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喜欢《红楼梦》?

心系V娜


您好,很高心回答您的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红楼梦?”

我将要告诉您的是当年我花了大半年时间草草阅读了五遍,结果得了一种“红楼病”,差点缓不过来了!太危险了!用情者且读且谨慎!

面对红楼梦,是任何人都必需虔诚的!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文中每一字每一句,显然我们普通读者还不具备这个能力!那我就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分析为什么我会喜欢《红楼梦》,以及是怎样开始接触到这本伟大的文学作品的!

记得最开始是12年的时候,已经参加工作了!在闲暇的时候总想找本书来打发时间!然后我就想到了《红楼梦》

第一次看是当年的六月份,最开始是为了完成“读一本名著”的任务来读的,效果自然没有多好,多次在阅读的过程中睡着,第一次阅读花了两个月时间,心想总算啃完一块硬骨头了,和别人吹牛的时候也能插上两句话!但是书里写了什么,具体还没搞懂,然后就有了第二次阅读!

第二次阅读是紧接着第一次阅读完后的,这一次因为有了前面一次的阅读,很多大致的情节有了印象,所以阅读的速度快了很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次阅读比第一次要有精神一些,对某一些情节和人物开始产生兴趣!于是想要再次好好的阅读一番,!如果说前面两次的阅读“动机不纯”,那么第三次完全是自身产生了兴趣!

第三次阅读时,我开始购买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说来惭愧,前面两次都是用手机阅读的,现在看来这是对《红楼梦》的亵渎!),仔细的去阅读每一个细节!!!然后在本子上记下很多自己不能够理解的描写!这一次读完花了一个半月!

第四次阅读,是趁热打铁的!把前面记在本子上的疑问在这一次阅读中,特别的留意!每一个草蛇灰线的伏笔,每一个名字的独特设计,每一个细节的描写!甚至每一个字的前后精妙呼应的设计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一次阅读完,彻底沦陷!

紧接着第五次阅读,这一次是带着崇敬的心,(差点就沐浴更衣了?哈哈!……)这一次我得了一种“红楼病”,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都成了虚幻,书中的一切像是真实的!手机搜索的,看的,都是《红楼梦》的相关!每天都无精打采的过着!开始有种“天不生我在红楼的感觉”!这时候我知道像我这种凡夫俗子不能够再继续读下去了,要不然就真的废了!所以就没再继续第六遍的阅读!

所以我一共花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读了五遍《红楼梦》!但有一点我得承认,后面四十回我没读过!因为每次一读到那里,我就像是从云端跌入了悬崖!里面的贾宝玉不是贾宝玉,薛宝钗不是薛宝钗,红楼人不是红楼人,个个都是冒牌货一样!

我知道读《红楼梦》后四十回也是必须参考的!它也有一定存在价值的!但是奈何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红楼梦》读者!进入不了后四十回的“梦”,也是无法!

好了,我的答案完毕,希望您能满意!


生活中诗歌从名字开始


我上小学的时候,看见我妈单位上的一个小伙子拿着一本红楼梦看,我们小伙伴中的大哥哥就向他借,他居然同意了。然后我就跟大哥哥预约,他看了以后给我看。

我看不懂,不过,里面的插图画得很美,都是美人和花花草草的。但是我只看了一会儿,就把书还给大哥哥了。

后来我当了兵,毕竟久慕红楼梦之大名,就硬着头皮把红楼梦通读了一遍。大家想想,我们每天都有5公里越野,每天都是刀枪棍棒,过着一种野蛮的生活,与红楼梦里的世界完全不搭界,所以通读了一遍仍然是毫无所感。

但是我喜欢里面的诗词,因为有一定的诗词鉴赏和写作底子,对红楼梦是中的诗词歌赋都有自己的体会,不知不觉就全背会了,就连那几千字的芙蓉女儿诔也可以倒背如流。

回到地方工作以后,逐渐安定下来,也有时间和心情重温一下名著。这段时间读了很多书,红楼梦也看过几遍,虽然不是每次都从头读起,但是每次读心都能静下来,进到书中去。于是又有了不少收获,为红楼梦写了一些文章和诗文。

然后我就渐渐的明白了,红楼梦的好,是那种近似天然的好。就像沿着河流会生长草木,走在山谷会发现许多石头,那些草木和石头,都自然地存在于那里,初看时会觉得很普通,细想时,觉得什么样的安排都不如这样更好。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这样的,它的艺术表现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大巧若拙,拙中可窥大巧,润物细而无声,不知不觉中把你带到艺术圣殿里。


神驰



从我十几岁上高中时,就喜欢上了红楼梦,那时候还不大懂它,就爱看书中关于宝黛的描写,俩人共读西厢,共同葬花,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在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宝玉穿着像刺猬一样去看她,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群美女吃新鲜的烤鹿肉等等浅显易懂,赏心悦目的,多半是翻着跳着看的。沉醉于它的雅致和多姿多彩!

等成家立业后,才开始认认真真地细读,才懂了王熙凤的风光与无奈,才懂了贾母的无为而治,才懂了贾政的严父形象,才懂了王夫人是如何让宝玉拒她于千里,也才懂了刘姥姥的插科打浑!

再到儿女渐成人,才开始深深喜爱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才开始默默探究开篇各人物的结局与判词的描写,总之红楼梦每次读都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每每总在思索曹雪芹到底是何许人,把那么多女性形象,性格,内心揭示的那么入木三分,他真的是一个人完成的,没有红颜知己的帮助?这么多千头万绪的人物和事件他是如何环环相扣,不留一丝一毫漏洞的,才真正知道红楼梦就是一座取之不尽掘之不断的文学宝藏!无论何时拜读它都有无穷的收获!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究竟是如何穿着破衣,流着眼泪,喝着稀粥去创作《红楼梦》的!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么一部千古绝唱!


明月照红楼


最早知道这本书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也就三四岁,记忆里我还是在农村,和母亲姥姥一起,在土炕上看电视。那时的我还不懂电视里演的内容,于是母亲和姥姥看电视,我就在一旁玩耍。但是无意中听到红楼梦的片头曲,作为一个小孩子,我从没有听过那么美,动人的音乐。但是当时有限的词汇并不能表达我的内心感受,只是觉得这首歌听着很“苦”。是死人的那种苦,但是又和哀乐不一样,这首歌听着很美。

现在想想,那大概是儿时的我,对凄美的最早理解,于是我抬起头,开始注视电视屏幕。映入我眼帘的是一颗大石头,就是女娲补天的那块石头。当时我抬头询问我的母亲,电视里演的是什么。母亲告诉我,是在演红楼梦。我又问,红楼梦是在讲什么,母亲便把这本书的主线故事大概给我讲了一遍。当时我只记得贾宝玉是一颗石头,林黛玉是一株草。

很快我就忘了这部电视剧了,儿时的我实在是过于活泼,也对这种电视剧没有任何兴趣,当时的我打死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如此喜爱这本书。

童年过的很快乐,有动画片,有喜羊羊,有熊出没。有各种偶像剧。那时的我大概最爱看的名著就是西游记了,还是电视剧版本的西游。儿时的我不爱看书,只爱看电视,爱玩,喜欢数学,讨厌语文,但是这一切都在青春期变了。

记得初一时和朋友去书店买书,我一眼就看见了我最爱的《巴黎圣母院》,至于为什么最爱它,是因为我母亲一直和我说这是一本世界名著,所以也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买,但是出手过慢,这本书被同学抢了,但是刚好这是最后一本是《巴黎圣母院》。说来也巧,当时因为自己心爱的书被抢走,和那个同学争吵很长时间,又哭又闹,以至于最后那位同学为了安抚哭闹的我,借给我一本她最不爱看的,青少年版本的《红楼梦》。

结果我就入迷了,废寝忘食的看,说不出来是问什么,就感觉自己爱上这本书了。甚至一向讨厌写作业的我,居然还会找时间摘抄里面的诗句,居然不知不觉背下了书里所有的诗词。尤其是在完成繁重的功课以后,看到书架上的《红楼梦》,会觉得浑身激动,肌肉止不住的震颤。

从那时起,我就成为了忠实的红楼迷。

我已经记不得自己看过多少遍红楼了,因为喜爱红楼,买了很多清朝人写得,《石头记》后续。当时才发现,爱红楼的人太多,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草芥而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花开花谢,红消香断……”

说不出来自己为何那么爱这本书,好像是因为它的语言,也好像是因为诗句,或者是古代的古典的审美,也好像是因为那些渲染式的生活情趣。古代的详细生活图,现代的生活启示录。这本书的好一句话可说不完。

时间很长,红楼很美,我还要细细品味。





煜熺品红楼


一般认为作者曹雪芹是清通政使曹寅之孙,当然还有争议。我就想,虽然作者假托前朝,真事隐,假语存,也不可能像纪实文学那样明确,但小说描述古代官宦人家生活太逼真了,这是正史找不到的,没有经历也写不了这么好,一定有当时贵族生活的影子。那么现实中曹能接触到当时哪四大家族呢?

清太祖努尔哈赤少年时不堪继母虐待入赘汉族佟家给辽东总兵李成梁当卫兵。期间和妻兄佟养性多次到北京跑官。佟养性女嫁清初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多罗克勤郡王做嫡福晋(王家)。举事后,其另一妻兄明铁岭守将佟养正带领部下腰堡守卫曹振彦率先投敌。曹家原籍北京丰润,北宋大将曹彬之后,明朝世袭沈阳中卫指挥之职,此时曹锡远在任,年轻的儿子曹振彦在佟养正手下效力。后佟养正在旅顺被明大将毛文龙俘获,作为当时第一大汉奸处死。但其儿子佟图赖脱逃,佟图赖女嫁顺治皇帝生康熙。长子佟国纲封一等忠勇公,康熙年间战死,尸体被手下家奴冒死抢回。次子佟国维封荣国公,(贾家)其女嫁康熙封贵妃,由于皇后早亡,她长期统领后宫。其实是康熙嫡亲表妹,无子,康熙将乌雅氏所生雍正交其扶养,死前三天康熙紧急加封皇后,这也是雍正说生恩不如养恩大的原因,除了废太子他最高贵,亲弟弟十四阿哥也比不了。

佟图赖选曹振彦子曹玺妻子孙氏做康熙乳母,孙氏子曹寅少年时做康熙侍卫,成年后接任挂一品尚书衔江宁织造曹玺班。康熙另一侍卫李煦任苏州织造,其妹嫁曹寅,他俩长女选秀又嫁多罗克勤郡王纳尔苏做嫡福晋。另一杭州织造孙文成为曹寅母家。织造本内务府郎官,负责皇室在南方采办,江宁四品,苏杭五品,但曹寅却挂通政使衔,这是九卿之一,小说薛家祖上的紫薇舍人是其雅称,相当于皇帝大秘,类似现代中办主任。曹玺父子长期兼任小说林如海的扬州巡盐御史(从二品),清中后期由二江总督兼任。曹玺、曹寅父子负有监督南方各级官员的使命,事实上是康熙的钦差大臣。在曹寅孙子眼里,曹家=小说中江宁织造甄家,又=从金陵进京的薛家。(抄家后曹家还保留了世袭正白旗佐领和内务府主事二个职务),李家自然就是史家了。有趣的是红楼梦手抄本率先从佟家流出,某王爷看后嚎啕大哭,应该是写到泪点了。

单独读史料,某些问题总琢磨不清,读红楼后,知道当时官宦家庭的具体状态,就逐渐清晰了。如曹寅在扬州亏空300多万两,当时官场反应强烈,小说有一回题目就是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可内容我愣没找到,应该是敏感删了。康熙就是压着不办,曹寅死了过继他一个侄子继续干,不让别人插手。从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曹寅奏折看,他二个女儿嫁宗室,儿子在大内当侍卫,他张罗给孩子们在京买房,请示康熙。后来儿子暴死,在京儿媳妇产下遗腹子,第二年开春他进京接走娘俩,这个孩子雍正抄家时应该十八岁。康熙年间国库全年总收入2800万两。当时刘姥姥这种小康之家年用度也就20两,皇帝60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各级官员几十两至千两不等,按贾府的排场俸禄根本不够花嘛!康熙年间,人口暴涨而土地没变,皇室开支估计也捉襟见肘了,我不厚道的想:那300万两一部分接待康熙南巡用了,一部分镇压白莲教、天地会用了,剩下的曹寅利用嫁女的机会利益输送给了天家,当然自己也得了,康熙查他就是查自己死活是不会干的。

雍正是真正给大清朝续命的人,他的改革直接触犯官宦的利益,尤其是反贪不得官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是白说的,靠工资哪够哇!四家结局;先是李家被抄,接着曹家,之后郡王纳尔苏贪腐削爵回家思过,最后佟国纲儿子鄂伦岱雍正让他抓八王党某人,他说那是好人,结果两人被雍正一块送沈阳监禁。佟国维儿子隆科多和雍正早年宠臣年羹尧都完了,白茫茫真干净!

曹雪芹要是曹寅那个孙子,刚进京时好友傅恒是乾隆小舅子,长期做领班军机大臣,他儿子福康安乾隆晚年还得势,据说傅恒是小说中冯紫英的原型。但中年好友敦诚、敦敏都是犯罪皇子的后代,中间发生了啥?估计是参与了乾隆年间的弘皙逆案,但相关档案都让乾隆销毁了,真相无人得知。曹的大表哥福彭是乾隆发小,雍正时就军机行走,定边大将军,死时乾隆安排大阿哥祭奠,停朝二日。所以我估计曹犯的是政治错误,否则,凭他的文采和人脉当个词臣都能悠哉混一生,绝不会到举家食粥的地步。



忆微雨阑珊


对于《红楼梦》: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最初看时,是因为知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慕名而看。

第一遍,觉得美食众多,文词优美,唇齿留香,甚是向往。

第二遍,挑着有宝黛的情节看,喜欢黛玉的才识爽利诙谐幽默,羡慕她对宝玉的“作”,宝玉对她的偏爱理解。看着往前翻着,人名常记混,人物关系常记错。看到黛玉过世后,撂下许久,不想再看。

第三遍,一章一章挨着看,记着了大部分人物关系,依旧喜欢着黛玉清高无尘,不喜宝钗的圆滑世故,不太喜欢王熙凤的狠毒。

第四遍……

初三后的学生时代,几乎一个暑假一遍,或细致或大略。

大学时,在图书馆看了些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和外传之类。开始关注除了主角之外的小丫鬟(晴雯、袭人、平儿、鸳鸯等),渐渐理解了大观园内亭台楼阁诗词歌赋中,林妹妹为何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王熙凤管家治家的不易和心酸,薛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的圆融后的担待,贾母的睿智和些许无奈,王夫人的母亲心和狠心……每每都有其不易时,不论人前是风光无限还是卑微不由己的。

一部红楼,可解读一辈子。


而亦子心



喜欢《红楼梦》,是不需要理由的。

还有什么比天生就喜欢更值得厚爱的呢?于我本人来说,《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文学巨著,前无古人,也可能后无来者。

雄峙巅峰,高不可攀。

其实原本也不是这样儿。这部书小的时候就接触过。那时候家里有点儿老书典籍,几乎全部是竖版繁体的,《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开始看的时候,感悟那文字像天上的星宿,乱花渐欲扑朔迷离,还没弄懂繁体的叫法呢,就感觉五内俱焚,烧得胸闷气短脑仁儿生疼,被生僻的字体和语句折腾得那叫一个心力交瘁,怎一个烦字了得。

后来开始喜欢是在陪儿子读书的时候。儿子读书寓居校旁,闲来无事正好看书解闷。于是就再捡起这部书,谁想这一看就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一连气儿看了不下五六遍,总觉得心中有郁积要吐出去,看到精湛处,禁不住击节拍案,叫好不迭。那口恶气也就随之喷薄而出,这才感觉心里这个舒坦,心里这个敞亮,心里这个爽快。

现在来看,喜欢《红楼梦》,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此书的品质。经常有出人意外的神来之笔,锦绣斑斓光怪陆离,文本结构和文字部署,那叫一个绝。按照品相说,这部书就是当今最值钱的天价古瓷青花釉里红,甚至无价。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乃巅峰之作,无出其右者。

二是书中的影像和意义。这部书初看不过是一部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其实这也只是一个由头,属于耗子拖木锨——大头在后面呢。

这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那么简单,也不是家族兴衰史那么惨淡,它是集合了万千情愫淋漓笔墨绝妙意境的一部盖世奇书,不仅在语言文字锻造和书写上一体秒杀了古哲先贤,还将我们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迷宫圣境,有解不完的题,有猜不透的迷。

三是由于后部分的遗失,反而越加促成了这部书的文学探佚价值。也就难怪几百年来红学成了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一直受人尊敬,一直受人供奉。

也就难怪古往今来好多文人士子对此书青眼相加,爱若至宝,奉若神明。

在下也不能脱俗,勉强算一个有点文化积蓄的圈里人,自然对这部书钟爱有加,不忍释卷。




龙吟148119260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我最晚看的,刚开始看不进去,后来却成了最爱的一本。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写实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都是……说登峰造极并不为过。

写实性,的确,这本书就是写大家族的兴衰。不过作者是经历过这一切的,从烈火烹油到大厦将倾,再到飞鸟各投林,作者全都见识过。因此,他的描写就格外真实。

文学性。书中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十分生动,哪怕是书中一个不起眼的下人,只看他/她的语言神态,就能脑补出样子,整部书是动态的。还有就是伏笔做得太好。

艺术性。《红楼梦》虽然是写实作品,但是还偏偏有一个“还泪”这样浪漫的背景,还有那环境中一本本册子。这就给整个故事带来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最可叹的是《红楼梦》中的女子们,她们再青春貌美、出身高贵、灵巧剔透、满腹锦绣,也无法在大观园之外展现自己,这是封建社会中所有女子的悲剧,没有办法。退而求其次,嫁一个好的丈夫,生儿育女,平安终老,但是她们连这个结局都无法拥有。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历史的宏观来观察微观的人性,那《红楼梦》就是以微观的家族来观察宏观的时代。两者同样伟大。

人生,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会有茫茫雪地的那一天,那一天,可能是落败,或是死亡。湘云的曲子有一句话: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曹雪芹能够在举家食粥的人生境遇之下写此书的勇气是由非凡的彻悟为基石而成此书。

《红楼梦》里不光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红颜血泪,还有一个顽强的生命在奔跑,那就是乐观的刘姥姥。有这样的人在,人间依旧会充满着生机勃勃的希望。

再有就是我个人奇怪的特点了,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都是在读完后感到惆怅的。用心看完《红楼梦》,觉得很累,觉得茫然无依,也正是因此,我很喜欢它。





笨笨龙69


自中学接触《红楼梦》之后,我基本上每年都要重温一次。因为《红楼梦》一直在伴随我成长,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一、黛玉:年少时该有的孤傲与任性

彼时年少,并不太懂得书中的诸多情节,只记住了宝黛的爱情。“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快些。”第八回,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被黛玉瞧见,心生不悦,趁雪雁来给送手炉的机会,出此言奚落宝玉。这种怄气吃醋的小心思,也只有在青春里才会有的情愫吧。


年少时最爱林黛玉,喜欢她的孤傲、喜欢她的真性情流露,甚至也喜欢她的尖酸刻薄,总觉得那就是年少时该有的样子,任性、决绝,喜欢一个人可以不惜与全世界为敌。



二、小红:努力的女孩命运都不太差

毕业之后,初入职场的我再翻《红楼梦》,注意到了丫鬟小红。作为一个最底层的丫鬟,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人分三六九等的大观园内,她不肯认命,一直在寻找机会。

有次王熙凤临时交代小红办事,结果令人十分满意。王熙凤试探小红愿意不愿意调到自己身边,小红笑着说道:“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见识见识。”这样的回答让王熙凤当场拍板。

在情感上,小红也没有听天由命“大了胡乱配一个小子”,而是大胆表白,利用小丫头和贾芸交换了手帕,最终在贾府被抄家之前,和贾芸结为夫妻,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温馨的归宿。

小红通过自己的争取而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让我相信,不管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只要你足够优秀,时刻准备着,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三、平儿:行走职场的正确方式

后来工作渐入佳境,我又看到了《红楼梦》中平儿接人待物的妥帖。

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平儿便同一副寒酸相的刘姥姥问好、让座。刘姥姥第二次从贾府走的时候,平儿她把王夫人、凤姐送的银子、衣料和食物一一点交之后,又悄悄笑道:“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我送姥姥的。那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很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最后,平儿又这样安排:“你只管睡你的去,我替你收拾妥当了就放在这里,明儿一早打发小厮们雇辆车装上,不用你费一点心的。”

平儿自己额外东西送给刘姥姥,放低声悄悄说,可见她并没有向凤姐报告过,此举完全是出于善心。身为贾琏名分上妾,王熙凤的贴身秘书,平儿也算是半个主子,但她却不摆架子,待一个不相干的乡下亲戚都尚且如此,更何况贾府的下人。

平儿的工作能力毋庸置疑,而且她还总能宽厚待人。我想,在职场不管职位高低,我们在面对任何人时都能做到与人为善,如此必定赢得大家的信任。



四、宝钗: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觉得舒服

不觉已至而立之年,结婚之后,如今再翻《红楼梦》,发现曹公的笔下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人坏人。记得年少时最讨厌宝钗,觉得她是“心机婊”。此时再看,竟也释然。

薛宝钗也曾看过《牡丹亭》,沉迷于诗情之中,也曾是无忧虑的烂漫少女一枚,但父亲早逝、哥哥不争气、母亲没有能力,偌大的家业需要她快速成长,见识了太多的人情往来,她把所有的真性情都埋藏在了心底。

哥哥薛蟠取了夏金桂,面对婆媳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宝钗没有火上浇油,而是心平气和地安慰妈妈:“妈妈,你老人家不用动气。咱们即来劝他,自己生气,倒多了层气。不如且出去,等嫂子歇歇儿再说。”宝钗忍辱负重,顾全家庭大局,以和为贵,最终使得夏金桂也只好收敛作罢。

有人说薛宝钗适合做老婆,或许就是因为她的合宜得体,不会因为家境变化而无法生存,懂得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以现代人的标准看,也算是标准的贤妻良母。



如今,我每年依然继续重温《红楼梦》,没想到一本书可以如此让人百读不厌,如此丰富一个人的生活,以至于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关于《红楼梦》的见解,在我心中这部书里虽然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在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我总能找到自己需要汲取的正能量。


Hi决明子


我有狼烟一九三一同样的感觉…。我爱作者的写作技巧,我爱诗词的精彩纷呈。

黛玉不藏奸不虚伪的性格以及以知己为真爱有我的影子。

我喜欢坦诚待人,赞同宝玉反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及用臭八股诓功名的观点。

此书文学水平的高度淹没了所有小说的古往今来。不仅能喷饭,更能解闷。作者喜欢用典故中的葛巾,孟光,停机德,咏絮才,西施,红拂,虞美人,唐伯虎,姑苏风景人情…,我也喜欢。常常因作者善翻古人意而喝彩…户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要输梅一段香",翻用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烦闷时可以悠悠见南山,不负东蓠情。有一种清雅"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可以脱俗。有一种意境"薜力,藤萝,杜若,衡芜,清葛,金簦草,玉蕗藤,纶组,紫绛,紫芸,清芷,绿荑…把人至身于本草纲目中。虽然我没有见过妙玉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当被刘姥姥喝过,我不禁为作者的雅俗共赏叫绝。

这部书从春天开花写到冬天下雪。而最钟情的是一叶知秋"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酚寒香酒一杯”多么浓厚的冷吟不尽兴悠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