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不把国内教育搞好,而是把孩子往外送?

那个大叔有点飘


你这个问题好像是针对某一些特定人。难道是说我们中国的有一些教育界的人士不认真工作而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吗?

中国的教育与发展是很快的,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无论是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提升。至于一些人把孩子送到国外,只要是不违背国家的政策,这是他的个人的权利,我们也不应该责备。

中国现在是多元自由发展的时代,大家都追求更好的前途。对于在国内工作的家长,要是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合格的自然要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他们进行惩罚。这与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不能混为一谈,因为那时他孩子的受教育权的正常行使。


教授的快乐生活


这个问题的背后,隐含着几个判断,我们逐一来分析。

第一,国内的教育真的不好吗?

“为什么有的人不把国内教育搞好”背后隐含的判断,是“国内的教育不好”。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适的教育(就是这个“最合适”,也只是相对而言)。

判断国内的教育“好”还是“不好”,这是一种比较,而真正科学的比较,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代的横向比较两个方面展开。但这里涉及到的是中国的教育和国外教育的比较,所以,是一种现代的横向比较。那么,参照物,就很重要了。

由于工作的关系,三水三心去过一些欧美国家,也对世界教育发展,有一些了解。这里,我们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参照物来比较。

跟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教育,还有不足的地方,但我们的优势也很明显。总体上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讲究的是个性化民主的教育氛围,提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关注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点,是不少的教育专家推崇欧美的关键。而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这样的教育。比如世界基础教育最好的芬兰,由于人口少,教育的个性化做得非常彻底,确实在较长时期,成为国内学习的榜样——但可以学到吗?

毫无可能!

而美国、英国的教育,其阶层是非常显著的。比如,一般的公立学校,是给穷人们准备的,那种教育,只是最最基本的。而私立学校,则非常昂贵——那是富人们的专利。比如伊顿公学,一般平民的孩子,是不可能去读的。

所以,不公平,是从学校就开始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基础教育,目前已经让欧美国家竞相效仿。比如,中国的数学教育,英国就专门派人来学习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他们孩子的计算能力太差,很多售货员,连基本的加减运算都有问题!

如果与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的教育,还是非常好的。比如,和一些非洲国家、拉美国家比较,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是天上地下。

这样看来,中国的教育,又需要弥补的短板

第二,要搞好教育,需要那些人的努力?

“有的人不把国内教育搞好,而是把孩子往外送”,这一句话中,隐含着负责教育的人,不搞好教育。其实,教育总体上来说,应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主要负责孩子性格的养成教育和习惯(主要是生活习惯)的培养教育。

不客气的说,我们目前的家长,有不少是不合格的!

其次是社会教育,这其实是一种影响——教育的本质,就是影响。社会风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最近几年的手机文化,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对孩子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孩子,抱着手机就不放,这不是社会影响是什么呢?

再有就是学校教育。准确地说,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学校已经是大包大揽,把一切都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似乎,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这是对学校教育的误读!

所以,如果是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确实是有些家长,自己不搞好教育,把孩子送到国外去。

但送孩子到国外的家长,也有自己的说辞:社会环境不好(哪里的社会环境好?米国就好?日本就好?)学校教育有问题。

如果从两个角度来看,社会环境不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学校教育有问题,教育管理者有责任、学校教师有责任——但事实上,他们也很无辜,在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很多时候,学校教育是苍白的!

第三,把孩子送到国外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我个人是非常反对把孩子特别是大学以前的孩子送到国外学习的——基于这一点,对于那些滞留英国的1.5万名孩子,我感到伤心;但对于他们的父母,我感到悲哀甚至愤恨。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是父母的陪伴——牵着蜗牛散步,是一种陪伴;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自己慢慢变老,也是一种陪伴。

这种陪伴,给予孩子心灵的丰盈感,是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设施设备所不具备的。

不客气的说,目前,送孩子特别是未成年孩子到国外“留学”,是盲目的追风,甚至是恶性的攀比。

前段时间,有朋友想把孩子(14岁)送到加拿大,征求我的意见。我就问他,为什么要送到加拿大?他说,“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继续追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他支吾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然后,我一语道破,不就是你的几个同事把孩子送出去了吗?

还有就是极个别家长,借口自己工作忙,事情多,无法顾及到孩子——其实,这不就是在推卸责任吗?

个人以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利用假期,让孩子去国外见见世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让未成年的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未形成的孩子,去到国外,很多时候,是中不中,洋不洋,这不就是邯郸学步吗?这不就是当年我们鄙视的“假洋鬼子“吗?

不客气的说,看到那些回国之后动不动讲“自由”“权利”的人,比如前段时间不愿意隔离口称“我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才来做核酸检验的”,我真的又好笑又好气!

所以,如果你真的有钱,那么,为什么不多陪陪孩子,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给他讲过去的事情?

如果你的真的有钱,为什么不帮助国家,把学校建得更好,而要每年花几十万、上百万给外国人?


三水三心


我家原来过年的时候,都是由祖辈的爷奶带着,一大家子人撸起袖子,忙着准备自家过年的年货。

爷爷、伯伯、叔叔们忙着杀猪宰羊,买鱼买虾,奶奶带着婶婶们在屋里择菜、和面。

需要准备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猪牛羊肉,炸鱼炸虾炖鸡炖鸭。还有素丸子、甜米饭、茄盒、油条,还要准备一大堆的枣糕和馒头。

大概,从腊月过半就开始有所准备,过了小年,更是集全家之力要赶在除夕之前,完成这些丰盛的年货。

后来,爷奶相继过世,父母也渐老去。轮到我们这一代人,当家过日子了。过年的时候的模样,也变了味道。

我们干脆摒弃了之前一大堆的麻烦事:什么杀鸡宰鱼,什么和面和馅儿,统统都免了。就简单两个字:去买!

是因为忙吗?不是!从根儿上讲,是因为懒。还有快餐消费的概念。

我们这一代,就是讲究偷懒,速成!工作要找轻松的,嫁人要嫁有钱的,吃饭要吃现成的。有时间的话,还要玩玩游戏,刷刷抖音。

连自己的生活,都懒懒散散,都在寻找捷径,更何况是全民教育这样的大事?



竹閒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父亲是社会的灵魂。

家庭的不稳,由于女德的缺失。

社会的不稳,由于家庭的不稳。

廉耻是立国之本。男人不懂廉耻为盗。女人不讲廉耻是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是相处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复礼。若不克己,子弑其父者,有之,母杀其子者,有之;夫妇互杀者,有之……

义是行为底线。忽见孺子坠井,见之者必发乎怵惕恻隐之心。发乎心,践乎行,义也。若不信乎义,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重庆公交之事,可怖也!国家未尝不似一辆行驶中的列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是义之义!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养廉!若不知廉,妇叛其夫,夫叛其妇,官叛其位,国叛其家,家庭之道绝矣!

耻是羞耻之心!书曰“一夫不获,是余之辜;百姓有过,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羞耻是人性最后一道防线。不自知,不知耻,何为人!

育民不以廉耻,是为育畜!畜类只有被食用的价值!死不足惜!

帮忙复制粘贴,转发。中华复兴有你一份力量


用户52245638526


崇洋媚外,爱慕虚荣。以为那样会高人一等,实则未必。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努力在哪都一样,未必到国外就能成为人材。外国人都是人材吗?不是。有瘾君子,恐怖分子,更有罪犯。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纯属胡言乱语,荒唐至极!中国教育不出人材吗?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只有根植本土才不会水土不服,才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月是故乡明。


用户7415822719073林


你好,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来给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你这题目它就有问题

请问什么叫做不把国内的教育搞好?难道我们中国的教育不好吗?所以这个问题前半句,我认为观点有误!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的教育,我国改革开放才30多年,而有些西方国家,人家都工业化革命至今为止,上百年几百年的历史,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将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体系完善到如此的完善,难道还能说我国的教育体系不好吗?

另外,在我国没有出国留学过的名人、成功人士、科学家,多得数不胜数,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证明,我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人才,可以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

所以说我国的教育,并不比其他国家差到哪里去,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

把孩子送到国外不仅仅是因为教育好

其他原因,为了拿到外国的国籍,

就拿英国来说,只要你在英国合法的居住10年以上,达到一些要求,你就可以拥有英国的国籍,成为英国的公民,很多家长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教育好。


大学生活实录


因为改变自己太难,比起自己成龙成凤,倒不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来的轻松,不是吗?

不过教育这个领域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实践一步步的改变,而很多人都是当了父母才开始关注教育方面。有些人也会觉得,等搞好教育,孩子也大了,不就来不及了。

也有些父母觉得自己管不了孩子或不想管,干脆不管,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培训机构、交给老师、交给社会。等出了问题就可以推卸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谴责老师、谴责学校、谴责社会没有把他的孩子教好。


悦读悦欣


就是想让孩子入外国籍去,然后自己再入籍。


长江之子6290


再说一次,他们不是嫌弃国内教育不好,他们是想移民。嫌弃中国空气不好,人居环境不好,这不好那不好。


地平线的眼睛


外国的教育理念和国内 不一样 提倡素质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