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良將軍文章節選

美元指數週期與全球經濟的關係

美國之所以沒有通脹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美元的全球流通。但是美國又不能無節制地發行美元,讓美元不斷貶值。所以要節制。

可節制後手中沒有美元了怎麼辦?

美國人有另外一套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發行國債,通過發行國債又讓輸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國

美國人開始玩起一手印錢,一手借債的遊戲,印鈔能賺錢,借債也能賺錢,以錢生錢,金融經濟比實體經濟賺錢來得痛快多了,誰還願意出大力流大汗去幹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加工業實體經濟?

1971年8月15日之後,美國人逐漸放棄了實體經濟而轉向虛擬經濟,漸漸變成一個空心化的國家。

今天美國的GDP已經達到19萬億美元,實體經濟為其GDP的貢獻不超5萬億,剩下的大部分全都是虛擬經濟帶來的。

美國通過發行國債,讓大量在海外流通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國,進入美國的三大市——期貨市場、國債市場和證券市場。

美國人通過這個方式錢生錢,然後再向海外輸出,這樣循環往復地生利,美國由此變成一個金融帝國。

美國把全世界納入它的金融體系之中。很多人認為在大英帝國衰落之後,殖民的歷史基本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因為美國成為金融帝國之後,開始用美元進行隱性的殖民擴張,通過美元隱蔽地控制各國經濟,從而把世界各個國家變成它的金融殖民地。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主權獨立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你儘可以有主權、有憲法、有政府,但是你脫離不開美元,你的一切最後都會通過各種方式用美元來表達,並最終讓你的實物財富通過與美元的兌換源源不斷地進入美國。

這一點,通過40年來美元指數週期圖表,我們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1971年8月15日美元跟黃金脫鉤,意味著美國人擺脫了黃金的束縛,可以隨意地印刷美元了,美元發行量大增,美元指數自然要走低。從1971年特別是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美元指數就一直在走低,這就說明美元印多了。

如此這般大約持續了近10年時間。美元指數走低對於世界經濟來講並不完全是壞事,因為這意味著美元的供應量增大,也就意味著資本的流量增大,大量的資本不留在美國,要向國外出溢出。

第一次美元指數走低之後,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給拉丁美洲帶去了投資拉動,也帶來了繁榮,這就是70年代拉美的經濟繁榮。

美元洩洪期大約持續了近10年左右的時間,直到1979年,美國人決定關掉洩洪閘。美元指數走低相當於美國人開閘放水,而關閘實際上就是減少美元的流動性。

1979年美元指數開始走強,意味著向其他地方輸送美元減少。拉丁美洲本來因為獲得了大量的美元投資,正在欣欣向榮的發展,突然間投資減少了,流動性枯竭了、資金鍊條斷裂了,經濟能不出現麻煩嗎?


(1)馬島海戰爆發

遇到麻煩的拉美國家紛紛開始想辦法自救。比如阿根廷,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已經邁進了發達國家的行列。但拉美經濟危機一出現,阿根廷卻率先進入衰退。

解決衰退的辦法有多種,但不幸的是,當時的阿根廷政府是通過政變上臺的軍政府,總統是加爾鐵裡,他完全沒有經濟頭腦。作為軍人的加爾鐵裡唯一的想法就是戰爭,他希望通過戰爭來脫困。他把目光瞄向了離阿根廷600公里遠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把它叫做福克蘭群島。

這個群島已經被英國人統治了100多年,加爾鐵裡決定把它奪回來。但阿根廷是南美洲國家,南美一向被視作美國的後院。在美國後院打仗不能不請示美國。於是加爾鐵裡讓人給美國總統里根帶話,看看美國的態度。

里根明明知道加爾鐵裡打這一仗,會導致一場和英國的更大規模戰爭,但他卻輕描淡寫地表態說,這是你們與英國之間的事情,與美國無關,我們不持立場,我們保持中立。

加爾鐵裡以為這是美國總統對他的默許,便發動了馬島戰爭,輕鬆收回了馬島。阿根廷上下一片歡呼,熱烈的像過狂歡節。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宣稱絕不接受這個結局,還逼著美國總統必須表態。

這時的里根立刻撕下中立的面具,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阿根廷的侵略行徑,堅決站在英國一邊。隨後,英國派出一支航母特混艦隊,勞師遠征8000海里,一舉拿下了馬島。

與此同時,美元走勢開始走強,國際資本按照美國的意願回到美國

因為當馬島戰爭打響後,全球的投資人立刻判斷,拉美的地區性危機出現了,拉美的投資環境惡化了,於是紛紛從拉美撤資。

美聯儲看到時機已到,立刻宣佈美元加息,加息後的美元加快了資本撤出拉美的步伐。拉美的經濟一片狼藉。

從拉美撤出的資本幾乎全到了美國,去追捧美國的三大市(債市、期市、股市),給美國帶來了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的第一個大牛市,讓美國人賺得缽滿盆滿。

當時美元指數從弱勢時的60多點一口氣躥升到120多點,上升了100%。

美國人在自己的三大市牛市後並不收手,又趁勢拿著賺到的錢,重新回到拉美去購買那些此時價格已跌成地板價的優質資產,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經濟的羊毛,這是美元指數第一次走強後的情況。

如果這種事情只發生一次,那它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它反覆出現,那它就一定是規律。

當第一次“十年美元走弱、六年美元走強”之後,人們並不確定它是不是規律。從拉美金融危機這個高峰之後,美元指數從1986年又開始一路下跌。其間經歷了日本金融危機、歐洲貨幣危機,美元指數仍然在走低,大約走了10年,10年之後的1997年美元指數再一次走強。

美元指數這一次走強之後也是持續了6年。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看到美元指數差不多呈現出這樣一個規律性——10年的走弱、6年的走強,再一個10年的走弱、接下來又一個6年的走強。

(2)亞洲金融風暴

在1986年美元指數第二次開始走弱之後,長達10年的時間內,

美元又像洪水一樣向世界傾洩。這次主要的洩洪區是亞洲

上個世紀80年代最火的是什麼概念?

“亞洲四小龍”、“亞洲雁陣”等等。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亞洲的繁榮是由亞洲人的辛勤勞動、亞洲人的聰敏智慧帶來的,實際上很大原因是因為亞洲國家獲得了充足的美元、獲得了充足的投資。

當亞洲的經濟欣欣向榮到差不多的時候,美國人覺得又應該到剪羊毛的時候了,

於是,1997年,也就是美元指數整整走低10年之後,美國人通過減少對亞洲的貨幣供應,使美元指數反轉走強,亞洲大多數國家的企業和行業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甚至乾脆資金鍊條斷裂,亞洲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徵兆。

這時候一鍋水已燒到99度還差1度才能燒開,差哪一度呢?

差地區性危機出現。

那麼是不是也像阿根廷人那樣打一仗呢?

未必。

製造地區性危機,不一定只有打仗一途。

既然製造地區性危機就是為了攆出資本,那麼不打仗照樣有製造地區性危機的辦法?

於是我們看到那個名叫索羅斯的金融投機家,帶著他的量子基金和全世界上百家的對沖基金,開始群狼般攻擊亞洲經濟最弱的國家——泰國,攻擊泰國的貨幣——泰銖。

一個星期左右,然後由此開始的泰銖危機,立刻產生傳導效應,一路向南,陸續傳導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然後北上傳導中國臺灣、香港,日本,韓國,一直傳導到俄羅斯,東亞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這個時候水已燒開,全球的投資人判斷亞洲的投資環境惡化,便紛紛從亞洲撤出自己的資本。

而美聯儲則又一次不失時機地吹響了加息的號角,跟著號音從亞洲撤出的資本又一次到美國去追捧美國的三大市,給美國帶來了第二個大牛市。

當美國人掙夠了錢以後,仍像在拉丁美洲那樣,拿著他們從亞洲金融危機賺到的大把的錢又回到了亞洲,去購買亞洲跌到地板價上的優質資產。此時亞洲經濟已經被這次金融危機衝得稀里嘩啦,毫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這次唯一的幸運者是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