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亂後,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為何不勾結北方圖謀南方政權?

永嘉之亂後,中國古代歷史呈現南北分立的亂世局面,南方自東晉至宋、齊、梁、陳共五朝,北方則是五胡十六國至北朝。縱觀永嘉之亂之後的南北方歷史,作為亂世之中的南方政權實力在大多數時期都不如北方,那麼,南五朝當中有心篡逆之人,為何不借助北方力量來圖謀南方政權?

東晉之世,權臣當中如桓溫、劉裕等有心篡逆之人,多采用北伐建功的方式提升聲望,卻也少有藉助北方勢力爭奪江左政權之人。發展到南梁之時,甚至有北朝北海王元顥,依附南梁勢力北上奪權的事情發生。直到南梁末期,南梁皇室才藉助北朝勢力替自己爭奪皇位,不過這也已經是南五朝末世,北朝實力早就凌駕於南朝之上。

永嘉之亂後,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為何不勾結北方圖謀南方政權?


結合永嘉之亂後的南北方發展來看,南五朝篡逆者少有勾結北方以圖謀南方的原因,與南北方文化發展、觀念改變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原因。

頻繁北伐:基於王朝滅亡仇恨所導致的胡漢矛盾和文化不認同

南五朝權臣不借助北方力量,來幫助自己爭奪在南方的權柄,拋開如當初北海王元顥在白袍將陳慶之幫助下一路北上進入洛陽時,擔心受到南梁鉗制的類似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基於漢民族王朝被胡族滅亡之後,所帶來的胡漢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胡族文化上的不認同。

晉王朝的滅亡與胡族入華有著直接關係,這也造就了南五朝前半段與北方之間最大矛盾,是民族和文化上的互相對抗甚至仇視。在這種基礎上,南五朝權臣即便在南朝受到各方勢力的壓制,也依然不去借助北方胡族政權力量來壓制南方政權。

東晉永和十年,東晉權臣桓溫北伐,一路打到氐族前秦政權中原腹地,也沒有想過逼迫前秦與自己合作,謀求當時桓溫最想要獲得的東晉權柄和聲望。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在義熙年間覆滅後秦攻陷長安,也沒有想過趁當時兵強馬壯挾制北方,以實現自己篡位稱帝的目的。

從南五朝權臣對待北方的態度來看,南五朝當中東晉之世,包括髮動北伐頻繁的幾朝,明顯表現出了對於北方胡族政權的對抗,這是出於當時胡族入華的歷史根源所導致。而這種出於民族矛盾和文化認同上的對抗,隨著北方胡漢融合程度的加強而逐漸發生了改變。

永嘉之亂後,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為何不勾結北方圖謀南方政權?


民族、文化等“認同關係”:由原先的互相對抗到最後的“南北朝通好”

除了因為胡族入華帶來的胡漢矛盾之外,南五朝與北方之間,在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上的發展,還未能達到能夠讓南五朝接受和對等的程度。這是南五朝權臣即便有心篡逆,也大多都不願意藉助北方胡族力量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種在民族和文化上的不認同和互相對抗,隨著南北方和胡漢之間的融合、發展,漸漸地讓南方漢族對待北方胡族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也漸漸造成如南梁後期南梁皇室藉助北方力量,幫自己爭奪權柄,與以往南方政權拒絕藉助北方力量的歷史,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是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上,南北方逐漸發展成為相互對等的關係。

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在東晉初立之時,北方胡族政權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性”,甚至會用司馬睿“牛代馬後”的出身來汙衊東晉王朝的正統性,而南方政權以正統自居,更是認定北方胡族政權的“戎狄”屬性。

但是隨著北魏等朝,推行漢化改革等措施,加強了胡漢之間的民族融合,發展到了南朝後期,在《廿二史札記》當中記載,已經有“南北朝通好以使命為重”情況發生。這說明南朝後期,南北方之間已經形成了互相對等的“認同關係”。

永嘉之亂後,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為何不勾結北方圖謀南方政權?


這是相對於南方漢民族王朝以正統自居認為北方為“戎狄”的南五朝前期,已經逐漸認同了北方胡族建立的王朝,能夠與南方王朝具有能夠“通好”,也即相互派遣使臣的程度。這是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上,南方王朝對於北方胡族政權的認同。

但值得需要注意的是,自永嘉之亂,到南梁末期,已經是將近兩百多年的歷史演進。這種突破原有民族芥蒂的“認同關係”,需要兩百多年來實現。也正是如此,南五朝前期權臣多不會勾結北方來圖謀在南方王朝的權柄。

南方叛逃到北方之人,無法引領原有勢力歸於北方,改變不了前期對立的形勢

當然了,南方漢族王朝對於北方王朝的認同雖然需要漫長的兩百多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不少南方之人叛逃到北方效力的情況出現。胡族入華之時,留在北方的士族、名士等不談,《齊書·柳世隆傳》當中記載“逋亡出界,必遣窮追”,可見當時已有人口不滿南朝統治而叛逃到北方。

僅看在南五朝當中出仕官員的情況,也會出現因在南方受挫而北逃的情況。東晉末期劉牢之對抗桓玄失敗,其兒子劉敬宣和女婿高雅之逃亡北方南燕。到南朝之時,尤其是南四朝政權更迭之際,從南方出逃到北方的情況也逐漸增多,像梁武帝蕭衍屠戮南齊皇室,南齊建安王蕭寶夤便逃亡北魏。等到南齊東昏侯蕭寶卷遺腹子蕭綜,在南梁長大後,也藉助北伐之機逃往北魏。

永嘉之亂後,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為何不勾結北方圖謀南方政權?


南五朝王公士族逃往北方的原因,多是出於在南方受制,為了尋求庇護等原因逃往北方,但是這些逃往北方之人,卻依舊難以藉助北方來重新獲得在南方王朝中的權柄。這一方面是出於胡漢之間的關係基礎以及在文化認同上的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北逃之人多無法將南方所掌握力量帶到北方,無法形成“裡應外合”的方式打擊南方政權;再有一方面則是出於南北方實力、形勢等方面的因素,導致北逃王公士族無法藉助北方來壓制南方。

當然了,其實如同東晉後期,門閥政治衰落,司馬氏皇族爭奪權柄的亂局當中,司馬道子為爭取散在兗、徐地區的北府勢力,讓劉該前往收攏北府舊將。而劉該後來反叛,若是已經收攏部分北府勢力,那麼叛逃北方之後,自然也會比劉敬宣、蕭綜那般,無法藉助北方勢力來圖謀南方政權。

總而言之,南方士族王公因在南方受挫而北逃,但去因為在文化、民族等認同上的矛盾無法一時半會解決,最終無法率領南方勢力同北方“裡應外合”對南方政權形成壓制。

永嘉之亂後,南五朝中有心篡逆者,為何不勾結北方圖謀南方政權?



總結語

簡而言之,之所以南五朝有心篡逆者,也少有勾結北方圖謀南方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出於胡族滅亡漢族王朝的歷史溯源,造成了南方漢族王朝對於北方胡族王朝的仇視,也正是由此才有了南五朝多次北伐,卻少有藉助北方胡族政權力量來對抗南方的情況出現;二是南北方之間在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認同關係”,需要經歷民族融合等漫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當中南北方之間在民族、文化上的矛盾依舊存在,也就在南五朝前期少有勾結北方對抗南方的情況;三就是即便因為在南方受挫王公士族叛逃到北方,也難以消除因為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影響,無法形成與北方“裡應外合”對抗南方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