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哪些话被断章取义过?求分享?

路人微言


孔子说过的话,难免有些会遭到读者的批判和质疑,更难免偶尔被拿来断章取义。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句:

1.“无友不如己者”直译过来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这句话惹起很多人的争议,原句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篇》。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句话我曾经和我的师傅探讨过,我师傅说这句话应该结合上面的句子“主忠信”来理解,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以忠信为主,不要与不忠信的人交朋友。我曾经听过鲍鹏山教授的解读,他说孔子的意思有两层,一个是交朋友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状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要主动的去交往;对于不如自己的优秀的人,如果他有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我们也可以被动的接受交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学会取长补短,多学习对方的优点。而“交往”和“交朋友”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交朋友是需要条件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交往是相对宽容的。孔子是一名教育家,他主张仁爱,他有着博大的胸怀,如果说孔子让我们对于不如自己的人避而远之,这像孔子的风格吗?

延伸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它是一则谚语。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直译过来的意思是唯有女子和小人不好培养,和他们亲近了,他们会变得不谦逊,丢了分寸;疏远他们,会遭到他们的埋怨。这句话同样引发很多人的争议,他们认为孔子瞧不起女子。其实这里的女子和小人在古代的意思和今天是有区别的,女子多指主人身边的宠人,小人多指身份低下的人,也指心怀不正的人,这两者常常是没有知识素养的人,心胸不大,不明白事理,没有自己的思想,这句话即便是放在今天来解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一句话是“女人在的地方是非多”女人天生多敏感感性,有时甚至会生发羡慕嫉妒之心,而小人自私自利,永远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这样的人大多是没有立场没有信仰没有情感。所以说这两者是不太好培养的。


留白2020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用户3655261826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们对这个句子的本身理解没有问题,但由此衍生出的理解就有问题了。许多人认为,孔子是不看重“利”的,由此推之,君子是不言利的。其实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依然好利,他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追求“利”,但不能有“不义”之利;他甚至认为,当国家清明时,个人不能得利不能富贵,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2.学而优则仕

很多人认为是“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其实,原意是“在完全学到了仁礼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做官了”。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仕而优则学”,合起来理解是,一个人在做官的同时,有剩余精力就要学习;学习仁礼好了,便可以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才是做官的前提。一边学习一边做官,为的是做一个好官。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后人由于不当的断句而造成误读,他们把孔子的这句话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大变,于是理解为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这真是对孔子莫大的冤枉。原句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话恰恰是孔子的教民主张,意思是:对于礼乐,老百姓如果认可的话,就让他们去实践好了;如果老百姓不认可,就要想办法去教化他们。这哪里是愚民政策呢?

4.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后人把它看做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始作俑者,其实这完全篡改了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意是君子应像个君子,臣子应像个臣子,如此类推。此语的内涵还应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对君的要求,也有对臣的要求,而不是仅对臣而言。

5.有教无类

一般人根据孔子所收的学生有平民有贵族的现象,理解为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其实它的本意是教育的目标是没有区分的,都是一致的,通过教育,使所有的人都成为知仁懂礼的人。

6.中庸之为德也

后人常常把“中庸”理解为一种保守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原则,其实,“中庸”的原意是“最恰当,最合适的,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处事方法和态度”。

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人根据这句话认为孔子是一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其实,整个一部《论语》,无一不在表现孔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一不在表现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精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智慧: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越位,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会混乱政治秩序,对国家对人民都没有好处。

8.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很多人将此句话断章取义理解为“上智下愚”,以此认为孔子瞧不起劳动人民。其实这句话有着特定的话语背景,是针对教育来说的,他指出了教育的差异性,既承认有天才,也承认有愚不可教的人,说明了“教育不是万能的”道理。此句话的原意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民是改变不了的。

9.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给玩了一把!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

10.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

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时任全国教育劳模的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

孔老先生很郁闷,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等人。

哪句话您感受最深呢?欢迎留言告诉我[玫瑰]



平而不凡56


首当其冲的就是“以德报怨”。

这句话常常被道貌岸然的人拿来钳制善良的人,其实整句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孔子想说的是不能以德报怨。

“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问题,通常用来教育人做事前要多考虑。实际还差了一层意思。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是说三思之后,还要再思,才可行。这个再思,可以理解为再次思考自己的考虑是否周全,是否可行,才可以实行。

“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往往教育人父母在的时候,没事儿不要跑太远。看似有道理,其实也被断章取义了。

整句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你想出去可以,但是一定让父母知道你去哪里了,时常写个信,报个平安。

被人断章取义的内容太多了,这里我先列举几个,其他的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三十而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把孔子或者其他先贤的话断章取义,用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泊雨渡风


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误解: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代言。

正解:女通汝,意为你,联系上下文,孔子当时是在训诫子贡,说:唯有你和小人一样难以相处,和你们走得近乎了,就一点礼数也不讲,和你们疏远了,你们又抱怨个不停!

2.以德报怨

误解:别人欺负你了,你要用爱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

正解:正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孔子实际上是反对以德报怨的。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对老百姓,可以让他们照着我们说的去做,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正解:三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4.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父母若尚在,就不出远门。

正解:全文应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5.愚不可及

误解: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正解: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为: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实际上是在夸赞别人。

6.三十而立

误解:人到了三十岁就该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正解: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书单小世界


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历来被认为是说孔子看不起女性,受到了批判。这句话的全文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奸诈小人,而是指体力劳动者,具体地说,指“下人”,家仆;“女子”也不是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妻妾。“难养”的养不是抚养的养,是侍候、将就、相处的意思。孔子说女子与小人难侍候难相处,是说的家庭问题,夫妻之间,主仆之间,亲近了呢,她(他)们会端架子;疏远了呢,又会啧有怨言。这不过是孔子个人的经验之谈,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孔子的原意并不是看不起女性,凡界这样认为的我认为是属于断章取义。


银杏山色


以德报怨


话噬人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种为人处世方法的结果运用,但一个重要前提是人品!这个人品到底要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呢?孔子的答案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首先是做一个君子,然后是做事既要态度端正,又要仔细不出错,做人既要对人恭敬,又要一言一行都合乎社会普遍认可的礼节规范和价值标准,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和你称兄道弟。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关于“和”的运用,孔子给设置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要有原则地与人和谐相处,如果仅仅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以礼来加以节制,那也是行不通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是别人问孔子的前半句话——有人问孔子:“以恩德来报答怨恨,您看这样行吗?”孔子反问道:“那拿什么来报答恩德呢?”然后,孔子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自己的看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拿正直来回应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快意恩仇,这才是孔子完整的表达与主张。


小乾闲聊


最有名、影响最深远、坑害中华民族和国家最严重的,当属“以德报怨”!


用户78530274998


《论语》最后成书在汉武帝时,这时孔子死了有4百多年了,按现在说法是孙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生前所说的整理而成,就是述而不做。孔子活着的时候如丧家之犬,难道那时就有人知道400年后汉武要尊孔子为圣人,孔子在说话时有人拿着竹简拿着毛笔(毛笔是蒙恬发明),等待圣人吐出他的圣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