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宣傳李唐是鮮卑?

谷中景


這是種族主義宣傳意圖在於混淆民族血統和種族主義血統觀。和外族通婚並不一定影響民族血統,這是兩個概念。有的人邏輯非常奇怪,少數民族無論多少嫁給漢族,其後代永遠都是少數民族;而漢族只要在某一代曾娶過少數民族女子,其後代永遠就必須是少數民族?這是極端自卑心理,得治!

北方漢族有鮮卑的血統,不認鮮卑只認漢,本身就是背叛祖先的。承認漢族是一個混同的我民族比純血論更理智。唐朝的風氣之所以與漢朝迥然不同,這裡面就是文化混同的原因,而直接歸於這是漢文化,就太可笑了。

中國是文明型國家非民族國家,這點與世界絕大多數不同,使用中華文明的各族人民都都是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文明包容性最強,它本身就是天道文明。李世民是鮮卑血統,父系存疑,母系確認。因為隴西李氏族譜上沒有他這一支。但是,漢族本身也不是個血統民族,認可中華文化,自認為是漢族就是漢族。我們是個文化民族。他是漢族無疑。幹嘛去找尋他的血統呢?鮮卑族全部併入漢族,現在誰能分的清?北方被金統治之後,漢人就變金人了?古代人的姓氏,血統都是時代相傳的,豈能亂認祖宗,漢人就是漢人,歸屬就是漢族的文脈,豈能隨便變契丹,當然,完全不變也不可能的,但是概率很低,就如今天的中國人變美國籍,那個數量是微乎其微的,反過來,匈奴變漢族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這個概率也很小,古代的華夷之辨,你以為是過家家啊,古代也不是今天的美利堅,美國的極大財團,你以為白人就沒有類似門閥這種文化啊,人家也是有家族傳承的,人家也有祖宗認知,也知道分彼此,也有類似非我族類不同心的認知,更何況古代中國。你用現代的理解看待古人,才真搞笑。中國人敬天法祖,認祖是漢族最大的信仰,我姓夏,源自夏朝的國名,你要是鮮卑你就說你是,不要代表全部漢族,而且少民變漢,大部分改姓都有記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長城作為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那是很殘酷的一條線的,長城以外,自古人就很少,賽外的環境就養活不了多少人,從古至今少民的總數量,比今天中國的少民和漢族比例還要小的多的多,你以為有多少匈奴,鮮卑人被我們漢化?

一方面否認中國是血統論,認為是文化認同,另一方面卻說隋唐是胡人建立的,這不是自相矛盾嘛?唐皇室還是認同漢文化的,這點毋庸置疑,誰說也不好使,按文化認同,必是漢化王朝無疑。漢人得姓很早,春秋戰國連平民就都有姓了,得姓早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要高明太多了,因為有姓,有族譜記錄,所以我們的的家族傳承一脈相承,也避免了被外族稀釋,反過來又容易稀釋少民,因為少民文化低,沒有文字,所以形成不了像漢族這樣強大的母體。南匈奴投降漢朝一共才10多萬人,能有多少?今天的漢族人超過60%都是古代5個男人的後代,這也能回答你說劉姓從一個小姓變大的原因,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姓都是大姓,那是因為皇族佔的資源多,可以娶更多的老婆,生更多的兒子,兒子又娶更多的老婆,生的兒子就更多,幾十代後,你自己算,這人數得翻多少倍,另外就是改姓的,但這個比例很少,改姓那要皇帝賜的,隨便改國姓,知道自己只有一個腦袋不。劉備的爹,中山靖王劉勝,有120個兒子,這可是歷史記載的。有沒有族譜,姓都是一個家族一脈相承的證據,漢族人都有姓,最晚也2000多年了。

李唐是不是鮮卑,對你脆弱的小心靈就這麼重要?如果是鮮卑,你要自殺嗎?李唐是什麼族沒有定論,但李家肯定是鮮卑化了,還用過鮮卑姓“大野”,李唐文化狂野奔放,皇家子弟個個喝葡萄酒,跳胡旋舞,安祿山就是因為胡旋舞跳的好,被唐玄宗喜愛。為什麼把三分之一的兵馬交給安祿山這個胡人統領,壓根也沒覺得胡人是外人呢,胡人就是自己人,不是嗎?中國人自稱黃帝后代,黃帝根本不是中原人,炎帝和蚩尤才是本地人,黃帝統一天下後,居無定所,四處遊蕩,這是《史記》司馬遷說的,這是典型遊牧民族特徵,先秦之前要有貴族說自己是農業民族的後代,就會被孔子笑話為小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大事在祭祀與打仗”,所以皇家貴族祖先本來就是胡人。確切是東胡,有考古為證,8000前的西拉木倫河流的興隆窪文化出現最早玉文化和龍文化。之後發展為紅山文化,出現非常精細的玉雕龍,被認為是黃帝部族的源頭。現在南方人有錢了,想把祖先往南拉,南方人主導的政權有幾個,哪個不被打的象孫子一樣。

五胡亂華後,重新統一北方的是拓跋氏北魏,唐朝的高門大姓除了原本漢晉那些士族,有三分之一的宰相都是北魏代北貴族的後裔。很多士族瞧不起李唐為代表的代北貴族,牛李黨爭就是體現。但是兩幫子士族都被黃巢滅了,誰又能比誰更正統呢?黃巢秦宗權朱溫李克用那些人血脈算是正統嗎?


歷史深度揭秘


堅決反對這種標新立異不知廉恥的胡說八道,關於李淵及李世民家族,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稿》中已經非常清楚的回答了李唐家族是非常典型的漢族王朝,如果你沒有耐心去看陳寅恪先生的著作,那麼我就用我淺薄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感悟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有自信,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元朝清朝都是少數名族建立起來的大朝代,小的五胡亂華時期的就更多,對於統治集團是不是漢人這件事,為我們現在的胸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關於李唐王朝的的確確是個漢人王朝,這一點是完全毋庸置疑的。

李家先祖有名有姓,這些都是可以考據出來的,都是非常典型的漢人,而且只看姓氏就知道李姓絕對是漢族的姓氏。有人會說李家先祖層姓大野,那隻不過是皇帝賜姓而已,而且也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後來沒了皇帝壓力立馬就改過來了。

在說關於李家女性這一支,的確是有少數名族血統,但我民族一向都是以父系為主,這一點恐怕是沒人能否認吧,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並不代表他就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是一個文化加地域認同的概念。

舉個例子,漢朝那麼多公主遠嫁匈奴,你敢說他們生出來的孩子是漢人,他們的後代豈不是都是漢族,這一點恐怕連匈奴都會笑點大牙,更不要說漢族這邊更是不會承認。再說袁世凱曾經在朝鮮娶過一個朝鮮女人,你敢說袁世凱的後代就是朝鮮人?

我們民族歷經苦難而不倒,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強大的文化凝聚裡,《左傳》上說的非常明白,用華夏之禮是為華夏,用夷狄之禮視為夷狄,李唐王朝在文化層面上完完全全是儒家漢族的那一套傳統,跟夷狄沒有一點關係。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應當認清歷史,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時期我們並不諱言,但李唐王朝的漢族統治卻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抹黑的。那些整天說李唐是鮮卑人的網絡噴子,有空還是多讀讀書吧!


昭烈名臣


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人質疑過李唐皇室非漢人出身。

因此,覺得李世民這些人為鮮卑後裔,並不是現代人這麼覺得,而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想法。

李唐皇室奪取江山後,為了讓自己的姓氏更顯赫,所以就把始祖追溯到漢朝的李廣。

更遠點,還到了先秦的思想家老子李耳。例如,唐高宗就自稱是李耳的56代孫,而李世民就順延到第57代。

但是,這種自我標榜的宣傳,在當時是個笑話。甚至還有人公開“打臉”李世民。

唐朝初年,有個名叫法琳的高僧,就對李唐的“出自老子、屬於隴西李氏”源流不以為然。他當著李世民的面說到:

琳聞拓跋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意思就是:

你們李家明明是代北鮮卑的後代,裝什麼根正苗紅的漢人?

等到後來,宋朝時期朱熹甚至還說: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因此,李唐皇室源於鮮卑,這在古代是都知道的事情。問題其實在於:

祖先的源流,到底能不能決定你現在的身份的問題?


HuiNanHistory


喜歡宣傳李唐是鮮卑族的人,基本是兩部分人。首先,李唐卻有鮮卑血統,這是歷史學界的公論。否則,歷史教科書上也不會說李唐是民族和諧、民族融合的典範。另外,整天嚷嚷血統、嚷嚷民族區別是個危險的信號,即:民粹主義抬頭。因此,我們確實要分清整天嚷嚷血統的人的居心何在。

一部分是好人。因為民粹主義抬頭,他們藉此機會宣揚民族團結,但這部分人常說的是李唐具有鮮卑血統,是漢化鮮卑族的後裔,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華夏子孫,而不是鮮卑族,這要分清楚。李唐自己都說自己是漢人,後世的人沒事兒撐的。

一部分則是壞人,也即破壞中國歷史自豪感,因為漢朝和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的兩大高峰,這個高峰不僅是指經濟還包括文化、外政、內政、軍事等多方面。在後者中還包括民粹主義者。

這部分人基本上是藉助李唐的血統,有三個目的

其一:打擊民族自信。你們看看,你們漢人很不行,這麼多朝代有幾個你們漢族人建立的?

第二:破壞今天的民族團結,宣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特別是“安史之亂”中的“統治階層內部爭權奪利”轉化為“漢族和他族”的鬥爭。更有甚者,還有人說李唐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歧視最嚴重的時期,所以,民族歧視是主流。

他們藉助人們對法律的不熟悉,嚴格法律,說李唐是有他族血統,但作為漢族他們卻是民族歧視最嚴重的政權。

例如這些人說“將禁兵器私與化外人者,絞。共為婚姻者,流二千里。”,你們看唐朝禁止和他族結婚,歧視多嚴重。

其實,說這話的人,掐頭去尾只留中間。頭兒是啥“緣邊關塞,以隔華、夷。”這就說明這條法律的實行地區是“邊關”!實行地區是有分別的。

“去尾”是啥?“諸蕃人所娶得漢婦女為妻妾,並不得將還蕃內。”這個去尾過程就是忽視“法律隨著時間的推展而推延”即上邊的法律是李淵、李世民時期的法律,那個“尾”就是李治時期。

完整的解讀就是:李淵時期,因為中國和他族政權之間的關係處於敵對狀態,在邊關地區禁止私自結婚。這不是很正常嗎!任何國家都不會允許邊關隨便異國婚姻的。之後,李世民擊潰了突厥,邊關地區較為和緩,為此,異族通婚事情較多,到了李治時期又規定:結婚可以,外國人、外族人來內地娶漢人女子也行,但是,你不能帶走!

第三:把李唐打造成外族入侵,就像蒙古、滿族那樣,之後,給日本人鳴不平,“都是外族入侵,日本失敗了而已”。

綜上所述,網上各色人等都有。堅持民族團結的相對少,因為他們不愛說話、怕被圍攻,所以,後一部分人就比較多。這是堅持民族團結的人應該思考的,你不發聲,那麼,破壞者就會被人誤認為是主力,從而,達到破壞民族團結的目的。


坐古談今


先是把羌搞掉了,氐羌變成了少數民族。然後百僕百越東夷又不見了,西南變成少數民族的大本營。炎黃兩個大族消失了,又商人秦人不見了,然後獨尊漢,莫名其妙?以後匈奴肅慎歲冒東胡烏桓鮮卑東北也不見了,又然後遼人西夏人不見了,宋明人也消失了,滿人也死光光了,最後只有漢族存在而且一下變成十億人口大族,很奇怪呀?反而歷史上的祖宗氐羌苗百僕百越東夷東胡民族變成了少數民族,很奇怪,達爾文也困惑!


草根66408165


其實,在隋朝建立之前,楊堅的官方名字叫作普六茹堅;李淵的官方名字叫作大野淵,這“普六茹”和“大野”都是標準的鮮卑姓氏。

當然,不僅僅是楊堅和李淵,當時大隋帝國的很多高層人物,大都是這種聽起來就怪怪的鮮卑姓氏。而之所以這麼多隋朝高層領導都是鮮卑姓氏,這其中也是有很長的歷史淵源。

大家知道,隋朝脫胎於宇文氏的北周帝國,北周則脫胎於西魏,西魏則是由北魏分裂而來。 當時的北魏、西魏和北周都是典型的鮮卑政權,高層人物大都是鮮卑人。

在這種背景下,很多漢族將領在爬上高層後,通常都會被賜予鮮卑姓氏,對於這些漢族臣子來說,這也算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在西魏時期,楊堅的父親楊忠和李淵的祖父李虎,雖然都是漢人,但卻都因為軍功顯著而被賜予鮮卑姓氏。

等到楊堅建立隋朝後,考慮到這種稀奇古怪的名字,會讓南方人感覺到,北方人非我族類,這樣在征服南方時,可能會存在比較大的困難,所以他上位後,就讓高層都恢復漢姓。

在這種背景下,楊堅恢復到自己以前的楊氏,李淵的父親李昞也恢復了自己的“李”姓。

從這層意義上說,李淵的先祖其實並沒有任何鮮卑血統,他們只是一個擁有鮮卑姓氏的漢族家庭。



後來,李淵的父親李昞,娶了獨孤信的四女兒獨孤氏,楊堅在此之前早已經娶了獨孤信的七女兒獨孤伽羅。

這位獨孤信,是正兒八經的鮮卑貴族出生,不過獨孤信的老婆崔夫人,則是正兒八經的漢族人,所以他們的女兒,算是一半的鮮卑血統加一半漢族血統。

後來,李昞和獨孤氏生下了李淵,從這層意義上說,李淵的身上,也算是擁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等到李世民這一輩時,他身上的鮮卑血統就更少了,因為李世民的母親竇氏,那是標準的漢族女子。不過李世民的長孫皇后,卻又是標準的鮮卑貴族。

綜上所述,李唐皇室確實是帶有部分的鮮卑血統,但問題是,古代中國是按照父親這邊的血統來定民族成分,所以不管是李淵也好,還是楊堅也好,雖然他們身上帶有鮮卑血統,但卻都是法理意義的漢族人,所以隋朝也好,唐朝也好,都不能稱之為鮮卑政權。


我是趙帥鍋


這應該是一種知道了一星半點的歷史,還一知半解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炫耀起來,以引起他人關注幻想得到讚揚,從而滿足自己的心態。

這種心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別是在“中二”時期。這個時期我們經常會標新立異,樂於“發現”甚至“發明”與史實相悖的“真相”,並不加考證地奉為圭臬。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是有人故意攪混水,破壞瓦解我們的民族認同以及民族自豪感。這種人和眾多的微博大V公知一樣,通常是拿了境外敵對勢力的錢發帖的,一般是日本右翼勢力和美國官方的“數字外聯小組”和非官方的反華基金會最為常見。

那麼究竟隋唐是不是鮮卑人的王朝呢?答案是no!有些同學說楊李兩家有鮮卑血統,部分正確。但楊李兩家的鮮卑血統都是來自母系(南北朝時的鮮卑人獨孤信,他是楊廣和李淵的外祖父),父系源流清晰可考,在人類進入父系社會後,父系即為民族屬性,楊李兩家是妥妥的漢人。就連說楊李兩家是鮮卑化的漢人也都不算正確,因為不僅血統上是漢人,楊李兩家也是文化意義上的漢人,他們自己的族群認同也是漢人,代表的利益還是漢人。因此拿楊忠(楊堅的父親)李虎(李淵的祖父)被分別賜鮮卑姓普六茹和大野的人可以休矣!

相反的例子有一個,即和楊忠李虎同時期的北齊皇帝高歡家族。史學界公認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何解?蓋因高歡家族的生活習俗已經鮮卑化,雖然他們自認是漢人,但卻代表鮮卑族的利益。


王神庭


說李唐是鮮卑顯然過分了。

1,首先他姓李,李是漢姓,而非鮮卑姓氏。但李唐有鮮卑血統也幾乎是公認的。在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幾乎一直是北朝幾百年的統治者,而且漢鮮卑通婚普遍,李氏地位較高,有鮮卑血統很正常。但李唐自認是漢人,而非鮮卑。

2,唐繼承了漢文化,也繼承了鮮卑文化。不論李唐有沒有鮮卑血緣,李唐絕不是之前純粹的漢人及儒學文化代表。李唐起於北朝,受鮮卑及其他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影響較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這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李唐有遊牧民族的行事風格,比如子收父妻,稱可汗,手足相殘,女人登基,文人尚武,軍力彪悍等。

3,鮮卑自從入主北方中原之後,就一直在與漢族融合,在唐朝時,完全融入漢族。李唐儼然如現在的美國,有著高度的文化包容性,有很多外國人的在唐的很多城市定居生活,有時也會有外來文化成為潮流。李唐一開始是佛道儒三家並列,並沒有把儒家放在至高的位子上。李唐兼收幷蓄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大唐盛世,重用他族將領,不注重中央集權,也為自己帶來隱患。


曉月殘夢


有些人喜歡宣傳李唐是鮮卑,其實關於這個爭論由來已久,但是,學界認為對此問題爭論的意義並不是很大,畢竟,在多民族並存的中國古代社會里,血緣關係是很難完全說清道白的。

一、歷史記載

宣傳李唐是鮮卑的,大多數人理由是這樣的:李淵原姓大野,他的母親是獨孤氏,是鮮卑人;而李世民的母親是竇皇后,也是鮮卑人,李治的母親是長孫皇后,同樣也是鮮卑人。因此,從血緣上來講,很多人認為李唐就是鮮卑人了。



二、鮮卑遺風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認為,唐朝建立以後,他們自身所表現出來的很多文化特徵,與傳統的漢字文化是不一致的,比如在審美觀念上,整體上的風貌就是男性以壯碩為美,女性以胖為美,這是當時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徵。

並且在倫理方面也展現出了與前代不同,比如唐高宗娶武則天,唐玄宗娶楊玉環,而武則天,沒唐太宗的妃嬪,楊玉環更是李隆基的兒媳婦,這顯然突破了封建倫理綱常大忌。



三、士族通婚

在古代時期,士族的社會地位和風尚氣節是相當崇高的,尤其是自魏晉以來,他們在通婚方面也只是五姓七家之內的通婚,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性,因此,他們對於和李唐通婚,總體上是持排斥態度的,客觀反映了他們對李唐家族血統的不屑。

總體上來說,唐朝文化是我國文化最為燦爛的朝代之一,那時候的社會風氣高度開放,相互之間文化交融也是空前的,因此,當代在海外華人居住的地方仍然被稱為唐人街。

以上觀點僅僅是有人認為李唐是鮮卑的,其實如果說李唐不是鮮卑,有更多的理由,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必要太過於較真,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李唐王朝在封建王朝中給中國帶來的更多的是積極影響。


微光人文


有些事,本就是事實,不必要刻意宣傳的,有些人說李唐是鮮卑血脈後裔,從學術上來講,是不錯的,李唐皇室確實有著一部分的鮮卑血脈,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若是特意誇大這一點,就顯得有點怪異了。

首先,李唐皇室有鮮卑血脈,這一點不可否認,畢竟李唐王朝是建立在魏晉南北朝的廢墟之上的,五胡亂華以後,北方遊牧民族大量南下,北方漢地的漢人也開始大規模的南遷,一時之間,北方漢地呈現出一種多民族並存的局面,李唐皇室,就曾經有過鮮卑祖先,但這又如何?

某些人對這一點特意誇大,便是顯得有些不合邏輯了,李唐皇室是漢族後裔嗎?從後世多是文人的墨寶上能看到,李唐王朝是公認的漢族王朝,即使是李唐皇室擁有一部分的鮮卑血脈,難道這個王朝就是鮮卑族治下的王朝嗎?

國家是由哪個民族主導的,從來都不是看皇帝的血脈如何,如果要看皇帝的血脈,去歐洲看一下,國與國之間,哪個皇室可以說真正的與其他國家的皇室沒有絲毫血脈關係?國家該怎麼管照樣怎麼管。

然而,若是有心特意誇大李唐皇室鮮卑血脈這一點,就顯得有點異心了。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如何解決民族糾紛,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特意誇大李唐鮮卑血脈,毫無疑問是希望挑起民族問題,建國初期,美帝等國家就曾經試圖挑起我國民族糾紛問題,從內部製造混亂,若是真的是為了挑起民族紛爭,其心可誅。

其次,或許便是為了吸引眼球,譁眾取寵。對於不瞭解的人而言,李唐皇室絕對是純正的漢族血脈,但瞭解一定歷史的人也都知道,李唐皇室是有一部分鮮卑血脈的,瞭解到這一點,對某些人來說就成為了炫耀的資本,為了譁眾取寵,特意將這一點著重強調出也是很可能的。

當然了,還有一些人對於李唐皇室擁有鮮卑血脈這一點表示堅決牴觸,這也是不對的,李唐皇室擁有鮮卑血脈,這一點不可否認,雖然不必過份強調,但全盤否認很明顯也是不可取的,事實放在那裡,鮮卑血脈也不是杜撰出來的,雖然李唐皇室擁有鮮卑血脈,但李唐王朝是妥妥的漢人王朝,也是不可反駁的。

中華民族就是這樣一個民族,換作世界上大多數民族也一樣,也都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民族,融合本就是一種發展,過份強調民族問題,很多時候,往往更容易引起民族糾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