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學習方法,你家的孩子學會了嗎?

老一輩的人談起學習來總愛說什麼“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現在認同這句話的年輕人好像已經很少了,很少人以吃苦耐勞為榮。

新一代更願意追求“科學的”學習方法,人們認為學習這件事兒應該是快樂的,最好能寓教於樂,讓每個人都能輕鬆愉快地獲得知識。

我聽說醫院有個說法,叫病人有“不疼的權利” —— 既然病人來到醫院了,那甭管用什麼方法,先把疼痛給人止住再說別的,動刀之前得先打麻藥。這是一個充滿現代感的權利。那學習這件事兒,學生是不是也有不疼的權利呢?


科學的學習方法,你家的孩子學會了嗎?


比如現在有個思想,說既然每個人的性格和喜好不同,那就應該根據每個人的喜好,給他量身定製一套學習方法。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學習,就好像選擇髮型、時裝和卡拉OK 歌曲的風格一樣,這豈不是很好嗎?

現在有一個流行的學習風格分類模型叫 VARK,你可以到它的官方網站來測試一下自己喜歡的學習風格。VARK 把學習風格一共分成四種:視覺、聽覺、讀寫和動手實踐。

如果你是視覺型的,你可能喜歡用看圖片的方式學習;聽覺型的可能更願意聽老師講;讀寫型的人愛用讀書和記筆記的方法;動手實踐型的人最愛做實驗和演示。測試結果是學生們的確有不同的類型,還有的學生是混合型。

我們可以想象這四種風格就好像四個門派一樣,不同類型的學生分屬不同的門派。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多好啊。

好是好。現在我們要問的關鍵問題是:用自己喜歡的風格學習,是不是就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呢?

這個問題已經被人研究過很多年,結論是……否定的。

以前關於學習風格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比如說如果學生喜歡視覺化的教學,就專門給他視覺化的教育,已經證明這種方法並沒有什麼好效果。現在網絡教育越來越普及,很多時候是學生在家裡自學,課堂教學可能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那就自學來說,跟學生喜好匹配的學習方法有沒有好處呢?

答案……還是沒好處。


科學的學習方法,你家的孩子學會了嗎?


這個研究是這樣的。先用 VARK 模型對學生進行測試,發現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而且這個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並沒有使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如有的學生說自己最喜歡動手實踐,但是他實際的學習過程裡並沒有多少動手實踐。等於是這些人都在用自己不喜歡的方法學習。

但是有差不多1/3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方法跟自己的喜好是匹配的 —— 他測試出來喜歡用哪種方法學習,實際上用的就是那種方法。可以想見他們的學習過程肯定更愉快。那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不是比別人更好呢?沒有!雖然他們在用最喜歡的方法學習,他們可能很享受學習的過程,但他們並沒有獲得更好的成效。

看來“享受”,不等於就能學得更好。研究還發現,特別是有一些很多學生都喜歡的方法,恰恰是對誰都沒好處。

比如一個常見的辦法是把單詞、公式、各種知識點做成一摞卡片,沒事兒拿出來翻看,人們認為這個方法有利於加強記憶。

還有些學生喜歡使用外部網站檢索一些相關的信息,按理說這有利於開拓視野。但是研究表明這些方法的效果並不好。閃視卡片只是簡單的重複,外部信息可能跟你要學的知識點關係沒有那麼大 —— 它們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那到底有什麼方法是有效的呢?心理學家幾十年的研究結果,真正有效的方法對每個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有效。


科學的學習方法,你家的孩子學會了嗎?


總結來說,有效的方法是這樣的 ——

第一,對於一定的內容,你要在學習時間上安排一定的間隔,不要突擊學習。

這個間隔學習法的原理是人腦的“記憶曲線”。隔一段時間回想前面學過的,然後再學新的,這個方法最有利於記憶。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

比如說,同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看老師演示一遍,這是視覺;回家自己精讀課本,這是讀寫;下一堂課再動手操作一下,這樣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同一個內容,效果很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內容適合特定的方法。讓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學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學的做法。

第三,你要經常參加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關的知識。

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刻意練習的“反饋”。不測驗,你就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學會了。

第四,你要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以前的知識建立連接。

有一個讀書方法叫“強力研讀”,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把你在讀的內容跟以前讀過的書連接起來。讓相似的知識在自己的大腦裡結成一張網狀,形成更加牢固的記憶。

新舊知識連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長在了你的大腦之中。

這些方法並不神奇。沒有用到什麼高科技,也不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一驚一乍地給你演個節目才能讓你學會一點知識。

但是這些方法不簡單。而像什麼閃視卡片,還有中國老師特別強調的、工整漂亮的課堂筆記,則是簡單、可操作、的確能證明你在學習、但是實際上沒什麼用的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方法也不好玩。

劃重點

學習好的同學的學習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我講過孩子需要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能學到寶貴的技能。但學習可不全是玩。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如果你想掌握什麼高級技能,你需要刻意練習 —— 刻意練習不好玩。

刻意練習要求重複訓練,重複的東西不好玩,我們看個小說電影電視劇,最不喜歡劇情重複。刻意練習的時候,你一直在遭遇挫折、在犯錯誤。犯了錯誤被人指出來,這件事兒一點兒都不愉快。你要不停地重複這個過程,直到真正學會為止。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這本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那時候還沒有“刻意練習”這個詞,但是波茲曼的論述正好說到了點子上,簡直振聾發聵。

波茲曼說,從來沒有任何一位先賢說應該寓教於樂。教育哲學家從來都認為獲得知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波茲曼說,教育的目的,本來應該是擺脫現實的奴役!要想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這是異常艱苦卓絕的鬥爭。


科學的學習方法,你家的孩子學會了嗎?


……關鍵詞是鬥爭。學習是一場鬥爭。這個知識你不懂,這個技能你不會,這個現實你改變不了,那你怎麼辦?你得鬥爭啊!你以為看個電視紀錄片、看個科幻電影、聽一段故事掉幾滴眼淚就算鬥爭了嗎?

現在很多人把看電視當學習。電視節目不是讓你學習用的。紀錄片吸引觀眾的唯一辦法是講故事,用講故事取代說理,用動之以情取代曉之以理。看完故事你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覺得很愉悅,你能記住一件新鮮事兒 —— 但這跟真正的掌握是兩碼事。

今天說的研究,再次給我們提了醒。寓教於樂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你喜歡愉快的學習過程,但你更喜歡獲得真知。

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過掙扎和鬥爭,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你在孩子教育上有什麼好的經驗和方法嗎?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