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之眼》|后监控时代下的生活群像

以下内容来自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作者:王宗辉


2019年8月18日,“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艺术大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与此同时,腾讯视频客户端也上新了同名纪录栏目。


这部完全由监控录像剪辑而成的影像作品时长达81分钟,主要讲述了蜻蜓(女主)失踪后,柯凡(男主)久寻无果,便通过整容的方法获得蜻蜓的面貌与身份,从而进入蜻蜓记忆空间的故事。


《蜻蜓之眼》|后监控时代下的生活群像

《蜻蜓之眼》是徐冰首次执导的艺术影像作品,片长81分钟。本片由翟永明和张撼依联合编剧,马修(Matthieu Laclau)和张文超担任联合剪辑,李丹枫担任音效指导,半野喜弘担任原创音乐制作。


一、监控影像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纪录。”


“ 今天的很多现象已经超出了我们旧有的概念范畴, 监控的界线很难被准确界定。”


《蜻蜓之眼》这部影像作品最出彩的地方既不是真实监控影像碎片的抓取,也不是电影工业加持下蒙太奇的运用,而是借片中男女主的爱情线索揭示媒介景观下的众生相。作品的素材全部来自于监控录像,虽然录像获取的渠道有所不同,但素材的监控媒介属性突出。


《蜻蜓之眼》|后监控时代下的生活群像

《蜻蜓之眼》中真实出现的影像信息


导演徐冰将征求监控中出镜“演员”意见的过程拍摄成了纪录片,通过片中一次次的对话可以看出随着当下社会5G、大数据技术的成熟,每个人的面部数据都会被各种大数据收集,一方面采集的数据完善了各个公司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不同以往的便利。《蜻蜓之眼》幕后纪录片的诞生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边界思考的机会,由监控影像就能完成复杂的叙事逻辑,充分说明当下社会监控影像的边界是模糊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边界问题将会把我们推向哪里。


二、“监”“控”固有观念的变化


导演徐冰在腾讯视频记录栏目里曾针对《蜻蜓之眼》素材来源渠道作了说明:“《蜻蜓之眼》中使用的至少99.9%的影像都是民营公司和个人上传到网络的, 基本上没有一帧是来自政府。”


纪录导演徐冰对监控素材进行筛选的过程


纪录片完整纪录了徐冰工作室用近两年的时间、约20台电脑24小时不间断地下载监控录像素材,再将分类整理出来的1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成时长81分钟的艺术影像作品。


《蜻蜓之眼》|后监控时代下的生活群像

徐冰工作室一角


当下社会环境中,大部分的监控信息都被民营企业与私人牢牢掌握,民众对于监控拍摄是知情的,但是出于对安全、便利生活的需求,他们选择交换隐私。在大背景下“监”“控”的固有功能还在,但基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监”“控”二字的边界却在不断被拓展,继而衍生出许多新的功能。在腾讯视频平台发布的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纪录栏目中,导演徐冰对这种“艺术现成品”的影像有着多元化的理解,影像与影像之间,影像与现实生活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生活群像的现实叙事


《蜻蜓之眼》的素材大都保留着来源特征,例如上传平台的logo等,并且能够在统一完整的叙事中使受众感受到真实。


《蜻蜓之眼》|后监控时代下的生活群像

《蜻蜓之眼》素材特征


这种真实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解读,一方面是客观纪录的真实,它试图阐述当下公共摄像头纪录的多元性和弥散性,一方面是监控的真实,影片更多的是以一种剪辑逻辑来表达监控的文化内涵在当下环境下的拓展。


《蜻蜓之眼》|后监控时代下的生活群像


《蜻蜓之眼》能够跟《楚门的世界》一样从受众观感上给予一定的冲击力,但是其幕后制作的纪录片能够从更深一层引发受众的思考,像监控纪实影像的边界问题,人们肖像权的问题以及影像与现实等问题都是导演徐冰在片中提出并加以探讨的现实命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