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哪些話被斷章取義過?求分享?

路人微言


孔子說過的話,難免有些會遭到讀者的批判和質疑,更難免偶爾被拿來斷章取義。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句:

1.“無友不如己者”直譯過來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這句話惹起很多人的爭議,原句是“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篇》。意思是:“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這句話我曾經和我的師傅探討過,我師傅說這句話應該結合上面的句子“主忠信”來理解,正確的翻譯應該是:以忠信為主,不要與不忠信的人交朋友。我曾經聽過鮑鵬山教授的解讀,他說孔子的意思有兩層,一個是交朋友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狀態,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我們要主動的去交往;對於不如自己的優秀的人,如果他有著虛心學習的態度,我們也可以被動的接受交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要學會取長補短,多學習對方的優點。而“交往”和“交朋友”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交朋友是需要條件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而交往是相對寬容的。孔子是一名教育家,他主張仁愛,他有著博大的胸懷,如果說孔子讓我們對於不如自己的人避而遠之,這像孔子的風格嗎?

延伸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 矣。”

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2.“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它是一則諺語。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直譯過來的意思是唯有女子和小人不好培養,和他們親近了,他們會變得不謙遜,丟了分寸;疏遠他們,會遭到他們的埋怨。這句話同樣引發很多人的爭議,他們認為孔子瞧不起女子。其實這裡的女子和小人在古代的意思和今天是有區別的,女子多指主人身邊的寵人,小人多指身份低下的人,也指心懷不正的人,這兩者常常是沒有知識素養的人,心胸不大,不明白事理,沒有自己的思想,這句話即便是放在今天來解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一句話是“女人在的地方是非多”女人天生多敏感感性,有時甚至會生髮羨慕嫉妒之心,而小人自私自利,永遠以自己的利益為重,這樣的人大多是沒有立場沒有信仰沒有情感。所以說這兩者是不太好培養的。


留白2020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用戶3655261826


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人們對這個句子的本身理解沒有問題,但由此衍生出的理解就有問題了。許多人認為,孔子是不看重“利”的,由此推之,君子是不言利的。其實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依然好利,他曾經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還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孔子看來,君子應該追求“利”,但不能有“不義”之利;他甚至認為,當國家清明時,個人不能得利不能富貴,那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2.學而優則仕

很多人認為是“學習好了就可以做官”,其實,原意是“在完全學到了仁禮之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就可以做官了”。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句是“仕而優則學”,合起來理解是,一個人在做官的同時,有剩餘精力就要學習;學習仁禮好了,便可以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視學習,只有通過學習,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才是做官的前提。一邊學習一邊做官,為的是做一個好官。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後人由於不當的斷句而造成誤讀,他們把孔子的這句話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大變,於是理解為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讓民眾按照統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卻不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原因。這真是對孔子莫大的冤枉。原句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話恰恰是孔子的教民主張,意思是:對於禮樂,老百姓如果認可的話,就讓他們去實踐好了;如果老百姓不認可,就要想辦法去教化他們。這哪裡是愚民政策呢?

4.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後人把它看做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始作俑者,其實這完全篡改了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意是君子應像個君子,臣子應像個臣子,如此類推。此語的內涵還應包括兩個方面,既有對君的要求,也有對臣的要求,而不是僅對臣而言。

5.有教無類

一般人根據孔子所收的學生有平民有貴族的現象,理解為對任何人都給予教誨,沒有種類的區別,沒有貴賤之分。其實它的本意是教育的目標是沒有區分的,都是一致的,通過教育,使所有的人都成為知仁懂禮的人。

6.中庸之為德也

後人常常把“中庸”理解為一種保守的為人處事的態度和原則,其實,“中庸”的原意是“最恰當,最合適的,不走極端、不偏不倚的處事方法和態度”。

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有人根據這句話認為孔子是一種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其實,整個一部《論語》,無一不在表現孔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無一不在表現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格精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正體現出孔子的政治智慧: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是越位,其結果只能是自取其辱;不在其位而謀其政,會混亂政治秩序,對國家對人民都沒有好處。

8.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很多人將此句話斷章取義理解為“上智下愚”,以此認為孔子瞧不起勞動人民。其實這句話有著特定的話語背景,是針對教育來說的,他指出了教育的差異性,既承認有天才,也承認有愚不可教的人,說明了“教育不是萬能的”道理。此句話的原意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民是改變不了的。

9.以德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給玩了一把!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

10.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提到了孔子之前的衛國之行,孔子“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

大致翻譯一下這段話,時任全國教育勞模的孔老先生受衛國國君的邀請,來到了衛國參觀學習休養。但在這期間,孔老先生突然發現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並不是真正支持他來這教化衛國民眾的。尤其是那個衛靈公的老婆,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開炫耀,貶低了孔子。

孔老先生很鬱悶,收拾行李就離開了衛國,離開之後,心情平復了,想起衛國公老婆那種仗著得寵、驕橫跋扈亂政擾民的爛事兒,就發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看看孔子的衛國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這話斷不是發神經突然開罵起包括自己老媽在內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個特指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衛靈公那位老婆南子等人。

哪句話您感受最深呢?歡迎留言告訴我[玫瑰]



平而不凡56


首當其衝的就是“以德報怨”。

這句話常常被道貌岸然的人拿來鉗制善良的人,其實整句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孔子想說的是不能以德報怨。

“三思而後行”。

這句話看似沒有什麼問題,通常用來教育人做事前要多考慮。實際還差了一層意思。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 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句話是說三思之後,還要再思,才可行。這個再思,可以理解為再次思考自己的考慮是否周全,是否可行,才可以實行。

“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話往往教育人父母在的時候,沒事兒不要跑太遠。看似有道理,其實也被斷章取義了。

整句話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告訴你想出去可以,但是一定讓父母知道你去哪裡了,時常寫個信,報個平安。

被人斷章取義的內容太多了,這裡我先列舉幾個,其他的還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三十而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把孔子或者其他先賢的話斷章取義,用來烘托自己的觀點。


泊雨渡風


1.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誤解: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代言。

正解:女通汝,意為你,聯繫上下文,孔子當時是在訓誡子貢,說:唯有你和小人一樣難以相處,和你們走得近乎了,就一點禮數也不講,和你們疏遠了,你們又抱怨個不停!

2.以德報怨

誤解:別人欺負你了,你要用愛去感化他,用胸懷去包容他。

正解:正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孔子實際上是反對以德報怨的。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誤解:對老百姓,可以讓他們照著我們說的去做,但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正解:三種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

4.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父母若尚在,就不出遠門。

正解:全文應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為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5.愚不可及

誤解: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愚蠢無比。

正解:原文“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為: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實際上是在誇讚別人。

6.三十而立

誤解:人到了三十歲就該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

正解: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書單小世界


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這句話歷來被認為是說孔子看不起女性,受到了批判。這句話的全文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子這裡的“小人”不是指奸詐小人,而是指體力勞動者,具體地說,指“下人”,家僕;“女子”也不是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妻妾。“難養”的養不是撫養的養,是侍候、將就、相處的意思。孔子說女子與小人難侍候難相處,是說的家庭問題,夫妻之間,主僕之間,親近了呢,她(他)們會端架子;疏遠了呢,又會嘖有怨言。這不過是孔子個人的經驗之談,沒有什麼微言大義。孔子的原意並不是看不起女性,凡界這樣認為的我認為是屬於斷章取義。


銀杏山色


以德報怨


話噬人


《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一種為人處世方法的結果運用,但一個重要前提是人品!這個人品到底要強大到什麼程度,才能實現“四海之內皆兄弟”呢?孔子的答案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首先是做一個君子,然後是做事既要態度端正,又要仔細不出錯,做人既要對人恭敬,又要一言一行都合乎社會普遍認可的禮節規範和價值標準,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和你稱兄道弟。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關於“和”的運用,孔子給設置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要有原則地與人和諧相處,如果僅僅為和諧而和諧,而不以禮來加以節制,那也是行不通的。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是別人問孔子的前半句話——有人問孔子:“以恩德來報答怨恨,您看這樣行嗎?”孔子反問道:“那拿什麼來報答恩德呢?”然後,孔子以自問自答的形式表明自己的看法:“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拿正直來回應怨恨,以恩德來報答恩德,快意恩仇,這才是孔子完整的表達與主張。


小乾閒聊


最有名、影響最深遠、坑害中華民族和國家最嚴重的,當屬“以德報怨”!


用戶78530274998


《論語》最後成書在漢武帝時,這時孔子死了有4百多年了,按現在說法是孫子的弟子根據孔子生前所說的整理而成,就是述而不做。孔子活著的時候如喪家之犬,難道那時就有人知道400年後漢武要尊孔子為聖人,孔子在說話時有人拿著竹簡拿著毛筆(毛筆是蒙恬發明),等待聖人吐出他的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