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看问题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贫穷和富有?

直觉上的答案是:贫就是缺钱,富就是有钱。贫就是资源少,富就是资源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基本就是这么判断贫富差别的。

我们通常看问题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在理论上,我们也是用GDP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国家发展的。

自己是什么不重要,拥有什么才重要。

这是我们过去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哪里是以人为本?

这不就是以物为本吗?

或者说是以钱为本。

我们通常看问题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贫富之间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一个美国小男孩问他爸爸:“爸爸,我们家有钱吗?

”“我们家有钱,但钱是我的,你要自己去赚。”

一个中国小男孩问他爸爸:“爸爸,我们家有钱吗?”

“我们家有钱,等我死了,这些钱都是你的。”

后来,美国小男孩从小懂得要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努力学习,长大后创业成功,成为了富人;中国小男孩从小好吃懒做,中学没毕业便辍学了,父母死后他继承家业,但很快就被他败光了,他成了物质和精神上都很贫乏的人。

让孩子变“穷”与让孩子变“富”的爸爸,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对“富有”的理解层次不同。就像马斯洛的理论所描述的那样,物质只是基础而非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受人尊重并实现自我价值才是真正的“富有”。

我们通常看问题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经济学家给出的一组数据:

中国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

中国至少5亿人还未用上马桶;

80%的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

如果你拥有本科学历,你就超过了95%的中国人。

这个世界,不是人人都像国产电视剧里,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坐在有超大落地窗的办公室的男女主角一样。

我们通常看问题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看过一句话:我们总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其实反过来亦是如此,富有更是限制了我们对贫穷的认知。

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根本无法想象那种绝望和无力感。

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不懂:很多人的穷,并不是因为懒惰。

美国作家芭芭拉在《我在底层的生活》一书中写道: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逻辑运转,让贫困哺育贫困,让困境自我循环。

很多人没有时间学技术,没有时间提升自我,只能像陀螺旋转在日复一日只为糊口的怪圈中,恶性循环。”

他们光是维持生活,都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力气,你到底凭什么高高在上地指责他们平时不多努力?

我们通常看问题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1、贫穷最悲哀的地方,是总觉得什么事情,只能拿命挡,命比纸还贱。

2、贫穷的悲哀在于,让人忘了生活的本质:钱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3、贫穷的悲哀在于,心里永远装着个“我不配”,这样很可能使得他继续贫穷下去。

4、贫穷的悲哀在于,钱成为他生活的全部,没有温暖,没有人情味,更没有什么人文关怀,剩下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算计和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