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左傳》解析第七十三講:成公·成公五年和六年

《成公五年》即公元前586年,周定王二十一年期間。主要記述了六件事:一是晉國趙同、趙括放逐了趙嬰。二是魯國孟獻子回訪宋國。三是晉國樑山崩塌,召見伯宗。四是許靈公在楚國誣告鄭悼公,鄭國因此叛楚靠晉。五是諸侯在蟲牢結盟,歡迎鄭國。六是周定王去世。

《成公六年》即公元前585年,周簡王元年期間。主要記述了八件事:一是鄭悼公去到晉國拜謝平定。二是魯國季文子修建武宮。三是晉國聯絡其它諸侯入侵鄭國。四是晉景公決定遷都新田。五是鄭悼公去世。六是子叔申伯訪問晉國,晉國命令魯國入侵宋國。七是楚國征伐鄭國,是因為鄭國隨從晉國的緣故。八是晉國救援鄭國,楚軍退走,晉軍入侵蔡國,楚軍又來救援,於是晉軍退走。

《左傳》解析第七十三講:成公·成公五年和六年

【經】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仲孫蔑如宋。夏,叔孫僑如會晉荀首於谷。梁山崩。秋,大水。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十有二月己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於蟲牢。

【傳】五年春,原、屏放諸齊。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聽。嬰夢天使謂己:「祭餘,餘福女。」使問諸士貞伯,貞伯曰:「不識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孟獻子如宋,報華元也。孟獻子如宋,報華元也。

夏,晉荀首如齊逆女,故宣伯餫諸谷。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伯宗闢重,曰:「闢傳!」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問其所,曰:「絳人也。」問絳事焉,曰:「梁山崩,將召伯宗謀之。」問:「將若之何?」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降服,乘縵,徹樂,出次,祝幣,史辭以禮焉。其如此而已,雖伯宗若之何?」伯宗請見之,不可。遂以告而從之。許靈公愬鄭伯於楚。六月,鄭悼公如楚,訟,不勝。楚人執皇戌及子國。故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於晉。

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於垂棘。宋公子圍龜為質於楚而還,華元享之。請鼓譟以出,鼓譟以復入,曰:「習功華氏。」宋公殺之。

冬,同盟於蟲牢,鄭服也。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十一月己酉,定王崩。

《左傳》解析第七十三講:成公·成公五年和六年

【經】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二月辛巳,立武宮。取鄟衛孫良夫帥師侵宋。夏六月,邾子來朝。公孫嬰齊如晉。壬申,鄭伯費卒。秋,仲孫蔑、叔孫僑如帥師侵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冬,季孫行父如晉。晉欒書帥師救鄭。

【傳】六年春,鄭伯如晉拜成,子游相,授玉於東楹之東。士貞伯曰:「鄭伯其死乎?自棄也已!視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二月,季文子以鞍之功立武宮,非禮也。聽於人以救其難,不可以立武。立武由己,非由人也。取鄟,言易也。三月,晉伯宗、夏陽說,衛孫良夫、寧相,鄭人,伊、洛之戎,陸渾,蠻氏侵宋,以其辭會也。師於金鹹,衛人不保。說欲襲衛,曰:「雖不可入,多俘而歸,有罪不及死。」伯宗曰:「不可。衛唯信晉,故師在其郊而不設備。若襲之,是棄信也。雖多衛俘,而晉無信,何以求諸侯?」乃止,師還,衛人登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將新中軍,且為僕大夫。公揖而入。獻子從。公立於寢庭,謂獻子曰:「何如?」對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澤、林、盬,國之寶也。國饒,則民驕佚。近寶,公室乃貧,不可謂樂。」公說,從之。

夏四月丁丑,晉遷於新田。六月,鄭悼公卒。子叔聲伯如晉。命伐宋。

秋,孟獻子、叔孫宣伯侵宋,晉命也。楚子重伐鄭,鄭從晉故也。

冬,季文子如晉,賀遷也。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御諸桑隧。趙同、趙括欲戰,請於武子,武子將許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諫曰:「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於是,軍帥之慾戰者眾,或謂欒武子曰:「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子盍從眾?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欲戰者可謂眾矣。《商書》曰:『三人佔,從二人。』眾故也。」武子曰:「善鈞,從眾。夫善,眾之主也。三卿為主,可謂眾矣。從之,不亦可乎?」

《左傳》解析第七十三講:成公·成公五年和六年

譯文

五年春,趙同、趙括把趙嬰放逐到齊國。趙嬰說:“有我在,所以欒氏不會為難。我亡了,我這兩位兄長就有憂患了。而且人們各有所能與不能,赦免我又有什麼害處?”趙同、趙括不聽。趙嬰夢見上天的使者對自己說:“祭祀我,我就祝福你。”於是派人詢問士貞伯,士貞伯說:“不知道。”隨後告訴這個人說:“神福佑仁人而降禍給淫邪的人,淫邪而沒有懲罰,就是福,祭祀他,恐怕會逃亡吧?”於是祭祀,第二天就被放逐了。孟獻子去宋國,是對華元訪問魯國的回訪。

夏,晉國荀首到齊國迎接齊女,所以宣伯運糧贈送給他。粱山崩塌,晉景公用傳車召見伯宗。伯宗躲避重車,說:“為傳車讓路。”重車上的人說:“與其等待我,不如走捷徑要快一些。”問他是什麼地方人,那人說:“絳城人氏。”伯宗問絳城之事,那人說:“梁山崩塌了,君主要召見伯宗謀劃。”伯宗問:“準備怎麼辦?”那人說:“山有了腐朽的土壤而崩塌,又能怎麼辦呢?國家以山川為主,所以遇到山崩川竭,君主就不能舉事,要降下華服,乘坐素車,撤除樂舞,出宮住宿,禱告崩壞,史官頌辭並獻禮,就是如此而已,雖然是伯宗還能怎麼樣呢?”伯宗帶他見晉景公,他不答應。於是伯宗將這些話告訴晉景公,晉景公聽從了。許靈公在楚國誣告鄭悼公。六月,鄭悼公去楚國,爭訟,沒有勝訴,楚國人抓住皇戌及子國,所以鄭悼公回國,派公子偃到晉國請求平定。

秋八月,鄭悼公與晉國趙同在垂棘結盟。宋國公子圍龜在楚國做人質後回到宋國,華元設宴招待。圍龜請求擊鼓以出,又擊鼓以入,說:“這是演習攻擊華氏。”宋共公於是殺死他。

冬,魯成公、晉景公、齊頃公、宋共公、衛定公、鄭悼公、曹宣公、邾子、杞桓公在蟲牢結盟,這是因為鄭國順服。諸侯再次謀劃會見,宋共公派向為人以子靈事件為由而推辭。十一月己酉日,周定王去世。

《左傳》解析第七十三講:成公·成公五年和六年

六年春,鄭悼公到晉國拜謝平定,子游為相禮,在東邊廳堂柱子東邊舉行授玉儀式。士貞伯說:“鄭悼公恐怕要死了嗎?自己不尊重自己,目光如流而行走迅速,不能安靜坐下,也不能久坐。”二月,魯國季文子因為鞌地的戰功建築了武宮,不符合禮儀。聽從別人來救援自己的患難,不可以建立武功,建立武功是由自己,而不是由別人。奪取鄟地,記載說容易。三月,晉國伯宗、夏陽說、衛國孫良夫、寧相、鄭人、伊洛戎人、陸渾、蠻氏等入侵鄭國,這是因為宋國推辭參加盟會。軍隊駐紮在針地,衛國人不設保衛。夏陽說想襲擊衛國,說:“雖然不能進入,多有些俘虜而回去,即使有罪也不至於死。”伯宗說:“不可以。衛國相信晉國,所以軍隊駐紮在城郊而不設防。如果襲擊,就是拋棄信用,雖然多俘虜一些衛人,而晉國沒有了信用,用什麼來要求諸侯?”於是停止。軍隊回國,衛國人登上城牆。晉國人謀劃離開故都絳城,大夫們都說:“必須要住在郇瑕氏的地方,肥沃而靠近鹽田,國家有利君主快樂,不可以失去。”韓獻子率領新中軍,同時擔任僕大夫。晉景公作揖而進宮,韓獻子跟從。晉景公站在寢宮庭院,告訴韓獻子說:“怎麼樣?”韓獻子回答說:“不可以。郇瑕氏的土地土層薄而水淺,邪惡容易構成,邪惡容易構成那麼民眾就會憂愁,民眾憂愁那麼就會下陷並狹隘,於是乎就會有風溼腳腫的疾病。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住不會生疾病,有汾河、澮河以流走邪惡,而且民眾能隨從教化,是子孫十代的利益。那山、澤、林、鹽,是國家的寶貝。國家富饒那麼民眾就驕縱放佚。靠近寶藏,公室就會貧乏,不可以稱為快樂。”晉景公很高興,聽從。

夏四月丁丑日,晉國遷都於新田。六月,鄭悼公去世。子叔申伯去到晉國,晉國命令魯國征伐宋國。

秋,孟獻子、叔孫宣伯入侵宋國,是晉國的命令。楚國子重征伐鄭國,是因為鄭國隨從晉國的緣故。

冬,魯國季文子去到晉國,祝賀遷都。晉國欒書救援鄭國,與楚軍在繞角相遇。楚軍退走回國,晉軍於是侵犯蔡國。楚國公子申、公子成帶領申地、息地的軍隊救援蔡國,在桑隧進行抵禦。趙同、趙括想要作戰,向欒武子請求,欒武子打算答應,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勸諫說:“不可以。我們來救援鄭國,楚軍就離開我們,我們到了這裡,就是把殺戮轉移,殺戮沒完沒了,又激怒楚軍,戰鬥必然不能攻克,即使攻克,也不美善。我們組成軍隊出來,僅打敗楚國兩個縣,有什麼光榮呢?如果不能打敗,受的侮辱就嚴重了,不如回國。”於是回國。此時,想要作戰的人很多。有人對欒武子說:“聖人的慾望與眾人相同,因此能夠成就事業,先生何不從眾?先生為大政,應該斟酌民意。先生的輔佐有十一人,其中不想作戰的,只是三人而已,想要作戰的可以說很多。《商書》上說:‘三個人占卜,聽從兩個人的。’這是多數的緣故。”欒武子說:“良善均衡,從眾。那良善,是民眾的主張,三位卿大夫有這樣的主張,可以說就很多了。聽從他們,難道不可以嗎?”

《左傳》解析第七十三講:成公·成公五年和六年

註釋

1.餫:(yùn運)運糧贈送。

2.縵:(màn慢)《管子·小匡》:“諸侯以縵帛鹿皮四介以為幣,齊以文錦虎豹皮報。”《國語·晉語》:“乘縵不舉。”《韓非子·十過》:“縵帛為茵,蔣席頗緣,觴酌有采,而樽俎有飾。”《春秋·繁露》:“庶人衣縵。”《說文》:“縵,繪無文也。”這裡用為無花紋的絲織品之意。

3.愬:(su訴)《管子·任法》:“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愬其主。”《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論語·憲問》:“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負孝公之周愬天子。”《戰國策·齊策》:“必東愬於齊。”這裡用為誣告之意。

4.陴:(pí啤)城上女牆,上有孔穴,可以窺外。《左傳·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南圍鄭,反之陴。罷宋圍。”《說文》:“陴,城上女牆俾倪也。”

5.覯:(gou構)通“構”。構成。

6.膇:(zhuì墜)腳腫。《左傳·成公六年》:“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適有重膇疾,蒸鬱非所宜。”

《左傳》解析第七十三講:成公·成公五年和六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