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介之推不言祿︱高風燭燃萬古長夜,氣節永駐浩蕩山河

《介之推不言祿》與《寺人披見文公》節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後被選入《古文觀止》而單獨成篇,分別講述的是魯僖公24年發生的兩件事。

相比於“寺人披見文公”的人物情節(見 ),介子推的名氣更大、故事流傳更久遠,在中華兒女心目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其高風亮節能夠燭燃萬古長夜,其名聲氣節已經永遠紮根在華夏大地。


左傳︱介之推不言祿︱高風燭燃萬古長夜,氣節永駐浩蕩山河

故事緣起:晉文公在秦穆公幫助下,流亡19年後,終於回到了晉國。在得到寺人披告密後,挫敗了舊臣的陰謀叛亂,接見了一個叫頭須的家臣,把女兒嫁給了趙衰……在一切初步安頓就緒後,對跟隨自己流亡的人們進行了封賞。但,卻唯獨漏掉了曾經割下自己腿上肉給晉文公食用的介子推。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左傳︱介之推不言祿︱高風燭燃萬古長夜,氣節永駐浩蕩山河

白話翻譯:

晉文公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沒有主動去求賞。晉文公也沒有賜給他金錢祿位。

介之推說:“晉獻公(晉文公的父親)有9個兒子,現在惟獨在世的只有晉文公了。晉惠公和晉懷公(晉文公的兄弟)沒有什麼親近的人了,晉國內外都拋棄了他們。老天爺沒有讓晉絕後,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公子又會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跟隨公子逃亡的人卻認為,這是自己的貢獻,這難道不是自欺自人嗎?偷竊別人的錢財,尚且叫盜竊,更何況貪圖上天的功勞以為自己的貢獻呢?臣子們將貪功之罪認作合理,國君對這種欺詐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我難以和他們相處了啊。”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麼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效法,罪過就更大了。況且我剛才已經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後絕對不能再吃他的俸祿了。”

他的母親說:“那也讓國君知道一下,不好嗎?”

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需要去裝飾它嗎?那樣豈不是又把隱居的身體顯露出來了。”

他的母親說:“你果真能夠這樣做嗎?那麼,我和你一起去隱居。”於是,便一直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派人尋找介之推,但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就把綿上的田地分封給他。並且說:“這是用來標識我的過失,表彰介子推這樣的高士。”


左傳︱介之推不言祿︱高風燭燃萬古長夜,氣節永駐浩蕩山河

蘇東坡手書《寒食帖》

《介之推不言祿》這段文字,記述的主要是介子推和其母親的對話,文字很平實,思想很深邃,境界很高遠。試看其亙古不滅的3大光輝:

01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介子推首先講,自己對當前國事的看法。那就是:“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臣子們把欺騙當做道義,國君反而獎賞這種行為,你們君臣上下是非好賴不分,汙濁沆瀣,介子推我品格高尚之人,是萬難與你們相處的。也就是說,介子推我是不屑於與你們同流合汙的,更不會在乎那點功名利祿。

02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介子推接著說,自己為什麼不願去爭取封賞。這種下欺上蒙的現象,是任何一個組織的大忌。員工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領導看不到存在的問題,是很多組織潰敗的根本。但,介子推絕不是簡單的看不慣這種現象。在介子推看來,如果去爭取就是錯上加錯,罪過會更深;尤其是,自己對這種現象已經表達了不滿,如果再去說,良心是會受到巨大譴責的。這個格局就太大太大了。

介子推古風卓然,心底坦蕩如斯,古今概莫能外。

03 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介子推最後說,自己為什麼不願意去提醒一下晉文公?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言行合一”“知行合一”。我都是準備要歸隱山林的人了,如果再使用言語,豈不是又把隱居的身體顯露出來了?很多事情都難以做到徹底、做到極致,隱就要隱的徹底、隱的決絕、隱的悄無聲息。介子推這才是真隱,隱之前和隱之後,就一句話都不說了。所以,後來,即使晉文公縱火焚山,介子推也絕不出山、更不想見,寧肯被燒死。讀起來是奇聞,細想起來真是太難了。

介子推真真切切是一個奇人,“奇”的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縱觀史冊,唯此一人耳,千百年來備受推崇!並由此誕生了民間第一大祭日的寒食節。

每逢初春,天乾物燥,極易引發火災,古人便在這段時期禁止燃火。介之推不言祿後,晉文公十分後悔和懷念這位卓風凜然的高士,便下令:

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魏晉時期,寒食節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由於寒食清明兩節時間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據《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記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左傳︱介之推不言祿︱高風燭燃萬古長夜,氣節永駐浩蕩山河

晉文公縱火焚山的地點在今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

清明將近,謹以此文紀念介子推。介子推,古風卓然,可謂:高風燭燃萬古長夜,氣節永駐浩蕩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