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療健康行業機遇迎來高增長的挑戰

目前,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9萬。早在3月10日,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微脈就率先推出了【全球義診】服務,至今已服務海外華人超10000人次。

同時,微脈也是國內最早上線新冠肺炎免費義診的平臺。IDG君邀請了守衛在抗疫一線的微脈創始人裘加林進行了一次對話。話題從如何做到反應迅速、如何最大化醫生諮詢效率、疫情對企業文化的考驗,到醫療大健康行業未來的變革是什麼,機會又在哪兒…

“我有個印度同學最近咳嗽很厲害,但是現在美國當地醫院門診已經不直接對外開放了,他現在很緊張,一個人呆在宿舍裡,想問問現在該怎麼辦。”

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留學的小張在手機上打出這行字。

手機的另一頭是微脈平臺上的麗水市人民醫院新冠肺炎海外諮詢團隊。當值醫生立即詳細地詢問了這位同學既往的疾病史和最近的接觸史,小張在旁充當著醫生和同學的“翻譯官”。經過一番瞭解後,當值醫生認為其流行病學史(周邊疫情,外出接觸人員等等)尚無可疑情況,暫不考慮是新冠肺炎。

那一瞬間,萬里重洋之外的小張和他的同學放下了懸著的心。

因為醫療資源的緊張和高昂的就醫費用,在國外的華人,即使出現了某些類似新冠肺炎的症狀,也不敢直接去醫院,尤其是在海外大量的、年輕的留學生群體,在這個時候就顯得更加孤立無援。

這兩天,除了小張自己,他還幫身邊好幾位外籍同學也通過微脈向國內的專業醫生進行了諮詢。

麗水人民醫院的值班醫生說,她還遇到過國內父母替留學子女諮詢的,“現在海外的疫情發展速度太快了,我們的回答有時候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安慰。”目前,已有近千名醫生在微脈上開展網上援外醫療服務,以心理諮詢、新冠肺炎防護諮詢為主,涵蓋呼吸科、內科、兒科等30餘個科室,通過網絡馳援境外疫情高發地區的僑胞。

此前的1月21日,微脈就上線了新冠肺炎公益義診平臺,是全國第一家開通免費義診的平臺,目前已聯合全國150個城市超500家醫院開通服務,諮詢患者超過200萬人次。

而在這期間,全國各地有近3萬名公立醫院的醫生陸續入駐了微脈公益義診平臺。微脈的創始人裘加林和團隊從1月21日起就沒休息過,他笑說,自己唯一的一次放鬆就是和孩子看了韓國電影《流感》。

此前,微脈通過與公立醫院合作,以建設城市級一站式互聯網醫療平臺為基礎,向用戶提供預約掛號、報告查詢、在線問診、醫護上門、藥品配送等一系列互聯網+本地就醫服務。4年時間,微脈已經吸引了10萬多名醫生在平臺上提供超1.2萬種服務SKU,每天超過50萬名用戶在平臺上尋醫問藥,提供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覆蓋超2億人口。

以下是裘加林一段就目前發展的回答

3萬名免費醫生,和200萬求助者

其實很多疑似病人會由於恐慌不敢去醫院,很多包括孕期、化療、慢創、慢性病的患者不能去醫院又無法自行妥善處理…醫生確實也很給力,大部分是免費勞動。雖然是義務勞動但要堅持還是不容易的。

問:疫情爆發以來,微脈做的舉措中對人們幫助最大的前三項是?

答:首先是免費義診。微脈為什麼可以做全國第一個上線義診的企業,這跟商業模式相關。我們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線上診療平臺。

我們在1月中旬就發現湖北地區呼吸科線上問診數據有異常,而當時正值春運,很多人流動,於是我們很快開啟了針對肺炎的公益線上問診。

尤其是當鍾院士宣佈肺炎人傳人後,人們開始恐慌,無論是有感冒症狀還是意識上覺得不舒服的,大家都湧向醫院。因此線上問診的第一個作用,是大範圍(50%以上)地幫醫院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別看只是諮詢,這其實能幫到很多人。因為我們是啟動得最早的,全國首個經過互聯網醫療在線初篩後確診新冠肺炎、併成功治癒的患者,就是通過微脈平臺得到及時發現和救治的。當時,31歲的顧先生在武漢短暫逗留後返回台州,隨即出現了發熱症狀,於是他打開微脈求助醫生。

平臺上給他諮詢的當值醫生王賡歌,是台州醫院互聯網醫學中心感染科專家,他迅速將其重點標註、收集信息,並建議他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獨自就近前往定點醫院就診。正式因為微脈的模式是基於本地的醫療資源給本地的患者服務,我們的醫生對當地情況都很瞭解,所以顧先生隨後在當地醫院檢查確診為新冠病毒肺炎,目前已經於2月7日治癒出院。


2月7日顧先生治癒出院

注:據《錢江晚報》報道,顧先生的案例是全國首個公開報道的經過互聯網醫療在線初篩後確診新冠肺炎、併成功治癒的案例。

其實很多疑似病人會由於恐慌不敢去醫院,這時互聯網醫院就提供了一個值得信任的醫療專用通道。


第二個我覺得微脈平臺上的專家課程也對人們起到了幫助,我們做了150多場免費直播,累計播放次數達2000萬以上。因為疫情,很多人不能去醫院,這跟一開始大家都去醫院形成巨大反差,但很多包括孕期、化療、慢創、慢性病的患者無法自行妥善處理,這時候上線的課程和服務就給那些因為疫情而被耽誤的患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第三個貢獻是疫情發展到後期的藥物服務。

因為微脈是通過和公立醫院深度合作來建設和運營互聯網醫院,我們以醫院為中心開展相關服務,所以在很多地區也第一時間接入了線上的醫保支付服務,即提供了「在線門診+線上複診續方+醫保在線支付」的全程服務閉環,保障疫情期間慢性病患者藥品的在線供給。

問:伴隨訪問量的激增,微脈針對醫生和平臺運營有什麼措施?

答:免費義診從第一天上線到現在的穩定運營,起碼迭代了四五十次。比如要確保醫生的排班效率,實現問診均衡,不然排在前面的醫生累崩潰了,後面的醫生卻沒有諮詢量,要實現靈活、平衡的機制其實很複雜。後來我們採取了像滴滴打車一樣的搶單模式,比如一個患者發起諮詢,醫生可以來選擇回答。在這之前讓用戶把診前篩查量表做好,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資源浪費。

我們做了全國最早的新冠肺炎自測量表,這也算一個小創新,是根據張文宏醫生團隊、協和醫院新冠肺炎評測標準來做的。

平臺上的醫生是自願上線的,時間可自由調控,問診形式視頻問診和圖文對話都有。針對這次參與義診的30000多名覆蓋所有科室的醫生,我們平臺有一定的補貼。醫生雖然是義務勞動但要堅持近60天還是不容易的,很多醫生確實也很給力,大部分是免費勞動。其中山東聊城三院的陳麗芳醫生,46天幫助了7000多位患者,她還主動寫了一封信致敬醫療同仁,呼籲更多醫生加入義診,非常令人感動。


疫情推動之下,醫療行業會迎來怎樣的爆發?

很多突如其來的東西一般都是在意料之外,所以更多的是要考慮底線、邊界,也就是說企業要保證一定的安全度。

問:居家隔離之下,人們線上求醫購藥的習慣得以形成,這種習慣會由此發生改變嗎?

答:以前老百姓要看病都去醫院,互聯網則是作為一種補充,比如掛號,而現在這成了一種看病的選擇。疫情結束以後,我覺得對於老百姓來講倒不會依賴線上,畢竟看病這個事是一個非常低頻的事情,越低頻,人的習慣改變就越難。

但是理念會轉變,用戶在微脈上相關數據的保存,個性化檔案的建立使得用戶的使用邏輯就像是淘寶的收藏夾一樣,他可能不常用,但不能沒有,老百姓會更注重跟醫生的連接。因此並不是影響習慣,而是理念變了。

問:那醫生們是否願意擁抱線上診療的趨勢?

答:以前醫生覺得線上診療是可有可無的。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公眾號、app的用戶體驗不夠友好,讓醫生覺得並沒有切實效果。經過這次,他們就覺得互聯網醫療並不只是個app,而是一套運營體系,所以會促進他們和微脈這樣重視運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合作。

問:疫情對醫療行業的發展有何影響?

答:你可能聽過那句:“2019 年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去年年底我在年會上講,對於互聯網醫療來說,2019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好的一年,但是是未來十年最差的一年。

在國家政策方面,醫保的變化會促進一些互聯網行為的改變,但是不足以帶來商業機會。機會還在於老百姓需要更豐富的、更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醫院供給端會接受這種思想,從而去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

目前,由於供給端處在受控的狀態,供給就很單調。那麼微脈一直在創新的事情,就是提供多層級服務體系(Service-Level Agreement),希望公立、民營醫院的服務都能夠多樣化。

未來醫療健康行業機遇迎來高增長的挑戰


但不是說這些服務由醫保來兜底,而是說去創造多層次的醫療支付手段。醫保只能保基本,其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享受基本的醫療服務。

一定會有多層次的支付手段來支持和創新、豐富醫療健康服務,這是將來的變化。這需要一次供應側改革,也需要機制、體制方面的制度性開放。

問:這是一個長期的機會點嗎,原因是?

答:你看,醫保、商保、自費、公司買的保險都是支付體系中的一部分,支付體系改革是個商業體系的改革。

為什麼我說醫保只能保基本,我到醫院去看病,50塊錢和主任聊5分鐘,沒有更多服務,因為現在是醫保支付的。

就像國家經濟適用房是為了保障大多數人有房子住,但不保障每個人有別墅住,看病也是一樣。醫保報銷體系之下,你不能選擇定製化的醫生和服務,但是這一塊需求是存在的。

所以醫療改革的本質是國家保基本,以及有豐富的支付手段來提供多層次的醫療服務,是兩者的結合。

微脈的長期目標是用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模式去創新醫療服務的供給,向老百姓提供多層次的醫療健康服務,但同時,我們也通過新技術、新模式來保障基本的醫療服務,讓基本醫療服務有更好的體驗,更快的效率。

問: 那麼,未來的競爭來自哪裡?

答:其實對中國來講,互聯網醫療才剛開始。可能在三五年內,大家都在培育這個市場,還沒有到你死我活的階段,現在是增量競爭,大家都在往前跑,還不是存量競爭。

問:回到疫情的話題,疫情帶給微脈的挑戰是?突發的疫情是對企業文化的一次檢驗嗎?

答:確實,我覺得對團隊最好的培訓就是打仗,以戰練兵。其實可以通過一件事情把每個體系的精神氣質鍛煉出來。這次我們從1月21號開始加班,大家沒有任何埋怨,一直在付出。我以前一直講,得道多助。這次我發現我們很多渠道以前的那些合作伙伴、醫生都願意來跟你一起做這個事。

第二,其實這次也讓團隊意識到一點,就是我們一直在提的“讓醫療健康服務不再難”。疫情以來大家確實意識到就醫很難,非常多病人得不到很好的幫助,比如那些慢創病人,他們很可憐,而大多數人可憐的原因並不是家裡窮,是因為沒有服務,醫療的供給端太貧乏了。


問: 作為管理者,這次疫情教會了你什麼?

答:趨勢逼著你迭代。時代的發展已經走到了任何產業,任何形式都必須考慮線上的階段。以前線上只是作補充,現在線上做主導。無論是生活、辦公,必須結合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的思維,從這個點上去思考問題。

第二是社會的變化,很多突如其來的東西一般都是在意料之外,所以更多的是要考慮底線、邊界,也就是說企業要保證一定的安全度。你看中國科技已經這麼先進發達了,大數據已經這麼牛了,在疫情面前都是非常蒼白的。在疫情過後國家會對各個系統做升級,防護,所以要考慮邊界,很多事情都是突如其來的。

問:那麼微脈的安全度和邊界是?

答:微脈的邊界在於順勢而為,孟子曾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以前,大部分機會都是改革的紅利而不是創新的紅利,幸運的是,現在醫療大健康面臨的是最大的紅利依舊是改革紅利,所以這是大勢所趨。

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乾的一定是會成功的事,無非這個成功是你還是我。

問:現在的創業者還有什麼機會?

答:以前覺得各種領域的商業模式都已經足夠創新了,但通過疫情你會發現很多都不夠。就拿醫療大健康領域來說,專病服務,家庭醫生,健康管理,保險…都展現出了商業機會,但與此同時不是我們沒準備好,而是可能政策、機制需要開放。這個是創業者應該思考的機會。

此外我也在思考公司的邊界,你說30000名線上義診的醫生是不是我們的員工?線上完全沒有辦公時間、辦公地點的概念這種模式是否值得考慮?公司制度的歷史也才100年,所以可以重新考慮它的價值,公司是否有更好的創新組織形式,是否值得做一些更好的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