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1.

知名作家劉震雲早期是以官場小說著名,其中《官場》,《官人》,《一地雞毛》廣為人知。他的文字有著男作家通常的嚴絲合縫的邏輯性,語言幹練,關注點總是在普羅眾生,但是展現出來的氛圍卻是小人物身後的一張龐大複雜的關係網,於是他的一個個主人公們就像是網中的魚,總是想往上蹦躂一下,讓自己透口氣,或者乾脆擺脫被網住的命運,而結果往往是蹦躂之後,發現原來這張大網無邊無際,再怎麼用力,也不可能逃脫出去,頂多換一種被網住的姿勢而已。

在這本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一句頂一萬句》中,那種小人物掙脫不出既定命運的宿命感更為濃重。但是相反的,語言卻時常溫暖,以至於看了好久才慢慢體會出其中的蒼涼之意。待到體會完整時,已經深陷其中欲罷不能。大概每一個經過滄桑的人都會在書的一半時候悲慟掩泣,因為書中的情感早就隨著文字的流動潤物無聲,和讀者的情緒混為一體。這本書被稱為劉震雲迄今最大氣最深沉的作品,的確不是過譽之辭。

2.

整本書都是講的農村低層小人物的生活歷史。主人公楊百順是個豆腐坊的長子,但是父親偏心,看準了他老實可欺——當然在農民父親心中,老實可欺也是可託付的意思,將兩個弟弟做了更好的安排,而希望將他留在身邊來繼續自己的豆腐生意。“上學是得腦子好使,但要說值得著,還得那個腦子笨的。人就像鳥一樣,腦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飛了;腦子笨,撒出去才能飛回來。”楊百順當然不服氣。鄉下少年的不服氣無非也就是離家出走,反正就是混口飯吃,在哪裡吃和吃什麼都沒有太大差別。

讀者跟隨著楊百順接觸了一系列農村的底層人民的謀生手段,從剃頭,到殺豬,到染布,到砍竹子,到挑水,到種菜,到後來賣饅頭和賣蔥,每一樣都寫得自有妙趣。但是那妙趣不是誇張的傳奇,而是運行著的事物本身自帶的美感,動作,心態,語言,細細看來,就是一張風俗民情的畫卷。

而真正被作家寫成傳奇的卻是不能夠給楊百順帶來穩定營生的事情。一項是喊喪,他喜歡喊喪人羅長禮嘹亮宏闊的嗓子,大概更喜歡的是喊喪人能在那樣一種悲壯氣氛中的威儀,這種隱藏的小小的對局面和對自己人生的掌控,在楊百順心裡一直懵懵懂懂,沒有得到催化和發酵,只知道喜歡,一直也說不出個子醜寅某。還有一項是社火,臉上塗著油彩扮成另一個人在重大節日時熱熱鬧鬧歡天喜地的舞一回,也符合楊百順自己在通常的狀態下放不開的本性。只可惜社火和喊喪一樣,都不是尋常日子裡常有的事,他們都是尋常日子裡的點綴,是炮竹點燃的那一剎那的劃破黑暗的聲光,是大白饅頭剛剛揭開時撲面而來的帶著麥香的熱氣,美好是美好,但是如果光憑著這一點歡喜就此沉迷下去,那這個故事就變成另一個樣子了。或許更加唯美和勵志,但是那不是作家希望表達的真實。

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楊百順因為社火被縣領導看中後,專門給縣長老史種菜,算是人生的一大飛躍,至少是他前21年顛沛流離生活的一個安撫。而且好事一件接著一件,連頗有姿色的帶著一個女兒的寡婦吳香香因為他是縣政府工作的人招他入贅,他一下從一個成天操心吃住的無產者變成了一個擁有饅頭鋪的半掌櫃,的確還是實現了人生的跨越。但是人生的跨越如果就是滿足吃住,那麼這樣的跨越顯然並不吸引人。楊百順的日子過得彆彆扭扭。

明白不是明白吳香香,而是明白自己;既然遇事跟她計較不得,計較也計較不過她,不如像老高對待老白一樣,乾脆不計較;或者,反正與她說不明白道理,這時再計較道理,反倒是不懂道理了。”這是他自己勸自己。


一個人總順著別人的心思來,自己心裡就有些彆扭;但一個人自己彆扭,也比再讓別人彆扭自己強。

”這個是作者站在圈外的嘆息。

彆扭的日子誰都過不下去。人在彆扭自己的時候,往往也在彆扭自己身邊的人。吳香香是第一個受不了這個彆扭的人。她和楊百順好友老高的姦情被發現以後,楊百順感受到的應該是對生命的悲涼多過對失去妻子的傷心。而且,他被大家被閒言碎語裹挾著,不得不出門尋找這對私奔的男女時,讀者應該和他一樣感嘆為什麼就不能讓他過幾天安生日子。

帶著吳香香的孩子巧玲尋找吳香香,看上去不靠譜,但是好在楊百順和巧玲一直投契,所以並不是一件為難的事。本來楊百順準備兩人隨隨便便在外面晃盪個十幾二十天再回去,挺輕巧的一件事,但是偏偏巧玲被人販子盯上,趁著楊百順一個疏忽,拐帶走巧玲。這個打擊來到猝不及防,又像是前面所有苦難鋪墊的總和,一葉本來就在風雨中飄搖的小船,此時終於完全遭遇覆頂。前半生的苦都沒有這一次的苦來得揪心。如果說以前吃苦心裡至少還存著指望,知道自己雖然在谷底,但是抻一抻,挺一挺,也許馬上就可以抬頭,但是這次不一樣。楊百順知道自己最好的時候不過是在縣政府種菜,次好的時候就是一邊在饅頭鋪賣饅頭,一邊心裡想著社火,一邊和巧玲逗樂。最好已經沒有,巧玲這一失蹤,他的次好也完全的灰飛煙滅。原來以前發生的所有美好都是幻象,人生很快就被強大的灰暗底色湮滅。楊百順的故事就此戛然而止。

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書的後半部分好像是作文做到一半時另起一行,套句老話說就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只是暫時還不知道這一枝和那一枝的因果。故事已經在幾十年後,講的是一個參軍歸來的懵懵懂懂的小夥子牛愛國。他和楊百順一樣單純,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隨波逐流的時候多。

他在眾人安排下,娶了縣裡工作的龐麗娜。後來在大家風傳龐麗娜和照相館的小蔣有私情的時候,他跑到千里之外去找以前的戰友,在以前戰友的開導下,開始對龐麗娜施以懷柔政策,話揀好的說,事揀精細的做,但是無論語言還是行動,其實人們審視的都是後面的說話和做事的那個人。

牛愛國的熱心沒有得到反饋,龐麗娜索性橫下一條心和小蔣私奔,歷史終於在這裡團了圓。牛愛國的母親就是當年被拐賣的巧玲,而在命運陰錯陽差的安排下,當年楊百順不顧一切的走出困頓住自己一輩子的延津,而到了牛愛國這裡卻是不顧一切的要回去尋根,彷彿知道冥冥中先輩走出的地方蘊藏著自己命運的密碼。這一場逃離和一場回去,就是兩個人的半生,是家族基因的閉環,是人類發展的簡史,總以為自己要尋找的答案很簡單,它就靜靜的待在在某處,一旦抵達就可以解決困擾自己半生的苦楚。

其實這後半部分場景和現在更加貼近,但是讀起來並不覺得親切,反而有種更加灰暗和壓抑的感受,因為讀者已經清楚的看到了命運既定的軌跡,擔心著新的主人公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會溫順的走進命運早已布好的陷阱。

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3.

就整本書而言,像我這樣的讀者可能很多,對於前半部分十分偏愛,幾乎就是一個農村草根少年的成長史詩。在作者故意模糊了時間和歷史感的敘述中,始終鮮活的是那一個個營營役役生生不息的人。而且作者一再的提醒大家,這不是一本傳奇,作為主人公的楊百順並沒有肩負重大的使命或者才能,他是芸芸眾生裡最普通的一分子,他是我們大多數人。所以我們接受他的不完美,接受他的木訥,他的不通融,為他一次一次在命運夾縫中的錯過而惋惜。比如他跟著師傅學殺豬本來學得興致十足,眼看就要出師, 結果師傅娶了師孃,他沒有依附和根基的人生馬上就翻了個。

過去師徒二人說話,都是竹筒倒豆子,直來直去;現在師傅說話,舌頭也開始打彎了。出門不超過五十里,師傅本來是為了自己,但他反倒說:“早去早回,你回家也少趕夜路。


感覺不一樣;在乎的不是下水,是拿和給的不同。生活中多了一個師孃,不僅是師傅變了,世界全他媽變了。楊百順心裡像長了茅草。

後來,楊百順在染坊挑水,被人欺負,和誰都說不上話,結果心存慼慼的解開了老闆豢養的猴子身上的鐵鏈,以為猴子和自己一樣,也逐漸被世事馴服,會審時度勢的失去桎梏的玩耍一會兒就乖乖回來。可是猴子比他聰明的多,大膽的多,也自由的多。猴子一個筋斗飛躍而去,遍尋不見,楊百順又丟掉了好不容易謀來的營生。後來,他不得不成了碼頭的挑夫,整個安生立命的過程十分的辛酸。哪一件都算不上是他的錯,又哪一件都像是他做錯了,讓讀者十分的感同身受的為他委屈。

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整本書對於情愛的部分其實著墨不多,但是一旦出現就是板上釘釘的容不得人反駁。其中好幾段啼笑姻緣,比如被老鼠咬了耳垂的東家大小姐被說成是失去了整個耳朵遭遇退婚後鑽了牛角尖,結果嫁給了窮得掉渣的楊百順的弟弟,成親那晚再一聽他說話,幾乎立時三刻昏死過去;

楊百順最後在車站偶遇私奔的吳香香和自己的好友老高,兩人看上去比他還窮比他還落魄,但是看上去就是比他快活,原來就像以前老高一直勸導他的“這件事上從根上就是錯的”;

牛愛國遇到朋友之妻章楚紅,本不該有事但是偏偏有事,有事之後,牛愛國第一個念頭就是逃離,逃離回臨終的母親身邊,去聽她最後的叮嚀。結果一路輾轉到延津,一頓尋覓之後,決定不惜代價要將章楚紅找回來。

甚至包括巧玲自己的愛情,算是書中唯一一次從女性視角對於愛情的描述,看上去十分動人。

侯寶山拉住曹青娥(巧玲)的手,帶她走出衚衕,繞到村後,一路跑著到了地裡。拖拉機正在地頭等著,兩盞大燈,照出二里遠。兩人從地這頭耕到地那頭,又從地那頭耕到地這頭。四周一片漆黑,拖拉機白天是犁地,現在成了犁黑。前邊的黑,像白天身後的泥土一樣,在兩盞大燈的照射下,翻向兩邊。雖然黑越犁越多,但犁掉一些,就少一些。曹青娥怕黑,但有大燈在犁黑,旁邊又有侯寶山坐著,她看著前方,一言不發。

後來,巧玲懷孕了從家裡跑出來,對好友說,如果侯寶山願意離婚,她也願意離婚並且打掉孩子和他一起,讀起來帶著十分的悲壯和無比的決心。後來自然是沒有成功。而作者藉著旁人的口,總結得更加的清晰和徹底:“過去能跑的時候沒跑,現在不能跑的時候跑了,要說可憐,也就這點可憐。”所以,後來牛愛國想通了,不能讓章楚紅一個人再遭遇自己母親一樣的在黑暗中的苦,也算是作者對於世間身處感情漩渦中的男女的一絲憐憫。

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4.

作者寫這樣一本書是懷著比肩舊時明清章回小說的志向的,人不厭多,而且甫一出場,各有特色。比如剛開始的私塾先生老汪,失去愛女之後,突然覺得人生無味,一定要和東家告辭,然後沒有目的,沒有後路,一路向西,終於在不斷的勞累和奔波的旅途中,慢慢找回心靈的平靜。

還有楊百順的妻子吳香香。她私奔的時候拿走家裡所有的銀錢首飾,卻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巧玲留下給楊百順這個繼父。原因是她覺得,巧玲和楊百順說得著,和自己反而說不上話。讓讀者感嘆的一來當然是她敏銳的洞察力,二來也是她手起刀落的決心,她一下就看準了:留下女兒,保住了豆腐鋪,也算對得起楊百順。當然,她也知道楊百順一定會對得起巧玲。其實,誰看誰都是明鏡似的,除了在其中糾結不清的人。

還有把楊百順的命運掀起小小高潮的史縣長。他和一個男旦交往密切,經常喊他過來夜會。讀者大致推斷出故事的發生年代是在解放後不久,所以這樣的習俗基本上可以理解並且一笑置之。但是老史的有趣之處在於他和男旦的夜會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他真的只是找他下棋,謂之手談。情色的部分有沒有?當然有,要不也不會讓男旦妝容整齊的陪他一宿;但是過不過界?老史卻始終沒有過。他自己陶醉在超出周圍人們認知的曖昧和崇高裡,而且不屑和人解釋,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自給自足,不斷昇華。就像楊百順失去巧玲後改名為“羅長禮”,是他少年時仰慕的喊喪人的名字,也是對於自己遙不可及的精神世界的一點點執拗的堅持。

話說回來,楊百順最動人之處就是大部分時候他都不是一個有執念的人。為了謀生,他改過好幾次名字,先是想和老洋教士老詹套近乎,謀到一份穩定的營生,他聽從老詹的教誨,改名叫楊摩西,聽上去馬上就有一種柳暗花明人逢喜事的利落勁,可不馬上就被老史看中謀到了新差事?後來入贅到吳香香家裡,吳香香要求他改名,從“楊摩西”改到“吳摩西”,一定要讓他時刻銘記自己入贅的身份,他又馬上聽任改之。小小掙扎也只是一會兒的事:

咱自個兒啥都沒有,就不能怪別人有苛求了;咱自個兒說不起話,就不能怪別人有言在先了。”這是老詹勸他。

吳摩西降不住吳香香,老高降得住吳香香。這就不是一個把誰殺了能了結的事。就是把人殺了,也擋不住吳香香跟吳摩西不親,跟老高親。他們騙了吳摩西,但沒騙他們自己。這麼說,倒是吳摩西錯了。”這是他後來在車站看到吳香香和老高親親密密在車站時的感觸。

於是他最後也決定不再騙自己,就叫自己“羅長禮”,也算是銘記自己一路來走過的坎坷和對於好日子的一點追憶。

吳摩西一下覺得自己長大了。也一下發現自己的內心,還有閃亮的一面;原來閃亮的一面,就是狠毒的一面。”讀者追隨了楊百順半生,終於發現他雖然相貌端正,幹活勤勤懇懇,雖然被命運偶有眷顧,可是並沒有出格的才能,魄力甚至狠心來更進一步,最後和我們自己一樣,變成得過且過,常常縮在殼子裡的普通人,對他的共情由此更深。

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5.

在這樣一本講人世滄桑的書中,除了兩個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外,彷彿其他人都更加的圓滑世故,帶著一種塵世裡面浸淫已久的精明和狠辣。

老汪他爹處事與人不同,同樣一件事情,對自己有利沒利他不管,看到對別人有利,他就覺得吃了虧。”這樣斤斤計較的老汪他爹愣是把自己一點點家當盤沒了,結果讓老汪後來窮了大半輩子,從中層淪為底層。

第一句是:“話是這麼說,但不能這麼幹。” 第二句是:“事兒能這麼幹,但不能這麼說。” 第三句是:“要讓我說,這事兒從根上起就錯了。””這是楊百順的好友老高時常掛在嘴邊勸導他的三句話,結果他後來帶著楊百順的老婆吳香香私奔,回想起來更是字字誅心。

說起來也不是怕龐麗娜,還是怕離開她;也不是非跟她在一起,而是離開她,連她也沒有了;或者,連怕都沒有了;與她說不上話,離開她,連話和說也沒有了。怕的原來是這個。一切不在龐麗娜,全在自己。”這是牛愛國冷靜下來在審視自己的內心。

所有這些藉著別人的口和自己的心說出的話,在不經過苦難之前都是閒言碎語,在經過了苦難之後,就自帶一種蒼涼和悽楚,就像是所有人的人生底色,等到完全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不是少年人。時間模糊了每個人的面目,但是模糊不了人生的孤獨,而每個人都是懷抱著這與生俱來的孤獨在人海中跌跌撞撞前行。

作者不斷的強調“說得著,說不著”。或者人們一代又一代就是不斷的在孤獨中尋找那個唯一契合的人。也或許本來不是唯一,如果時間無垠,空間無限,人們都是宇宙中的粒子,和誰的相聚都是偶然,誰也不是誰的唯一,大家都有無限的耐心和勇氣不斷追尋下去。但是俗世中的生老病死是誰也逃不出的規律,人生過到一半的時候,彷彿就開始明白自己一生的情感和生涯的地圖,追根究底下去,自己後半生的走向也大致明晰。

尋找是表明不放棄,而且尋找和尋找不一樣,就像作者反覆強調的人和人不同,就有人行走千里去為了一句話。雖然遺憾相同,最後那一句關鍵的話,楊百順留給巧玲的,巧玲留給牛愛國的,都是遍尋不見,但是牛愛國對於後來遇到的章楚紅的心理和情感,倒是越來越分明,他一定要也一定會找到她說給她聽。

這次,那一句頂一萬句的話,奔跑在希望的路上,帶著主人的希冀,終於有可能和應該收到那句話的人重逢,而不是再次被命運撕碎在風裡,捲入到身後龐大無垠的浩渺陰鬱之中。

我們帶著無限的酸楚和希望同樣希冀著。


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