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高能預警:

今天的文章,有昆蟲恐懼症、軟體動物恐懼症者,慎入!


2020年開年,當全人類都被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搞到焦頭爛額的時候,另一種危害不亞於疫情的生物警報也正在全球拉響。


草地貪夜蛾,這個被列為全球十大植物害蟲之一的物種,正在全球悄無聲息地紮根、產卵,等待爆發和肆虐的時機。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你可能瞭解過前段時間肆虐亞非洲的沙漠蝗蟲災害。如果說當時我們還有“隔岸觀火”的僥倖;那麼這一次,“么蛾子”不僅入侵了中國,還佔領了南到雲南北到東北的大部分中國國土。


別看“貪夜蛾”這個名字萌萌的,它們是真正害蟲中的“戰鬥蟲”,破壞力是蝗蟲的上百倍。入侵中國第一年,么蛾子就造成我國玉米減產500億斤。


而它帶來的影響遠不止糧食減產、農作物價格普遍上漲這麼簡單。


在“么蛾子”的影響下,一方面,我國千年來的小農經濟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另一方面,面對草地貪夜蛾的威脅,一場轉基因農作物推廣的序幕正在拉開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01 兩年內威脅全球,貪夜蛾威脅是蝗蟲的數倍


和沙漠蝗一樣,草地貪夜蛾在我國也是外來物種。


這種“么蛾子”的老家在美洲大陸。因為懼怕寒冷,它們常年生活在中美洲的熱帶地區,等到春天氣溫轉暖時,便會向北飛入美國和加拿大等溫帶地區,邊掠食邊繁衍直到夏末。


大自然在美洲“設置”了貪夜蛾,同時也“設置”了幾百種天敵,物種之間相互制衡。因此,雖然從1979年起,美國每隔幾年就有記錄在案的蟲災發生,但貪夜蛾從未在美洲造成大規模災害。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直到2016年初,貪夜蛾通過貿易貨輪“偷渡”進入西非,隨後,便憑藉驚人的生存天賦,開啟了全球擴張之路:

  • 2017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全部“淪陷”;
  • 2018年,阿拉伯半島和南亞首次報告發現貪夜蛾;
  • 2019年初,貪夜蛾從緬甸跨越邊境,入侵中國雲南,並覆蓋了整個亞洲;
  • 2020年,澳洲“淪陷”。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貪夜蛾能有如此令人膽寒的擴張速度,這有它自身的特點分不開關係:能生、不挑食、特別能飛。


每隻貪夜蛾雌蟲一輩子至少能產1500個卵,繁殖能力是普通害蟲的3-5倍。


幼蟲完全不挑食,350多種農作物都是它們的食物。長成成蟲後,口味稍微變一些,但能吃的還有80多種。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進入我國的那批最愛吃玉米,它們群體作戰,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然後列隊遷移下一片地。


根據FAO(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2018年,在貪夜蛾過境的12個非洲國家中,玉米減產量都在21%—53%之間,而在泰國更是直接造成了1.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它們不僅能吃,還能飛。之前看過蝗蟲過境視頻的小夥伴,應該對那種黑雲壓城的感覺記憶猶新,但貪夜蛾的飛行能力比蝗蟲還要強,成蟲每晚奔襲距離達100公里;甚至腳不著地,一次性就能飛150公里,相當於能從煙臺跨越渤海灣直接飛到大連。


憑藉這種恐怖的飛行能力,2019年只用了不到一個夏天的時間,貪夜蛾就把卵下遍了中國25個省。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好在,“么蛾子”受到了各地植保站的嚴密監控,加上初來駕到繁殖有限,全年僅造成西南地區玉米減產5%,損失不大。


但自此,貪夜蛾在中國定了局,長期戰爭的號角算是已經吹響了。


本來寄希望於一個冬天就能凍死貪夜蛾的“有生力量”,結果暖冬來了…


經歷在亞洲大陸上的第一個冬天後,貪夜蛾不僅克服了水土不服,還提前產了卵。


這些“么蛾子”現在鬧出多大事兒了呢?今年農業部的1號文件,就是關於草地貪夜蛾的防治預案,其中提到,“2020年草地貪夜蛾呈重發態勢,各地區均有集中危害的可能”。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02 防治貪夜蛾,我國拉開轉基因種植歷史大幕


過去幾十年,我國在防治蟲害方面已經有了不少經驗。比如曾經肆虐的蝗蟲災害,近些年來沒再形成重大災害。


我們消滅蝗蟲中總結出的經驗有兩條:一是“生物防治”引入天敵,二是“化學防治”,即噴藥。但不幸的是,這兩條對大部分蟲害都行之有效的辦法,遇到草地貪夜蛾,卻都行不通了。


一些鳥類、鼠類捕食貪夜蛾的幼蟲,但對成蟲卻無能為力。能在幼卵時期就將貪夜蛾“殺死在搖籃中”的寄生蜂、寄生蠅等物種,目前在亞歐大陸還沒發現。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既然不能靠大自然的“物競天擇”,那麼人類的化學農藥呢?


有用,但選擇起來要格外小心。美洲國家對貪夜蛾使用農藥已經有了幾十年歷史,這使得貪夜蛾對許多農藥都產生了抗藥性。這些抗藥性報告從1981年開始,每隔幾年就會出爐一份。至今為止,常用的29種殺蟲劑都對貪夜蛾失去了效用。


研究人員在不斷研發、試用新藥,但過不了幾年,這些新藥也會逐步失效。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這樣說來,對抗草地貪夜蛾,人類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


還是回到美洲來看這個問題。除了之前提到“天敵”的制衡外,貪夜蛾在美洲大陸無法興風作浪,還有另一個更關鍵的因素——轉基因作物。


雖然貪夜蛾對農藥產生規模抗藥性,但對一種殺蟲劑還無法免疫——Bt毒素。


這種農藥誕生已有60多年的歷史,但作為生物殺蟲劑,在應用上存在很多的缺點,如在紫外線下易分解、持效期短、對隱蔽害蟲效果不大、在玉米田使用操作困難等等,因此一直很難得到有效推廣。


但科學家想到了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將Bt毒素的蛋白基因,通過轉基因方式轉到玉米中。這相當於給玉米加了個“被動技能”:蟲子在啃食這種轉基因玉米時,“殺蟲蛋白“在腸鹼性溶液和酶的作用下被活化,使害蟲直接被殺滅。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目前,這種Bt基因玉米已經在歐美國家全面鋪開,佔到美國玉米總面積的85%,巴西玉米總面積的40%,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草地貪夜蛾的危害。


疫情之後, 這隻“么蛾子”或將成中國經濟最大威脅?


然而在我國,關於轉基因的爭論已經持續了20餘年,困於倫理道德和對副作用的擔憂,我國轉基因農作物一直未有大面積鋪開。


但面對草地貪夜蛾的威脅,今年1月,我國農業部破例批准,對兩個抗蟲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新品種頒發了安全證書。


參考轉基因作物在歐美國家的推廣史,一種轉基因作物從出現到大面積種植,中間至少需要10年時間。因此,即便從現在開始推廣,想在對抗蟲災方面取得成效,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問題。


但對於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發展,這已經可謂是歷史性的一步。在轉基因玉米獲得安全證書後,A股轉基因板塊一度站上了風風口。當前,仍在上升的蟲害威脅,能否加快轉基因玉米的上市之路,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但無論出於抗蟲需要,還是經濟利益,這已經是我們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