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絡新作者到成為作家必須邁過三道門檻

隨筆丨從網絡新作者到成為作家必須邁過三道門檻

文丨程文勝


作家一般是指具有一定創作能力和影響的文學創作者,通常出版過專著或發表過大量文學作品。由此可見,想成為作家,至少要創作、有作品,這毫無捷徑可走,除非你是天才。但是,捷徑是相對的,不走彎路就是捷徑。網絡新作者要提高創作能力、成為作家,至少要邁過三道門檻。

從網絡新作者到成為作家必須邁過三道門檻


“閱盡天下書”是第一道門檻,必須讀書、讀書、再讀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的作用論述很多。文學創作者讀書不同於一般性閱讀,必需有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恰如古語所言,勤於學,敏於思。閱讀更多的不在於看,而在於思。

從閱讀中樹起好作品的樣子。閱讀的目的,重在提升自己的審美起點,吸汲前人的智慧營養,真正品出文學的趣味來。文學作品的美感不是虛無縹緲的,存在於一句話、一段文字、一個章節中,只要用心去研讀,就會帶給你衝擊,激發你聯想。

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文化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曾說過一句話,“當我讀火車時刻表時,如果我不是為了查詢車次,而是在思考現代生活中的速度和複雜性,那麼,我就是在閱讀文學。”

從書中體察從未見過的世態百象。每個人只能經歷一個完整人生,文學卻可以讓你活千百次不同的人生。人的經歷和閱歷是有限的,讀書恰好可以彌補這一自然缺陷。

從網絡新作者到成為作家必須邁過三道門檻


肖洛霍夫寫作《靜靜的頓河》時很年輕,1928年出版第一部時才23歲。不少人懷疑,像他這樣的年齡,沒有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可能寫出如此歷史厚重的文學鉅著。但這恰恰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閱讀對一個作家的重要性。

從書中領悟藝術人生之道。海量閱讀更重要的目的,是悟文學之道、人性之道。所有有成就的行家裡手,最初是學習技能、技術、技藝,但最終走向問道、求道、悟道的征途。

比如,茶藝師從茶禪悟人生,尋求禪茶一味的感悟。武術家從絕招妙招,到尋求無招勝有招的化境,醫藥家從郎中治病到懸壺濟世,尋求救世之良策,政治家從有為到無為,治大國如烹小鮮等等,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具像到空相,尋求對世界萬物的深度認知和精神皈依。

作家也概莫能外,也只有參透了生命真諦,寫作時純熟的技術就能把思想包裹起來,從而使表達更加豐富多樣,使景象充盈生活的靈性,使故事有了通往人心的橋,作品也就有了人性的底色。

從網絡新作者到成為作家必須邁過三道門檻


“給我一雙慧眼”是第二道門檻,必須觀察、觀察、再觀察

生活光怪陸離,文學要素深藏其中,關鍵看是否有一雙能發現、善發現的眼睛,能感悟萬事萬物的細微變化,尋找到眼光獨特的思維視角。觀察生活的目的,正是培養這種能力,練就一雙慧眼。

觀察最核心的是視角問題。視角就是想問題、看問題的角度,文學的視角就是一種立足點和切入點。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講述,會對事件有不同的關注點和理解,會採取不同的敘述角度,當然也會產生不同的意趣和效果。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象,選擇素材很容易,但:從哪個角度切入並吸引牽引讀者的視線和思緒卻不容易,這往往是作家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

經典文學作品都有一種奇特視角。優秀作家的視角往往是獨樹一幟的,他們總會用超出常人常識常理的獨特視角,來展現生活現象、揭示生命意義。

就人物視角來看,新奇幻視角必然發現新奇的世界,比如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的視角是通過一個侏儒之口講述。

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的視角則是由一個白痴班吉敘述所見所聞,等等。

無論是歷史的、現實的、意象的、魔幻的,視角應都滲透著思想的敏銳度和洞察力,唯此視角才能有如刀片劃過尋常事物、深入肌理、滲出鮮血、感到痛楚。

觀察的視角本質上是人性的洞察力。同樣寫鄉村,魯迅的視角源自世界眼光,是從社會變革的時代高度看鄉村,卑微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因此更具深刻的人性力量和悲劇意味。

趙樹理的鄉村,則是自下而上從社會底層看大千世界,鮮活的小二黑、李有才因此更接地氣更具親和力,他也自此開創了山藥蛋派的文脈。

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視角,都把鄉村和世界聯繫起來了,這種無縫鏈接的力量,恰恰源自思想的覺醒和人性的覺悟。

從網絡新作者到成為作家必須邁過三道門檻


“學會好好說話”是第三道門檻,必須練筆、練筆、再練筆

《死魂靈》作者果戈理認為寫作是個笨功夫,他曾說:

如果沒有什麼可寫,你就拿起筆寫——

"我今天什麼都寫不出來”

“我今天什麼都寫不出來”

“我今天什麼都寫不出來”

總這樣寫,最後,就寫出來了。

契訶夫也有句名言:“請你儘量多的寫,請你寫,寫,寫——寫到手指頭斷了為止。”

練筆的目的,就是反覆錘鍊專屬自己的特色語言,做一個好好說話的敘述者。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作家寫作最終是靠語言感動讀者。語言描述動態的生活,自然需要說明白的話,說含金量高的話。如果過不了語言關,一切白費功夫。怎麼練習語言呢?

說指向明確的話。寫作就如同與人促膝談心,指向明確,才能架起心與心交流的橋,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儘量能夠讓人無障礙理解且富有美感。老舍是語言大師,句句都是明白話。明白話不是大白話,而是提煉之後的家常話。

說描述準確的話。文學作品會運用各種修辭,修辭不是為辭藻華麗,而是使描述更準確。對此,古羅馬詩人、批評家賀拉斯對使用語言有段十分精彩的話:

憂愁的面容要用悲哀的詞句配合

盛怒要配威嚇的詞句

戲謔配嬉笑,莊重的詞句配嚴肅的表情

神說話,英雄說話,經驗豐富的老人說話

青春熱情的少年說話

其間大不相同。

說符合邏輯的話。文學創作最終是表達作者對世界的認識、人性的思考,選擇素材帶有主觀性,無論怎樣取捨表達,都要符合思維邏輯。作品違反邏輯,一切立論的基礎就會被懷疑,從而失去讀者的信任和感染力。

總之,文學創作是一項複雜的創造性腦力勞動,初學者只要勤學苦練,就一定能學會運用語言藝術,在輕聲慢語中調動讀者的感覺和體驗,激發讀者的想象力並求得共鳴。最後用兩句話總結:

一句是: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一句是:久久為功,必有所成。

從網絡新作者到成為作家必須邁過三道門檻

作者簡介:程文勝,當代作家,祖籍湖北,現居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