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第一问:这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学习没有方法论,再怎么努力也只是低水平勤奋。投资没有方法论,再怎么积极投资也积累不了复利效应。

我的投资方法论是四问分析法,也就是问四个问题:(1)这是一门怎样的生意(企业本质)?(2)这门生意是否值得投资(行业分析)?(3)如何分析这门生意(财报分析、竞争战略分析)?(4)如何给这门生意估值(安全边际)?

学习投资,首先要学会“如何学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条是儒学的学习之道。具体到投资上,就是问题驱动,边读边用,照着清单做投资。

学习,也是自我投资,进而实现自我进化。学习有进步,认知得到升级,投资系统也要跟着升级。升级后的四问分析法,分析流程框架不变,只是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融入了文化母体,也叫底层逻辑。也就是,四问分析法(知识体系)=文化母体+价值投资。

“文化母体”这个概念来自于华杉的著作(《超级符号原理》、《华杉讲透》后记)。我做投资的文化母体来自儒家思想(孔孟、王阳明)和《孙子兵法》。儒家思想,既是学习学,又是自我管理(自我修养)学,也是领导力学,更是经营王道。做人做事做投资,首先要诚意正心,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孙子兵法》,是兵学圣典,战略学鼻祖。价值投资理念来自本杰明·格雷厄姆。《孙子兵法》讲慎战,价值投资讲谨慎投资,保本第一。《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己”是自己能力圈(要懂得放弃,懂得认输),“彼”是企业基本面、行业情况、企业竞争优势(兵力原则,以强胜弱),知己知彼才有能力估算内在价值。《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先胜后战(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要能等待),价值投资的中心思想是安全边际(以显著的安全性标准寻找价值与价格的差异)。《孙子兵法》的排兵布阵讲正奇(分战法),价值投资讲资产配置(股债平衡反脆弱,投资工具低风险,交易坏公司投资好公司)。

《孙子兵法》讲的先胜后战,“胜”就是基础工作、基本面,先计算胜率,有胜算才去战。所以,投资始于研究分析,才能积累胜算。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投资实践的一部分。与之对应的投资流程是:

首先把证券看成是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或债权,从企业的本质(为社会解决问题)出发,选择投资的国家(产业竞争力)、行业(能力圈)、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加上择时(周期、估值),利用投资工具(主要是股票、可转债和指数基金),构建反脆弱性的投资组合。

下面讨论四问分析法的第一个问题:这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成德鲁克的经典三问:我们的业务(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业务(事业)将来会是什么?我们的业务(事业)应该是什么?

投资第一问:这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


价值投资的基石,就是首先把证券看成是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或债权。然后,从企业的本质(为社会解决问题)出发,回答德鲁克的经典三问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第4版)一书提到:“每一种公司证券都应该首先被看成是针对特定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或债权。”该书附录里有一篇巴菲特的文章——《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里面有一句:“他们始终买进的是企业,而不仅仅是股票。”也就是说,价值投资要从企业经营(做生意)视角出发,而不是从股票交易出发。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的《巴菲特之道》(第3版)一书,提炼出巴菲特投资方法(购买企业)12准则。这12个准则分为4大类:企业准则、管理准则、财务准则和市场准则。对于企业准则,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企业应该简单易懂;企业应该有持续稳定的运营历史;企业应该有良好的长期远景

如果这家企业太复杂,太年轻,太难懂,怎么办?很简单,不投资。

巴菲特建议,只投资自己能够理解的企业,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巴菲特说:“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专注于发现并跨越1英尺的跨栏,而不是我们拥有跨越7英尺栏的能力。”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先胜后战,价值投资的中心思想是安全边际,讲安全边际就要谨守能力圈《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对证券投资来说,“知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圈,“知彼”只要了解企业的基本面及行业情况。只有知己知彼,只有在能力圈内,你才能比较准确地估算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不在自己能力圈内,要懂得放弃,懂得认输。

其实,要真正看懂一门生意,或是看懂一家企业,并不容易。如何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呢?只有不断学习,深入学习。

怎么学习呢?可以从企业的本质出发,了解企业的宗旨(目的)和使命,回答德鲁克的经典三问。

投资第一问:这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德鲁克:《管理》(使命篇)


德鲁克在《管理》(使命篇)一书认为:“一个组织机构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和使命,为了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p39)。……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p62)。……企业所经营的业务,不是由公司的名称、规章或条例来界定的,而是由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满足的需要来界定的。满足顾客的需要,就是每个企业的宗旨和使命(p83)。……‘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是专业人员伦理的基本准则,是公共责任伦理的基本准则(p379)。”

书中还讨论了德鲁克提出的经典三问:(1)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是由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满足的需要来界定的。要问谁是顾客?顾客在哪里?顾客购买什么?给顾客带来的价值是什么?(2)我们的业务将来会是什么?

挖掘尚未满足的顾客需要。(3)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需要有计划地淘汰那些不再适合于企业宗旨与使命,不再能够为顾客带来满足并做出卓越贡献的“旧事物”。

书中建议:“在决定‘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将来会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对现有产品、服务、生产过程、市场、最终用途和分销渠道进行系统分析。它们是否仍然可行?它们看起来是否继续可行?它们是否仍然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它们在未来还能为顾客带来价值吗?它们仍然适应人口和市场的现实、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淘汰它们,或至少不再进一步投入各种资源和努力呢?除非认真而系统地提出这些问题并愿意依据其答案而采取行动,否则有关‘我们的业务’的最佳界定与描述,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有限的精力将在捍卫过去的事物中耗尽,没有人有时间、资源或意愿来把握今天的机会,更谈不上开创未来了。”

作为投资者,阅读企业年报时,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企业管理者,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从而衡量企业的投资价值。


投资第一问:这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华杉与华楠:《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华杉与华楠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2016版)一书,解读了德鲁克关于企业、企业宗旨和使命的论述,并提出华与华的企业战略方法论:

企业的本质是为社会解决问题。企业的业务组合和产品结构,就是该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企业战略,不是企业的战略,而是企业为承担某一社会责任,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为社会制定的战略

书中还给出一个华与华方法企业战略等式:社会问题=商业机会=企业社会责任=经营使命=企业战略=业务组合和产品结构=解决方案。并认为:“找到永远完不成的使命,永远完不成,又永远需要人去干的事,就找到了永续经营的逻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为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案,华与华方法把它分解为三个层面:(1)拳头产品:最能给大家解决问题的几个产品。(2)权威专家(首席知识官):企业要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首席知识官,为社会承担知识储存和知识探索的责任和使命。人们常说的顾客的黏性,产品体验是一个黏性,知识依赖是更广泛更深刻的黏性。

(3)梦想化身:每一个品牌、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梦工厂,一流的企业都代表了人类在某一方面追求的梦想,承载了人类梦想的企业就是全球首席企业。拳头产品、权威专家、梦想化身,会带来什么?带来营销成本的极大降低,当社会养成对你的习惯性咨询依赖,当你成为人类未来梦想的化身,你的一举一动都万众瞩目,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媒体。”

作为投资者,也可以从拳头产品、权威专家、梦想化身这三个层面,去衡量企业的投资价值。

儒学讲究先后次序,本末逻辑。《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的是先后次序,本末逻辑。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忘了自己要做什么,不要违背规律去帮助生长。意思是要因果导向,不要结果导向。

对证券投资者来说,什么是本?企业是本。企业的本质是解决社会问题,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一家企业值不值得投资,投资者首先看它是否能够为社会解决问题,是否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是否能够射中顾客的心,——不管是依靠低成本,还是依靠创新。可是呢,多少股民,把证券投资叫做“炒股”,一个“炒”字,与拔苗助长的“拔”字,心态何其相似?一个证券投资者,不去研究企业基本面,不去打好基础,要做什么呢?拔苗助长有用吗?

《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一家成功的企业靠什么驱动呢?驱动一家企业不断成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家企业的宗旨和使命。企业的本质是解决社会问题,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满足顾客需要,为顾客创造价值。而企业经营靠团队,靠人才。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呢?公司上下有共同愿景,管理层心里装着顾客、装着员工、装着股东(特别是小股东),彼此成就对方,而不是争权夺利、弄虚作假。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是指立志。《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是指志有定向。“三十而立”的“立”,就是《大学》中“止定静安虑得”的“定”。志有定向,才不会跑偏,才能聚焦,如此下日日不断之功,就能滴水穿石。

志有定向,对于公司来说,就是要有明确的企业的宗旨和使命。对投资者而言,如果一家公司看见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主业变来变去,志无定向,你放心投资吗?如果公司管理层心里没有装着顾客、员工、股东,没有装着为社会解决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心,甚至只顾着自己利益、弄虚作假,你放心投资吗?一家企业,你不懂它是做什么的,你去“炒”它的股票,你放心吗?

《大学》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一些企业,不为任何风口所动,聚焦主业,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创新,一心为用户创造价值。一些企业,到处找风口,什么热门做什么,主业变来变去。一些企业,一门心思赚快钱,赚大钱,赚轻松钱,热衷于资本运作,热衷于讲故事,热衷于画大饼。一些企业,弄虚作假,财务舞弊,害人害己。作为投资者,你会投资以财发身的企业,还是投资以身发财的企业?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作为投资者,我研究的是企业,而不是其他投资者,包括散户和机构投资者。自己投资失败,不要怪市场,不要怪所谓的“庄家”,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投资前的功课?问问自己,投资的企业,有没有射中消费者的心?因为,个人投资者的饭碗,是投资的企业给的,而企业的饭碗,是顾客给的。企业把顾客照顾好,自然就能照顾好投资者,投资者只需耐心等待。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作为投资者,如何才能尽性,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至诚,也就是在去人欲、存天理上下功夫。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也无法改变一家公司。但是,我们可以一切向内求,只投资于志有定向的公司,只投资于价值观很正的公司。赚钱,只是做对事情的一个副产品。反之,如果一心只想赚钱,特别是想赚快钱,想一夜暴富,不管公司价值,不管股价高低,只管所谓趋势、概念、噱头,反而到头来换来一场空。

王阳明讲心即理、事上磨炼、知行合一。我的实践是边读边用,照着清单做投资,一以贯之。在投资第一问这个阶段,如何做呢?

第一步,到巨潮资讯网下载一份年报。第二步,打开年报,翻到“公司业务概要”,阅读。“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董事会报告]也可一起阅读。最好阅读多年(纵向比较)、多家行业公司(横向比较)年报,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能力圈,才能知己知彼,才能比较正确地估算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孙子兵法》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不疾而速。要想取得长期投资的成功,从心出发,从企业本质出发,日拱一卒,积累日日不断之功,就能滴水穿石。按照本末逻辑来做投资,就是捷径。

2020.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