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所指何人?

常常聽聞太歲頭上動土就是造次,那麼太歲所指何人?為啥在他“頭上動土”就是造次

太歲亦稱歲神,又名歲星,順星。我國古代記歷用六十甲子,由天干地支循環,六十年為一週,每年由一位太歲輪值,太歲能祛除邪魅,獎善罰惡,掌理人間禍福之事,為值年太歲,俗稱為歲君也。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歲",逢乙丑年,乙丑即是"太歲"。《月令廣義·歲令二》:"太歲者,主宰一歲之尊神。凡吉事勿衝之,凶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又如生產,最引自太歲方坐,又忌於太歲方傾穢水及埋衣胞之類。"

太歲所指何人?

道教吸收民間流行的記年方法,並提出"本命"的說法,稱凡本人的出生年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本命年。如某人出生於甲子年,那麼甲子即是其本命元辰,甲子年即是其本命年。本人的出生日在六十甲子的干支,叫本命日。如某人出生於甲子年丙子日,那他的本命年是甲子年,本命日即是丙子日。道教認為六十甲子即六十星宿,六十甲子就成了六十尊元辰星宿神。

太歲所指何人?

太歲,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漢代以後才逐漸釐清。據唐代杜佑《通典》記載,北魏道武帝時,已立“神歲十二”(即十二個太歲神)專祀。《春明夢餘錄》載:“明洪武七年(1374)甲寅,令仲春秋上旬擇日祭太歲。”太歲神因時而化,原本是凶神,後逐漸成為民間守護神。據《夷堅志》載,宋時常州東嶽廟後所供太歲,已儼然冠冕,具有人格特徵。自元明以後,最高統治者設專壇祭祀太歲神,並常與月將日值之神並祭。因歲神為值年之神,掌人間一年禍福,又稱“值年太歲”,俗稱“歲君”。後來道家又把太歲稱為大將軍。《神樞經》雲:“大將軍者,歲之大將軍也。”《正統道藏》中稱六十年太歲神均有真名實姓,且皆有神歷。

太歲所指何人?

那麼,這些太歲神是一些什麼人呢?如“丙子神仙郭嘉大將軍”,郭嘉為人慷慨,生有大志。從國子生升登為進士,被授林州判官的官職,後任翰林編修、監察御使。在任廣寧路總管時,遼東地區盜賊猖獗,社會動盪不安。郭嘉在外無援兵的孤城中與盜賊抗爭。盜賊脅迫官府棄城投降,郭嘉親臨督戰,最後陣亡,明朝廷封賜郭嘉為“忠烈”。再如“丁卯神仙沈興大將軍”,明時沈興降生在建寧(今福建省建寧縣),身材不高,但是強壯精悍,眼睛炯炯有神。沈興做事足智多謀,光明磊落。洪武年間,任建寧右衛指揮使司的後所百戶。他建造城牆,固守防護。對外擋住了盜賊的侵犯,對內保障了百姓的治安,使建寧的百姓都能安居樂業。沈興仙逝後,他的兒子沈亮、沈鏞、沈澤和沈重等都繼承了他的事業。再比如“庚午神仙王濟大將軍”,宋時王濟降生於深州饒陽(今河北省饒陽市),大中祥符三年(1010),他升任為洪州知府,兼江南路安撫使。當時發生乾旱,民眾饑荒。王濟親自監督官吏煮粥賑災,收錄災民為洪州兵士,使許多人得以活命。王濟臨終時,還進言宋真宗,提出吸收賢良、遠離諛臣、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土木工程等建議。

太歲所指何人?

六十位太歲神都是古代社會感天動地的道德忠良的化身,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一種倫理道德是積極進步還是消極落後,其標準是看其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發展。明清統治者冊封的太歲神,在世界觀體系中屬於唯心主義思想體系,但如果我們撩開神靈信仰的神聖面紗,敢於摒棄一切左的、狹隘的思想觀念,認真審視就會發現其中包含著豐富的關於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因素,比如太歲神中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偷盜”“不與俗爭”“父慈子孝”“樂人之吉、恤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慈心於物”等,這些就有利於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保持社會穩定;“不得口是心非”“不得綺言狂語”“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這些就有利於反對弄虛作假,杜絕醜惡現象,弘揚社會正氣;“誠信不詐”“不淫不盜”“慈儉素樸”,這些就有利於提倡誠實守信、誠實勞動的社會風氣。這些因素,在調節社會關係、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釋放著正能量,也正是這些積極因素,成為太歲神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