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在日本的历史中,武士是一个传统的存在,可以说在日本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直至戊辰战争结束之后,传统的武士阶层才逐渐的走向消亡。不过在幕府末期,武士们还是留下了许多有关于他们自己的传说,其中新选组无疑是最为出名的,在当时他们一度被认为是暴力团体,但在戊辰战争中却成了幕府最忠实的武装力量,也是佐幕派的一面旗帜。而到了今日,新选组俨然已经成为了日本的一种文化和历史符号,并在日本成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主角。那么历史上的新选组,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又如何变成日本的文化和历史符号呢?

一、壬生浪士组

在幕府末期,随着黑船事件的爆发,日本这个封锁多年的岛国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落后于时代的德川幕府,被迫和西方国家签订了条约,开放港口并进行通商。然而对于思想保守的日本各藩国而言,西方人的进入对他们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就提出了攘夷的主张。

但是攘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日本国力贫弱,内部纷争巨大的时候。而攘夷派又频频采取了刺杀外国人的方案,这不免让幕府面对的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这样一来幕府就要采取了对攘夷派的打击。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攘夷派也为此做出回应,开始对幕府的高层官员展开刺杀,在这种情况下,即将上京的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家茂的安全就成了问题,因为他也是攘夷派的刺杀目标。庄内藩藩士清河八郎建议招募浪人组建浪士组,保护德川家茂的安全。

当然清河八郎的本意是打算招兵买马,组建一支能够用于进行推翻幕府的武装力量。但当时幕府并不知道这件事,也准许了清河八郎的要求。清河八郎遂发布公告招募武艺高强的浪人,并宣布每人将得到50两津贴,一时间许多浪人都来报名,最后招募了超过250名浪人。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因为这件事是有幕府的命令,所以说除去江户之外的武士也纷纷赶来参加。人数的激增也导致了所需资金的增加,幕府自然不同意提供如此多的资金,于是担任监督人的人鹈殿鸠翁只能宣称没有如此多的预算,很多浪人又离开了浪士组,不得已清河八郎又招募了一批流氓和农民凑数。

不管怎么说,这支浪士组还是组建了起来,并在1863年以“护卫将军德川家茂上京,前往京都维护治安”的名义,带领浪士组前往了京都。此举本意是打算在京都站稳脚跟,伺机采取倒幕行为,可以说清河八郎的小算盘也是打的很精了。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但清河八郎没有想到的是,幕府似乎反应过来了清河八郎这个人不可靠。于是在德川家茂抵达京都后,幕府以“关白”命令为由(关白相当于摄政),命令清河八郎率领浪士组返回江户。清河八郎无奈,只能按照命令行事,带着大多数浪人返回江户。

但是以近藤勇所代表的试卫馆派和以芹泽鸭为首的水户浪人等二十四名浪人拒绝返回,于是便留在京都,并成立了“壬生浪士组”(这是因为在壬生村招募了十二名成员),也被称为“精忠浪士组”。此后他们就留在了京都,伺机建立他们自己的功名,而“壬生浪士组”的故事,也同样才刚刚开始。

二、京都的“壬生狼”

一开始“壬生浪士组”还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小组织,并不是很受重视,毕竟像他们这样的浪人在京都一抓一大把。但是不同于其它的浪人,壬生浪士组的纪律性较强,相反对于维护治安还有所贡献。

此时担任“京都守护职”的松平容保注意到了壬生浪士组,遂将壬生浪士组招募至麾下,并委任其负责京都治安,以解决京都复杂的治安问题。

于是壬生浪士组摇身一变就成了京都的治安队,其名望也有所上升。因在1863年的“八月十八日政变”中,因为护驾有功而被赐名为“新选组”,可以说此时的他们正式得到了认可。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在立下功名之后,新选组的规模得以壮大,然而新选组的内部问题却变得严重了起来。近藤勇与芹泽鸭和新见锦因为观念上的冲突变得日渐严重,芹泽鸭本人也多次在外惹是生非,新见锦则经常敲诈商贩。这引起了支持新选组的松平容保的不满。在近藤勇无法说服芹泽鸭和新见锦的情况下,土方岁三便联合了冲田总司等人,先是逼迫了新见锦切腹自尽,然后又暗杀了芹泽鸭,肃清了芹泽鸭的党羽。此后近藤勇便成为了新选组的局长(统领),土方岁三则成为了副长(副统领),冲田总司等人则担任了各队队长。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此后为了加强新选组的纪律问题,土方岁三设立了“局中法度”,要求队员严格遵守,对于违法犯纪和无故叛逃的队士都十分严格,通常来说切腹就是唯一的处罚方式。在这种严苛的纪律之下,新选组的纪律迅速得到了加强。对于京都的治安也起到了维护作用。不过京都的民众对新选组有些恐惧心理,因为新选组经常对不法浪人展开镇压,再加上因为维持治安的需要,新选组对外的形象非常严厉冷酷,故此让京都的民众对其颇感惧怕。

但这并不妨碍新选组进行巡逻活动,在1864年6月份左右,新选组怀疑真町经营炭柴生意的商人俞屋喜右卫门形迹可疑,因为他那间寒酸的屋子频繁进出了客人,于是新选组在监视他一月后于7月8日早上将其逮捕。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土方岁三亲自审讯后得知,此人本名为古高俊太郎,是长州藩在京都的探子,在他的房子里也搜出了火药和武器。根据他的口供,来自长州藩的和土佐等藩的攘夷派浪人计划在京都放火,并趁机掳走天皇至长州。新选组立刻做出判断,兵分两路展开搜索,其中近藤勇等十名武士在池田屋旅馆发现了攘夷派浪人二十余名,双方遂展开混战。一番激战下来,双方的刀剑遍布缺口,新选组两人负伤,而攘夷派浪人则有七人被杀,十一人负伤。

经此一战,新选组声名大振,并被称之为“壬生狼”,新选组成员也再一次得到扩充,增加至两百人左右。并在1864年的8月20日的“禁门之变”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当时京都的幕府军势力中最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三、新选组的终末

然而好景不长,幕府势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持续衰落,并在1867年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陷入了成为朝敌的威胁。面对危局,幕府军决定率兵上京问责朝廷,以期能够改变局势,这一事件最后演变为了1868年1月27日爆发于京都的鸟羽伏见之战。

当时新选组也作为幕府军的武装力量,参与到了对由萨摩藩和长州藩组成的政府军进攻当中。然而,因为幕府军的准备不足,以及德川庆喜的布阵失误,进攻非常不顺利,幕府军被迫在街巷中迎着政府军的步枪和炮火发动进攻。一时间,京都的街道变为了战场,在弹雨中冲锋的幕府军士兵纷纷中弹倒下。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新选组此时由副长土方岁三指挥,为了扭转战局,土方岁三计划率新选组突击政府军设在御香宫的炮兵阵地,如果能够拿下这里,那么不利的战况就能得到改变。可惜新选组虽然奋勇作战,甚至一度通过迂回的方式突破了政府军的数道防线,可是因为幕府军援军受阻,被迫随幕府军一起撤离了战场。

这一战成为了新选组的没落开端,之后新选组在补员被改编为甲阳镇抚队,命其夺取甲斐城,但因为政府军率先抵达,所以不足三百人新选组被迫和三千人的政府军混战。在这场甲州胜沼之战中,新选组再次损失惨重,新选组局长近藤勇也在之后被擒斩首,副长土方岁三得以带着残部向会津藩方向突围。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此后新选组在土方岁三的带领下,聚集在会津藩藩主松平容保的麾下与政府军继续作战。早在鸟羽伏见之战就意识到“刀剑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的战场将有枪炮主宰”的土方岁三,此时积极引进先进武器,并且采取了远胜于政府军的谋略和战术,在局部战斗中屡屡取胜。

可是新选组的战果在幕府军更多庸将的战损下不足一提,会津藩的主城若松城也即将面临攻击。危机之时松平容保命令土方岁三带领新选组撤离若松城,前往仙台和旧幕府海军统领榎本武扬汇合。虽然不忍离去,但在松平容保的严令之下土方岁三还是率队前往。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战况发展到这一步,幕府军残余力量只能撤往虾夷岛,也就是今日的北海道。在击败了驻守北海道的松前藩之后,幕府军成立了虾夷共和国与政府军分庭抗礼。但短命的虾夷共和国并未能存在太久,政府军在1869年3月大举进攻虾夷共和国,土方岁三作为虾夷共和国的“陆军奉行并”(相当于陆军副司令),率领部队与政府军展开了血战。尽管土方岁三作为幕府军为数不多的良将,一而再再而三的击败了政府军。但在绝对的兵力优势下,新选组也难以支撑太久,最终土方岁三在1869年6月20日抵抗政府军的进攻中战死,虾夷共和国也在之后投降了政府军,新选组也在这一刻彻底解散了。

四、成为历史符号的新选组

在戊辰战争结束后,因为受到明治政府成王败寇的观念影响,所以新选组通常被视为反抗政府军的“朝敌贼军”。而由于主流史学对其有否定观点,新选组的幸存队士们也纷纷改名换姓,以免遭到打击报复。

不过在西南战争中,如斋藤一这样的前新选组成员也加入了为了对抗萨摩叛军,而组建的警视厅拔刀队之中,而立下了赫赫声名。

警视厅和政府军也组建了以旧会津藩武士和新选组队士组成的“新选旅团”,对萨摩藩展开了打击,这不免让萨摩军震惊于昔日的强敌又一次出现了。只不过,此时的“新选旅团”已经不是当年的“新选组”,而是封建军国主义的明治政府的一个虚假工具罢了。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当然,这不代表日本封建军国主义政府,就放弃了对新选组的抹黑。在受其操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嘴里,他们依旧是“朝敌贼军”和“无法的杀人集团”。然而民间对新选组的看法,尤其是本州岛东部和北海道,却并非如其所希望的那样。

其中会津藩和庄内藩为代表,旧日的藩士们仍旧在自家供奉着新选组英雄们的灵位。北海道的箱馆人民也为了纪念曾经为他们仗义执言,免去了虾夷共和国的“战争献金”的土方岁三,甚至在明治政府的严令下,仍旧为土方岁三设立了衣冠冢和纪念碑。纵然日本封建军国主义政府极力抹黑,却仍旧无法抹掉新选组的声望。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而到了大正时代,新选组就被封建军国主义者变成了忠勇无比,却无力回天的悲情英雄形象。历史学家和官员也纷纷寻找当年的见证者,搜集史料希望更多的还原新选组的历史。这一切都是封建军国主义者为了用新选组的声望作为他们鼓吹封建军国主义的工具,以便于其迷惑日本人民,使其成为其发动战争的帮凶。

这一行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了高潮阶段,日本陆海军中许多发动自杀攻击的航空队,也纷纷以新选组或是新选组著名队士的名字命名。但如果新选组的英雄们泉下有知,一定会大骂这些封建军国主义者,因为这根本不是新选组的宗旨,更不是他们在戊辰战争中奋斗的理由。

幕末最后的武士,在戊辰战争中奋战至最后,而化为传奇的新选组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得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戊辰战争这段历史。而新选组的故事也被他们再一次挖掘和剖析,在反思历史的同时,新选组的形象也被进一步的大众化和英雄化。有关于新选组著名队士的纪念碑和雕像也被树立起来,以作为对这些悲情英雄的追忆和纪念。

新选组的故事也被日本广大的文学家和电影编剧创作为各种影视作品和小说传记,一度成为了日本最受欢迎的创作题材。而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兴起的动漫产业,也将新选组的故事作为了创作题材。这就让新选组的故事在日本有更高的知名度,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不可抹蜜的历史符号。

结语

纵观新选组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并非是简单的浪人团体。由始至终,他们也被认为是冒牌的武士,因为他们本身是浪人而非武士。但在保守的幕府军中,也是新选组最先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率先做出改变,倘若没有他们的话,或许戊辰战争早已结束。

而土方岁三对明治政府的评价——“挟维新之名,行利己之实”,更是一语中的。所谓新的日本政府,其实是贵族、大资本家和军阀组封建军国主义政府,并最终为了一己私欲,将日本带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深渊。或许战后对新选组的高度评价和英雄化,其本身既是对新选组的一种肯定,也是日本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反思。

参考文献:《新选组大全史》

《新选组事典》

《戊辰战争全史》

《日本近代史》

《新選組再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