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第一問:這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學習沒有方法論,再怎麼努力也只是低水平勤奮。投資沒有方法論,再怎麼積極投資也積累不了複利效應。

我的投資方法論是四問分析法,也就是問四個問題:(1)這是一門怎樣的生意(企業本質)?(2)這門生意是否值得投資(行業分析)?(3)如何分析這門生意(財報分析、競爭戰略分析)?(4)如何給這門生意估值(安全邊際)?

學習投資,首先要學會“如何學習”。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條是儒學的學習之道。具體到投資上,就是問題驅動,邊讀邊用,照著清單做投資。

學習,也是自我投資,進而實現自我進化。學習有進步,認知得到升級,投資系統也要跟著升級。升級後的四問分析法,分析流程框架不變,只是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融入了文化母體,也叫底層邏輯。也就是,四問分析法(知識體系)=文化母體+價值投資。

“文化母體”這個概念來自於華杉的著作(《超級符號原理》、《華杉講透》後記)。我做投資的文化母體來自儒家思想(孔孟、王陽明)和《孫子兵法》。儒家思想,既是學習學,又是自我管理(自我修養)學,也是領導力學,更是經營王道。做人做事做投資,首先要誠意正心,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孫子兵法》,是兵學聖典,戰略學鼻祖。價值投資理念來自本傑明·格雷厄姆。《孫子兵法》講慎戰,價值投資講謹慎投資,保本第一。《孫子兵法》講知己知彼,“己”是自己能力圈(要懂得放棄,懂得認輸),“彼”是企業基本面、行業情況、企業競爭優勢(兵力原則,以強勝弱),知己知彼才有能力估算內在價值。《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先勝後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要能等待),價值投資的中心思想是安全邊際(以顯著的安全性標準尋找價值與價格的差異)。《孫子兵法》的排兵佈陣講正奇(分戰法),價值投資講資產配置(股債平衡反脆弱,投資工具低風險,交易壞公司投資好公司)。

《孫子兵法》講的先勝後戰,“勝”就是基礎工作、基本面,先計算勝率,有勝算才去戰。所以,投資始於研究分析,才能積累勝算。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投資實踐的一部分。與之對應的投資流程是:

首先把證券看成是企業的一部分所有權或債權,從企業的本質(為社會解決問題)出發,選擇投資的國家(產業競爭力)、行業(能力圈)、企業(可持續性競爭優勢),加上擇時(週期、估值),利用投資工具(主要是股票、可轉債和指數基金),構建反脆弱性的投資組合。

下面討論四問分析法的第一個問題:這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成德魯克的經典三問:我們的業務(事業)是什麼?我們的業務(事業)將來會是什麼?我們的業務(事業)應該是什麼?

投資第一問:這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價值投資的基石,就是首先把證券看成是企業的一部分所有權或債權。然後,從企業的本質(為社會解決問題)出發,回答德魯克的經典三問

本傑明·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一書提到:“每一種公司證券都應該首先被看成是針對特定企業的一部分所有權或債權。”該書附錄裡有一篇巴菲特的文章——《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級投資者》,裡面有一句:“他們始終買進的是企業,而不僅僅是股票。”也就是說,價值投資要從企業經營(做生意)視角出發,而不是從股票交易出發。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的《巴菲特之道》(第3版)一書,提煉出巴菲特投資方法(購買企業)12準則。這12個準則分為4大類:企業準則、管理準則、財務準則和市場準則。對於企業準則,主要關注三個方面:

企業應該簡單易懂;企業應該有持續穩定的運營歷史;企業應該有良好的長期遠景

如果這家企業太複雜,太年輕,太難懂,怎麼辦?很簡單,不投資。

巴菲特建議,只投資自己能夠理解的企業,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投資。巴菲特說:“我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專注於發現並跨越1英尺的跨欄,而不是我們擁有跨越7英尺欄的能力。”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先勝後戰,價值投資的中心思想是安全邊際,講安全邊際就要謹守能力圈《孫子兵法》講知己知彼,關鍵是知己。對證券投資來說,“知己”是要認清自己的能力圈,“知彼”只要瞭解企業的基本面及行業情況。只有知己知彼,只有在能力圈內,你才能比較準確地估算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不在自己能力圈內,要懂得放棄,懂得認輸。

其實,要真正看懂一門生意,或是看懂一家企業,並不容易。如何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呢?只有不斷學習,深入學習。

怎麼學習呢?可以從企業的本質出發,瞭解企業的宗旨(目的)和使命,回答德魯克的經典三問。

投資第一問:這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德魯克:《管理》(使命篇)


德魯克在《管理》(使命篇)一書認為:“一個組織機構是為了某種特殊目的和使命,為了某種特殊的社會職能而存在的(p39)。……企業的宗旨是創造顧客(p62)。……企業所經營的業務,不是由公司的名稱、規章或條例來界定的,而是由顧客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所滿足的需要來界定的。滿足顧客的需要,就是每個企業的宗旨和使命(p83)。……‘絕不明知其害而為之’,是專業人員倫理的基本準則,是公共責任倫理的基本準則(p379)。”

書中還討論了德魯克提出的經典三問:(1)我們的業務是什麼?是由顧客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所滿足的需要來界定的。要問誰是顧客?顧客在哪裡?顧客購買什麼?給顧客帶來的價值是什麼?(2)我們的業務將來會是什麼?

挖掘尚未滿足的顧客需要。(3)我們的業務應該是什麼?需要有計劃地淘汰那些不再適合於企業宗旨與使命,不再能夠為顧客帶來滿足並做出卓越貢獻的“舊事物”。

書中建議:“在決定‘我們的業務是什麼、將來會是什麼以及應該是什麼’的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步驟是:對現有產品、服務、生產過程、市場、最終用途和分銷渠道進行系統分析。它們是否仍然可行?它們看起來是否繼續可行?它們是否仍然能夠給顧客帶來價值?它們在未來還能為顧客帶來價值嗎?它們仍然適應人口和市場的現實、技術和經濟發展的現實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如何才能最好地淘汰它們,或至少不再進一步投入各種資源和努力呢?除非認真而系統地提出這些問題並願意依據其答案而採取行動,否則有關‘我們的業務’的最佳界定與描述,也只不過是一句空話。有限的精力將在捍衛過去的事物中耗盡,沒有人有時間、資源或意願來把握今天的機會,更談不上開創未來了。”

作為投資者,閱讀企業年報時,我們可以把自己代入企業管理者,提出並回答這些問題,從而衡量企業的投資價值。


投資第一問:這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華杉與華楠:《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

華杉與華楠的《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2016版)一書,解讀了德魯克關於企業、企業宗旨和使命的論述,並提出華與華的企業戰略方法論:

企業的本質是為社會解決問題。企業的業務組合和產品結構,就是該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企業戰略,不是企業的戰略,而是企業為承擔某一社會責任,解決某一社會問題,而為社會制定的戰略

書中還給出一個華與華方法企業戰略等式:社會問題=商業機會=企業社會責任=經營使命=企業戰略=業務組合和產品結構=解決方案。並認為:“找到永遠完不成的使命,永遠完不成,又永遠需要人去幹的事,就找到了永續經營的邏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核心業務,是為社會解決問題的方案,華與華方法把它分解為三個層面:(1)拳頭產品:最能給大家解決問題的幾個產品。(2)權威專家(首席知識官):企業要成為社會某一方面的首席知識官,為社會承擔知識儲存和知識探索的責任和使命。人們常說的顧客的黏性,產品體驗是一個黏性,知識依賴是更廣泛更深刻的黏性。

(3)夢想化身:每一個品牌、每一個企業都是一個夢工廠,一流的企業都代表了人類在某一方面追求的夢想,承載了人類夢想的企業就是全球首席企業。拳頭產品、權威專家、夢想化身,會帶來什麼?帶來營銷成本的極大降低,當社會養成對你的習慣性諮詢依賴,當你成為人類未來夢想的化身,你的一舉一動都萬眾矚目,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媒體。”

作為投資者,也可以從拳頭產品、權威專家、夢想化身這三個層面,去衡量企業的投資價值。

儒學講究先後次序,本末邏輯。《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說的是先後次序,本末邏輯。孟子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要忘了自己要做什麼,不要違背規律去幫助生長。意思是要因果導向,不要結果導向。

對證券投資者來說,什麼是本?企業是本。企業的本質是解決社會問題,企業的宗旨是創造顧客。一家企業值不值得投資,投資者首先看它是否能夠為社會解決問題,是否能夠為顧客創造價值,是否能夠射中顧客的心,——不管是依靠低成本,還是依靠創新。可是呢,多少股民,把證券投資叫做“炒股”,一個“炒”字,與拔苗助長的“拔”字,心態何其相似?一個證券投資者,不去研究企業基本面,不去打好基礎,要做什麼呢?拔苗助長有用嗎?

《大學》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一家成功的企業靠什麼驅動呢?驅動一家企業不斷成長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家企業的宗旨和使命。企業的本質是解決社會問題,企業的宗旨和使命是滿足顧客需要,為顧客創造價值。而企業經營靠團隊,靠人才。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呢?公司上下有共同願景,管理層心裡裝著顧客、裝著員工、裝著股東(特別是小股東),彼此成就對方,而不是爭權奪利、弄虛作假。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立,是指立志。《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定,是指志有定向。“三十而立”的“立”,就是《大學》中“止定靜安慮得”的“定”。志有定向,才不會跑偏,才能聚焦,如此下日日不斷之功,就能滴水穿石。

志有定向,對於公司來說,就是要有明確的企業的宗旨和使命。對投資者而言,如果一家公司看見什麼賺錢就做什麼,主業變來變去,志無定向,你放心投資嗎?如果公司管理層心裡沒有裝著顧客、員工、股東,沒有裝著為社會解決問題、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心,甚至只顧著自己利益、弄虛作假,你放心投資嗎?一家企業,你不懂它是做什麼的,你去“炒”它的股票,你放心嗎?

《大學》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一些企業,不為任何風口所動,聚焦主業,持續投入研發,不斷創新,一心為用戶創造價值。一些企業,到處找風口,什麼熱門做什麼,主業變來變去。一些企業,一門心思賺快錢,賺大錢,賺輕鬆錢,熱衷於資本運作,熱衷於講故事,熱衷於畫大餅。一些企業,弄虛作假,財務舞弊,害人害己。作為投資者,你會投資以財發身的企業,還是投資以身發財的企業?

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作為投資者,我研究的是企業,而不是其他投資者,包括散戶和機構投資者。自己投資失敗,不要怪市場,不要怪所謂的“莊家”,而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好投資前的功課?問問自己,投資的企業,有沒有射中消費者的心?因為,個人投資者的飯碗,是投資的企業給的,而企業的飯碗,是顧客給的。企業把顧客照顧好,自然就能照顧好投資者,投資者只需耐心等待。

《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王陽明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作為投資者,如何才能儘性,才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只有至誠,也就是在去人慾、存天理上下功夫。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也無法改變一家公司。但是,我們可以一切向內求,只投資於志有定向的公司,只投資於價值觀很正的公司。賺錢,只是做對事情的一個副產品。反之,如果一心只想賺錢,特別是想賺快錢,想一夜暴富,不管公司價值,不管股價高低,只管所謂趨勢、概念、噱頭,反而到頭來換來一場空。

王陽明講心即理、事上磨鍊、知行合一。我的實踐是邊讀邊用,照著清單做投資,一以貫之。在投資第一問這個階段,如何做呢?

第一步,到巨潮資訊網下載一份年報。第二步,打開年報,翻到“公司業務概要”,閱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董事會報告]也可一起閱讀。最好閱讀多年(縱向比較)、多家行業公司(橫向比較)年報,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才能建立自己的能力圈,才能知己知彼,才能比較正確地估算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孫子兵法》說:“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功夫都在平時的積累,不疾而速。要想取得長期投資的成功,從心出發,從企業本質出發,日拱一卒,積累日日不斷之功,就能滴水穿石。按照本末邏輯來做投資,就是捷徑。

2020.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