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北上 京城前置倉烽煙再起

靈獸按

叮咚買菜在北京市場未來的發展,或將為未來的前置倉提供一個樣本。

叮咚買菜北上 京城前置倉烽煙再起

作者/十里 靈獸 ID/lingshouke

前置倉再次開戰,這次地點在北京。

沒有大肆喊口號,沒有融資消息傳出,叮咚買菜走出華南市場的信號從招聘平臺的一則招聘廣告窺探到。在BOSS直聘上,叮咚買菜發佈北京地區招募數據分析師、品類管理、倉儲管理、選址專員等各種崗位。

叮咚買菜北上 京城前置倉烽煙再起

這位前置倉的重量級選手悄然打入每日優鮮的“根據地”,相比每日優鮮在成立4年,並在北京地區實現盈虧平衡後,才大規模投入上海市場,而僅兩歲多的叮咚買菜似乎更激進。

北京的前置倉市場也激烈異常,早已擠滿各路玩家,不僅有每日優鮮和斥資推廣的美團買菜,更有盒馬以及在社區業態中逐漸興起的其他各個企業的到家業務。

叮咚買菜此舉,多少都有趁“到家”業務被消費者認知的勁頭,迅速加碼,切入北京前置倉市場。不過,與所有業態一樣,前置倉的跨區域發展在商品供應鏈和履約等多維度都充滿挑戰。

同時,戰略上“要像種子一樣,做深做透”的叮咚買菜,如果選擇進入北京市場,是否意味著發展重點改為擴展,而非是短期內盈利模式的探索上?

1

為何有底氣擴張?

長達兩年,叮咚買菜的玩法是“地頭蛇”,在上海地區大範圍擴充前置倉,並且將前置倉作為一個最小的執行單元,通過大數據把整體的執行效率透明化後,去實現其他地區的複製和擴張。

而叮咚買菜的擴張之路是從佈局長三角開始的。彼時,叮咚買菜在上海已實現全覆蓋,壟斷區域流量,用時不到2年。

在叮咚買菜的背後,一個很重要的邏輯是“小區域高密度”,只有當前置倉坪畝數比較小,對線下流量沒有要求,因此複製和擴張的速度最快。

截至2019年12月,叮咚買菜在上海擁有254個前置倉,覆蓋崇明以外上海全部區縣,叮咚買菜的擴張戰略是,對成熟的老倉進行分拆和裂變。舉例來說,叮咚買菜第一批開了12個前置倉,第二批開38個。

如果老倉日均單量達到1500~2000 單,叮咚買菜就把它拆分裂變成 2~3 個新的前置倉,前置倉之間互相分享了訂單量。數據顯示,老倉如果不做分拆裂變,日均單量達到 1000 單以上大概需要經歷 6 個月。

叮咚買菜北上 京城前置倉烽煙再起

這是叮咚買菜迅速收割上海區域流量的手段。

2019年春節,叮咚買菜走出上海,進入杭州、蘇州、寧波等城市,儘管在當地依舊維持著強用戶體驗和擴張能力。但因長三角地區還是以上海作為中心,周圍200公里的範圍內,能與上海的供應鏈儘可能共享。直至進駐深圳,離開長三角才是叮咚買菜擴張的第一次考驗。

叮咚買菜在進駐城市前的“套路”是:前期用戶調研、供應鏈後臺的搭建、總倉和前置倉的開設,一線人員配置等準備工作。據悉,叮咚買菜深圳首批15家前置倉僅運營7天時間,總單量就接近3萬單,每天新增用戶率增長超過 70%。

叮咚買菜的負責人多次表示,將通過擴倉壟斷區域流量、強化單個倉的訂單密度做透它所輻射的最小單元,而線下訂單量的生存密度是決定前置倉商業模式的生死關鍵。

只是突然加速北京市場的佈局,叮咚買菜究竟作何考慮?

2

擴張,放棄盈利?

疫情當然是這場戰爭的催化劑。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叮咚買菜的訂單量也比節前工作日增長了兩倍,每日優鮮的交易額同比增長了300%多,客單價也有明顯的提升,達到了120元。

在北京地區,每日優鮮憑300多個前置倉在疫情下大展威力,又在人力短缺的情況下,憑藉共享員工應對暴增單量,供應鏈早已成熟。

即便疫情期間是一個非充分市場競爭的狀態,但“宅在家”的狀態無疑強化了消費者“線上下單”的購物習慣,也強化了消費者對前置倉到家業務的認知。

只是,叮咚買菜要進軍北京市場,其對手不只是前置倉,隨著到家業務完成對消費者的教育,社區商業各業態都佈局了到家業務。

除了競爭之外,叮咚買菜進入北京,預示著擴張之路更為激進。

叮咚買菜北上 京城前置倉烽煙再起

縱使對於前置倉而言,不同的玩家所關注的點也有所差異,有些憑藉品牌流量經過瘋狂擴張,增強區域複製能力,意在搶奪生鮮市場份額,而不少發展到一定規模的第一梯隊玩家,則將重點放在盈利模式上,欲脫離資本扶持。

前者考驗的是融資能力,在區域內加速擴張,將提升點位密度作為重要方向,這也被前置倉認為是跑通模式的重要途徑之一。

後者則在於高週轉率、佈局全品類和即時配送的三大核心問題上。前置倉大都以高頻的蔬菜品類作為切入,但結果客單價低,損耗高,而後通過擴充全品類,提高其他品類銷售在毛利中的佔比,從而彌補蔬菜損耗成本,這也是前置倉面臨的最大挑戰,只有客單價*毛利率大於履單成本,才可持續經營。

構成履約成本的揀貨、打包、配送的三個成本,當倉庫面積較小時,揀貨效率較高,而粗略計算,大多數前置倉的履約成本在10元至15元左右。

而前置倉除了履單成本外,還有房租等固定成本,單量越高,每單分攤固定成本越低,所以單倉必須超過單量閾值,否則不可能持續經營。

叮咚買菜北上 京城前置倉烽煙再起

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3月19日宣佈了今年盒馬的“雙100”目標:年內開出100家盒馬鮮生和100家盒馬mini。侯毅強調,盒馬的前置倉業務(即盒馬小站)將全部升級為盒馬mini,這才是社區生鮮電商的終極模式。

盒馬儼然正在放棄前置倉業務。

不少零售巨頭正在佈局“店+倉”的模式,通過前置倉圍繞大店開倉,兼顧成本優勢的同時,還能起到引流的作用,包括盒馬小站、永輝生活、綠地G-Super衛星倉等。

業內對於前置倉的盈利還在探索,有些玩家放棄,有些玩家擴張,有些還在大力推廣,疫情縱然能催化業態的變化,但前置倉商業模式的本質究竟是注重擴張,還是注重盈利?在不同參與者身上有不同的價值體現。

叮咚買菜在北京市場未來的發展,或將為未來的前置倉提供一個樣本。(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