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很多家長都會陷入孩子難以管教的苦惱之中。之前乖乖巧巧的孩子一夜之間變成一個扎人的小刺蝟。而因為孩子的不懂事、不聽話,家長的情緒也會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但孩子仍舊是我行我素,總是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說往西他偏要往東。但這其實並不是不懂事的表現,而多半是這三個原因導致。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孩子總跟父母對著幹的原因​

  • 2-3歲兒童在動作能力方面的發展不足,受家長限制

2~3歲的孩子恰巧處於一個空間探索期

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在發現自己具有基本的判斷意識之後,會不斷地想要去嘗試那些新生事物。但動作能力方面的發展不足讓他們無法正確清晰地表達內心的需求。而這些“錯誤”的舉動落在父母眼裡,就成了不聽話的表現,有甚至些家長還會去打斷孩子的探索行為。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 自我意識的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步發展。在慢慢長大之後,他們希望自己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再跟著爸爸媽媽的指令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很多時候就會通過反抗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不滿。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 情緒控制能力很弱

情緒是一個人的天性,那麼對於2~3歲的孩子來講,他情緒控制的能力其實還比較的薄弱,而這類孩子發洩情緒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發脾氣或者大喊大叫。由於年齡的限制,孩子並沒有掌握其他化解不良情緒的正確方法,只能通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而2~6歲正好是孩子的反抗期,在這個階段家長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孩子情緒的不穩定,行為的乖張等等。這一切都讓家長感到身心俱疲。但《你的6歲孩子》這本書中曾經說過:

“6歲孩子的很多“壞行為”不但是暫時的階段性的行為,其實也是合理的、孩子氣的行為。

因此,如果想要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這段惱人的反抗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呢?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面對反抗期寶寶,家長這樣做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作為家長要尊重孩子,儘可能地去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一舉一動。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去感知孩子眼裡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模樣。這樣才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減弱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對於孩子來講,由於自身的能力限制,可能不會一次性就能達到爸爸媽媽所講的目標。那麼家長就可以嘗試提出一些小要求,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完成每一個階段的目標。讓孩子在完成每一個階段性小目標之後,能夠獲得內心的成就感和愉悅感,這也是讓孩子繼續前行的動力。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相信孩子,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很多家長之所以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有可能是因為過於看輕孩子,認為孩子不能夠完成簡單的任務。正確的做法是儘可能地去相信孩子,並且創造機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因為對這個陌生世界充滿好奇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如果家長能夠相信孩子,那麼孩子也能夠感知到爸爸媽媽對於自己的信任。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所以說,如果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這並不是不懂事,而是應該多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跟孩子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增進親子之間的緊密關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的能力,以免長大後也跟父母對著幹。

最後,楠哥為大家推薦2本書——《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書》與《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用小浣熊一家的故事,教會孩子情緒管理,做情緒的主人,改掉沒教養的壞行為。《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書》彙集了10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童話故事。《七隻烏鴉》讓孩子懂得親情、尊重長輩;《醜小鴨》讓孩子懂得尊重;《木偶奇遇記》讓孩子改掉撒謊的壞習慣。

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是進入了“反抗期”,合理引導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