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是和父母“對著幹”

孩子在正常情況下,一週歲左右就已經可以走路了,他們發現自己即使沒有父母的幫助也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與此同時,孩子也開始對各種新鮮事物產生興趣,思維也逐漸形成,並且開始試著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到了兩三歲就開始不聽話,經常和父母頂嘴、說反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變得如此任性,為什麼總是跟父母對著幹,任何事情都希望親自去做,很討厭大人的幫助,他們常常弄得父母束手無策,覺得孩子變得難管教了。其實這是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儘管這種反抗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現程度不同,卻是一種普遍現象。

孩子為什麼總是和父母“對著幹”

有些父母對孩子產生的這種心理變化不能理解,沒有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因此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孩子在此時的行為表現,而認為孩子變壞了、不乖了,對孩子的行為橫加指責,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將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甚至導致他們的人格偏異。如有的孩子因為家長過多的干預,就此形成膽怯、畏縮、不敢進取、不能獨立自主;有的變得表面溫順,而內心充滿怨恨、矛盾,總想伺機發洩;還有的孩子對父母非常怨恨,並且以衝動、拒食、破壞等各種形式來進行反抗。

其實當孩子說出“不”的瞬間,媽媽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說明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識,從此開始逐漸獨立,面對孩子的獨立,媽媽應該高興並且支持孩子的嘗試,這時媽媽一定不要批評孩子的失誤,更不能對孩子的失誤冷嘲熱諷。如果媽媽不顧孩子的想法,總是用命令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這會讓孩子感到恥辱,還會磨滅他想獨立完成某一事情的意識,最後 的結果只能是父母自己吃苦頭。因為如果孩子小時候不能表達自己的主見,到了容易產生困惑的青春期甚至成年後,他可能會因為情緒不能自控而出現更大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總是和父母“對著幹”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候,他可能會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這個時候媽媽要怎麼辦呢?難道就聽之任之?當然不是,這就需要父母開動腦筋去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了。做為父母,這時我們就要做到:

一、理解、尊重孩子,對孩子的合理要求給予滿足

父母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說“不許這樣”或者“不許那樣”,而是應該蹲下來,以平等的姿態徵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餘地。比如,你是先看電視還是先看書,又例如,在炎熱的夏天,一位母親想讓孩子多喝一些水,她採用了徵詢式說話的方式引導孩子:“你是喝涼開水呢,還是要杯溫開水?”孩子一定會做出某種選擇。這樣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樂意聽你的話。

孩子要求獨立行動是他們成長髮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家長不能一味滿足他們但也不能限制過多。對幹孩子提出的一些合理的、對其成長髮展有利的要求,儘管有這樣那樣的麻煩,家長都應當給予鼓勵和幫助。

孩子為什麼總是和父母“對著幹”

二、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消退孩子的不良願望和行為

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轉移。對孩子的一些無理要求和固執、發脾氣等不良行為,家長可以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暫時忘卻這一要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忘,等孩子的情緒平靜後對他進行說理教育。 例如,小孩吃完雪糕還要媽媽買,不然就站在馬路旁哭,不走。大人說幾句安慰的話,領著他走一條新的路回家,孩子得到安慰不哭了。事後再給他講道理,這就是一種情感轉移的方法。

孩子為什麼總是和父母“對著幹”

三、適當的懲罰措施,不能嬌慣放縱孩子

有些孩子注意力難以轉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哭鬧不止。對此,家長可採取不理睬,直到他停止哭鬧或其他適度的懲罰措施來糾正和教育孩子的不良行為。否則,一旦無原則地遷就兒童,會使成人對兒童要求的嚴肅性降低,致使教育顯得軟弱無力。

四、家長要說話算數

當給孩子抉擇的時候,父母提出來的條件一定要是自己能做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那樣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父母說話算數,漸漸地,親子之間就會建立相互的信任與默契。比如,對孩子說只要他乖乖吃完這碗飯,週末就帶他去公園玩,可實際上卻沒有做到。這樣的空頭支票開多了,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騙人的,說了也做不到,所以會變得更加不聽話。

孩子為什麼總是和父母“對著幹”

總之,父母如果能意識到孩子的反抗是長大的體現,每天都會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到高興的,這樣不論撫養的過程多麼艱難,父母也不會感到累,反而會體驗到看著孩子成長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