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農業的4個長遠影響,提早關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為了儘量減少疫情對農業帶來的影響,各地方長打算,短安排,政府、企業、個人等農業產業鏈從政策,補貼,直播等方式抗擊疫情助農。

應急,有什麼招使什麼招,但是我們要探討,疫情之後,疫情將給中國農業未來帶來哪些深遠變化?


疫情對農業的4個長遠影響,提早關注!


首先,農產品電商掃除了一切認知障礙,今年是徹底的觀念轉折年。


這次疫情給了我們的農業敲響了警鐘:農產品傳統的銷售渠道想靠靠不住。山東蔬菜大量滯銷,黃瓜2角一斤、韭菜5角一斤;湛江的走地雞無飼料可喂,跳樓價100元6只;四川涼山的新鮮草莓,沒人來收,農戶只能用來餵羊……


特殊問題、特殊處理,有什麼招使什麼招,直播最有效,重慶市開州區區長蔣牧宸就用上了直播這個破局之法。


2月22日下午,這位接地氣的區長竟然跑到了果園裡開起了直播,向拼多多"抗疫助農"專區裡的網友們介紹當地的特產"開縣春橙"。


疫情對農業的4個長遠影響,提早關注!


"吃這個橙子有體驗感,中果和小果體驗最佳""這個橘子安逸!風味濃甜、肉質細嫩。"區長一聲聲賣力地吆喝,讓直播間的氣氛紅火無比,累計吸引來了足足35萬名網友觀看。


從拼多多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2日24點,"開縣春橘橙"售出超過10萬斤,店鋪成交額超過30萬。互聯網的力量讓當地的果農們激動不已,因為以前他們要賣這麼多錢,至少得花一個月,而現在才用了短短几個小時。


看來,互聯網展現出來的力量確實比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要強得多。如今,不僅是傳統的小農種植享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紅利,就連大型的農業生產基地,同樣在與時俱進、擁抱互聯網。


比如壽光,大名鼎鼎的"國家級菜籃子",在2月21日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政府舉辦的2020年"雙招雙引"重點項目遠程視頻簽約儀式上,壽光農業發展集團就代表壽光市政府和拼多多簽約了。


要知道,這可不是把壽光蔬菜拿到拼多多上賣這麼簡單,而是要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它建立起完整的農業產銷大數據,實現有產就有銷。


當然,電商不只直播這麼單一,它是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一體的現代化商業體系。疫情暴發,給連接農村與城市供需的電商平臺迎來急速上升的發展期。徒增的訂單,對生鮮電商是難得的機遇,對供應鏈實力是不小的考驗。


但是經過這次特殊時期,農產品電商掃除了一切認知障礙和行動障礙,今年將是徹底的電商昌盛年。


疫情對農業的4個長遠影響,提早關注!


一是“線上購物”對”線下購物“的加速替代。


儘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線上購物的習慣,但經歷這次疫情之後,這個習慣還會被深度發掘。


比如買菜,之前我們還是習慣去菜場,但這次之後,很多人將習慣於網上買菜了。


如果僅從購物方面來講,未來的購物一定絕大部分都是在線上完成的。


即便是線下場景產生的交易,也會在線上進行,就好比你去商超買東西,手機當場就可以下單,然後很快送到你家裡。


二是“體驗式場景”對“傳統實體店”的加速替代。


疫情,是讓傳統的經營者和消費者徹底放棄舊習慣的時期。實體店的銷售功能進一步降低,將徹底淪為“體驗中心”。消費者需求,已經從對產品的滿意度升級成了精神層面的滿足感。


商家需要營造一種無與倫比的消費場景,需要構建能把消費者帶入到某種幻想場景的故事。實體店只要能夠做到這點,一定大有可為!


三是“線上獲客”方式對“傳統獲客”方式的加速替代


經歷這次疫情,很多企業才發現“線上獲客”能力的重要性。無論是什麼類型的企業,都必須擁有一種從線上獲客的能力。


傳統獲客方式無非是電話/廣告/分銷等,但這些模式的主動權越來越小,而且成本將越來越高。


線上獲客的本質,是靠內容獲客,深度一點來講是靠價值獲客,未來各種線上平臺會越來越開放,圖文/短視頻/音頻等各種形式都有,你必須創造出有價值的內容去吸引你的客戶。


第二,農產品以中小域為中心的小循環將得到強化。


疫情影響下,農業供應鏈、渠道等均收到衝擊波及,以中小城市為中心的小循環受到的影響較小,未來中小城市各自相對自給自足的小循環中心將形成。


農產品的中小城市循環,不僅使農民的銷路問題得到了解決,而且還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圍為基地種植農產品,閒散、老弱勞力也都得到了充分地利用的同時也帶來了整個家庭收入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在渠道、供應鏈受到衝擊的時候,縣域內小循環能夠有效穩定、保障地方的農產品供給。


疫情對農業的4個長遠影響,提早關注!


第三,人工智能將成為農業發展新的基礎設施和動能。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農業正在不斷滲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鄉村治理等方方面面,進而帶動鄉村全面振興,農業服務將更多地運用網絡技術與物聯網數據採集系統,提升服務質量與降低服務成本。

疫情過後,網上辦公軟件、網上培訓平臺及網上遠程即時的專業服務必將是第三方農業技術服務公司的發展方向。


智慧農場與數字農場的建設是發展方向,基地現場真實生產數據的反饋是保障服務質量的前提,也是生產企業降低運行成本和降低風險的必選。


未來農業的服務不再專注產品,而是基於作物生長需求的“大植保”,需要各類專業團隊的協同服務才能實現。網絡系統的構建、基地真實數據的採集及不同專業團隊的協作,才能確保質量。

“今年前兩個月,我們交付了4000臺新推出的農業無人機”,廣州大型農用無人機制造商XAG表示。北京藝飛科技公司首席營銷官也表示,預計其公司今年的收入將至少增長3倍,達到3000萬元。

疫情促使人們減少接觸,大型農場、地方政府和農產品經銷商正在購買高科技設備。農業農村部估計,今年投入春季農業生產的植保無人機將超過3萬臺,今年中國智能科技農業產品市場有望從2015年的近137億美元增至268億美元。


疫情對農業的4個長遠影響,提早關注!


第四,疫情過後,將會進一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對進程。

由於市場倒逼,疫情後,全行業必須會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品質化、品牌化建設,以適應互聯網交易的要求。一種產品一批一個樣,一個品牌都不一樣,怎麼可能讓消費者看屏下單?

在產業鏈前端和中端,適度規模經營的大農戶、合作社等中等規模的基地化發展成為主流,公司加農戶模式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在產業鏈的後端,區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化和龍頭企業的品牌化將逐漸變得與平臺一樣重要,成為消費者選擇的依據。


並且,品牌化的產品與各平臺直銷對接越來越重要,便宜貨靠平臺臨時採買促銷、品質貨靠買手專家把關的情況越來越弱。

可以預期下一步,只有不斷深化供應鏈體系建設,加速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推動農業產業鏈創新,加快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和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