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很多家长都会陷入孩子难以管教的苦恼之中。之前乖乖巧巧的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扎人的小刺猬。而因为孩子的不懂事、不听话,家长的情绪也会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孩子仍旧是我行我素,总是跟父母对着干,父母说往西他偏要往东。但这其实并不是不懂事的表现,而多半是这三个原因导致。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的原因​

  • 2-3岁儿童在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不足,受家长限制

2~3岁的孩子恰巧处于一个空间探索期

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在发现自己具有基本的判断意识之后,会不断地想要去尝试那些新生事物。但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不足让他们无法正确清晰地表达内心的需求。而这些“错误”的举动落在父母眼里,就成了不听话的表现,有甚至些家长还会去打断孩子的探索行为。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 自我意识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发展。在慢慢长大之后,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再跟着爸爸妈妈的指令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很多时候就会通过反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不满。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 情绪控制能力很弱

情绪是一个人的天性,那么对于2~3岁的孩子来讲,他情绪控制的能力其实还比较的薄弱,而这类孩子发泄情绪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发脾气或者大喊大叫。由于年龄的限制,孩子并没有掌握其他化解不良情绪的正确方法,只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而2~6岁正好是孩子的反抗期,在这个阶段家长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孩子情绪的不稳定,行为的乖张等等。这一切都让家长感到身心俱疲。但《你的6岁孩子》这本书中曾经说过:

“6岁孩子的很多“坏行为”不但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行为,其实也是合理的、孩子气的行为。

因此,如果想要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这段恼人的反抗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呢?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面对反抗期宝宝,家长这样做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尽可能地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一举一动。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去感知孩子眼里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这样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减弱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对于孩子来讲,由于自身的能力限制,可能不会一次性就能达到爸爸妈妈所讲的目标。那么家长就可以尝试提出一些小要求,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完成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让孩子在完成每一个阶段性小目标之后,能够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这也是让孩子继续前行的动力。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相信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很多家长之所以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有可能是因为过于看轻孩子,认为孩子不能够完成简单的任务。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去相信孩子,并且创造机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因为对这个陌生世界充满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如果家长能够相信孩子,那么孩子也能够感知到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的信任。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所以说,如果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这并不是不懂事,而是应该多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跟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增进亲子之间的紧密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免长大后也跟父母对着干。

最后,楠哥为大家推荐2本书——《宝宝好品格培养经典童话书》与《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用小浣熊一家的故事,教会孩子情绪管理,做情绪的主人,改掉没教养的坏行为。《宝宝好品格培养经典童话书》汇集了10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童话故事。《七只乌鸦》让孩子懂得亲情、尊重长辈;《丑小鸭》让孩子懂得尊重;《木偶奇遇记》让孩子改掉撒谎的坏习惯。

孩子总是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导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