加耕种面积

《垦草令》就是鼓励百姓种植。由减免赋税、对开垦者进行奖励的方法,来鼓动百姓行动,开垦荒地,变废为宝。百姓开地,一可以拿取奖励,二可以填饱肚子,自然就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土地开发上去。在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下,秦国发展农业的土地面积日益增大。

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失败,有农业发展的原因

2、提高百姓积极性

降低赋税固然是一种提高积极性的办法,但还不够,于是商鞅进一步推行阶梯纳税法。意思就是你种的土地越多,所需要纳税的比例就越小。这样,百姓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就只好出卖劳动力。这就使得秦国的很多荒地有了利用价值,实现了种地最大化。另外,对那些不愿意好好耕地的人给以处罚、提高粮食的价格、强令分家等等措施都进一步刺激了农民耕种。

3、抑制商场活动

秦国对商人可谓“很不友好”。加重商人赋税,禁止商人卖粮食,强行要求商人为兵队提供必要的打仗武器等等举措,都能看出秦国对商人活动的抑制。其实秦国这些行为的主要目的,是想避免百姓因为经商富了就忽略农业发展。司马迁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道:关中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这可谓“粟如丘山”。

秦国因为注重农业的发展,于是国家发展也变得尤为快速,秦国可以说“富天下十倍”,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背后有那么多的“粮食”靠山,自然军心稳当。

赵国在农业发展上的举措

观赵国,这国家本来拥有良好的土地基础,国土是比秦国要好得多的。但在攻打赵氏时,因“邯郸仓库实”,以致久攻不下,甚至最后遭到反攻,一败涂地。

但这并不是说赵国对土地发展不重视。有相国进谏:“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另赵简子时期,就曾以军功授田,可见对土地的重视程度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 ,骑万匹,粟支数年”。

可见赵国农业曾经也是很强大的,可是后来赵国在农业上的发展就慢慢变慢了。这是为什么呢?

1、秦国的奋起直追

在农业上,赵国原本是比秦国强的,但是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迅速提高。在《禹贡》中有对各地土地质量的评价:赵国为中,而秦国为上。秦国重视农业的程度超过赵国,加上土地本就比赵国质量要好,天时地利人和之下,被赶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如果在秦国赶超之前赵国就对秦国实行打压措施,说不定事态有挽回之地。但当时的秦国实力不够,还入不了赵国的眼,而等到赵国反应过来,这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

赵国农业发展达到瓶颈期,但本可以通过兼并土地或对农业进行改革创新来改善情况,但赵国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秦国改善农耕工具,发展迅速,在农业上远远超过了落后的赵国。

2、注重商业发展

本来 “粟支数年”,但在长平之战时却拿不出充足粮食。后人评价“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其实赵国如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商业发展。

所谓某个领域发展过于繁荣,那便会使得另一领域发展受到抑制。重视商业的举措,使得赵国农业发展被抑制。战争一开,商场的物品对战争来说作用不是很大,但农产品就不一样了。所谓后方强大,前方才能心无旁骛,展示出自己真正的实力。“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种情况下,赵国就处在弱势方,而秦国则掌握了主动权。

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失败,有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长平之战中两国出的“粮食”招,看农业对战争的重要性

因粮食不够,赵豹不提倡跟秦国打仗,赵王没有听从赵豹建议,所以引发长平之战。但粮食不够怎么办呢?便向齐国借粮,并在“秦军怕赵括”这种流言下,战前易帅。因为粮食不够,赵王想要让国人尽早回国收粮食,赵国犯了大忌——急于求胜。

如果赵国粮食充足,当时赵国运输成本比秦国要低,大可以让廉颇主帅耗着,回国运粮,但没想到不仅军队粮食短缺,国中粮食也不足,这便让他停住了脚。

加上后来赵括轻敌,落入包围圈。即使是这个时候,赵括还是努力镇守了四十多天,如果后备充裕,早该等来援助了,或许就可以突破重围,就不会战败。此时秦国处于主动地位,耗都能耗死赵括,自然就能胜利。

在被包围了四十多天之后后,赵国军队因为粮食不足,只好举白旗向秦国投降。投降之后被坑杀,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赵国军人无法发挥出充分实力,所以失败。坑杀原因虽然存在颇多争议,但粮食不足占据了整个的主流观点。

秦国因为粮食不足,不得已杀光赵国士兵,这又为后面的邯郸之战埋下了伏笔。秦国的这一步,可以说是“昏招”,但他无可奈何。虽然这个“昏招”没有让秦国战败,但无端增加了山东六国对他的抵抗情绪,可谓得不偿失。

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失败,有农业发展的原因

结语

钱学森虽然不会行军打仗,但他在军事装备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在世人眼里,堪比五个师。而商鞅也是同样的没有上战场,但他在农业发展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说没有提高秦国的军事实力,但储粮充实,人口富足的后方现象稳定了前方的军心,这绝对可以说是影响秦国军队战斗力的一大因素。秦国对农业的重视,使得他们在长平之战中得以胜利,并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