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教重于言传,你如何理解?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关与身教重于言教,你怎么理解?

家长的三观,行为举止,言谈话语,接受距离最近的是子女,耳听目染,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家长影响的力量巨大。

孩子父母在工作中受到委屈、挫折,逆商低的时候,发泄于子女,对于子女大呼小叫,脾气暴躁,深深伤害子女幼小心灵,孩子会有心里不良烙印,对于长大以后发展不利。

父母忙于生意、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孩子成长。或多或少,对于子女性格,习惯造成不利影响。

家长自己的三观疏忽培养、打造,不良习惯上身,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更是对子女百害无一利。

当今社会打造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尤为及时与重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家长寄托希望于子女。就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首选做到,孩子自然模仿学习。





songjunjie2012


您好:

一定是身教重于言传的。

举个小例子来说。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让孩子去读书,然后自己玩手机,一玩玩到后半夜不睡觉。

孩子心生疑虑,又不敢直说,就会小声嘀咕:“让我学习,凭什么您就玩手机不睡觉?”

家长听见了,理直气壮的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我学啥?我多大岁数了还学习?”

孩子又不解了:“多大才可以不学习?我要快点长大。”

他选择的不是继续好好学习,而是快点长大。

看起来像是一个小闹剧,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

我一个朋友,孩子学习的时候,他就坐在旁边看书,一句话不说,一动不动。直到孩子写完作业先放下书本他才起身。

这两个家长的所做是不是身教比言传的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呀?

所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一点没错。希望家长能在家庭当中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才是更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祝如意!


尤主明


身教重于言传

首先,我们先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身教重于言传。

任何人都是具有模仿和学习能力的。不会说话或者说还不能理解话语中意义的小孩,从出生就具有模仿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身教重于言传。因为人们都是会去模仿或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把大道理以自我行为表达出来的时候,接受者看到,潜移默化中也会被影响,学习和模仿。相反,当把大道理讲给对方听的时候,一般上能够一下子接受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特别是针对小孩子或者叛逆期的孩子,一个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二一个是,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完全理解话语的含义。

再就是,身教是将所传的内容或意义自己先理解贯通后,才能完全展示出来,接受的人也就更能够、更容易的去接受和理解。

其次,我们再从教授者的角度来分析。

打个比方,当我们上化学课的时候,如果老师仅仅是化学公式,给我们念一遍,说一下反应过程,我们能够真的理解这个化学反应吗?我们能够真的知道这个化学反应的威力吗?相反,当老师为我们用实验器材、反应试剂真实操作,演练一翻,当真实的化学反应发生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个化学反应呢。

教授者的理解和诠释不仅是对接受者的帮助,而且是在彼此周围形成的一种氛围,彼此受益。

所以说,身教重于言传,这不仅是古话,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真正所蕴涵的魅力和经验的总结。

同意的话点个关注呗~


文艺杰奎琳


用自身行动感染小孩,让他见证做人做事。


浩棋394


我从事过教育工作,又担任过班主任,我回答这个问题是轻车熟路。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班主任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父母的权威是为了使儿女分辨对与错,黑白是非得以确定。鞭打是为了纠正不良行为,希望皮肉之痛能铭记在心上。但却被一些本身情绪不稳定、心态不成熟的父母借以发泄怒气,使许多小小心灵受到创伤,甚至到了成年后,仍然留下苦痛的回忆。

  父母使用权威,主要目的在于:

  一、保护儿女的安全,而不是独裁的保障。

  二、引导儿女的方向,而不是约束自由。

  三、维持家庭的秩序,而不是一意孤行。

  四、塑造儿女的人格,而不是限制活动。

  中国人说玉不琢,不成器。要儿女成才,必须随时塑造其人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人也许因不满自己父母过于严厉,在50年代期间,鼓吹开放式对待儿女,认为儿女应有自主权。到了1960年,青少年犯罪达1500宗,到了1968年,竟激增到3万宗。现在的美国青少年没有节制的行为,更多得难以计数。难怪近来美国人也高唱:“拿起藤鞭,回归权威。”

  然而管教与虐待之间,有一道明确的分界线:

  管 教

  一、公正的;二、动机是改正行为;三、是威严的表现;四、不轻易举鞭;五、会先解释错处;六、感觉痛,知道错;七、事后与儿女和好;八、常给机会悔改;九、儿女行为改过;十、对权威尊敬、感激;十一、扶持儿女的自信心;十二、养成合作、顺从的习惯;十三、有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虐 待

  一、偏见的;二、动机是憎恶;三、是怒气的表现;四、随心情乱打;五、以喝责、咒骂做开场白;六、身心留下伤痕;七、事后冷言冷语;八、常警告讽刺;九、儿女更加叛逆;十、对权威憎恨、反感;十一、侮辱儿女的自尊心;十二、导致反权威、反社会心态;十三、对人、对事皆不负责任。□《管教与虐待》 :袁凤珠


麸子皮


教育孩子,都说要言传身教。这是说我们既要告诉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要以身作则当示范。此二者统一为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非要较个高下,或者二者选其一的话,那势必是身教重于言传。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说言传。

你希望孩子知书达理、品格高尚,便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礼仪教育孩子,从小就天天讲,这种观念应该算是可以深入人心,但是你自己本身做不到的话,就很危险了。比如,你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但是你却对自己的父母大吼大叫;你教育孩子要爱读书、爱学习,但你却每天看手机、不思进取;你教育孩子要谦虚低调、为人内敛,但你却娇纵蛮横、四处张扬;你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但你却常游走于法律的边缘;你教育孩子不要抽烟喝酒,但你却是个老烟枪、老酒鬼。本来你的言传对孩子是一种鼓励,也会在孩子心目中留下好的形象,但是你的所作所为便会“露怯”,当孩子目睹后,不仅会对自己学的东西产生怀疑,而且还会去模仿。上梁不正下梁歪,渐渐,孩子就走向歪路了。



再说身教。

即使你不懂一些大道理,或者嘴笨,说不出来,只会说,“孩子,跟着爸妈学”,那么你做什么,孩子也做什么。你给父母洗脸洗脚,说话温和,孩子也便这样对你们;你平时没事就拿起书本来阅读,那么孩子也便这样。记得前几天看到一张照片,地铁山有两队母子坐在一起,其中一对母亲在看手机,孩子在旁边也看;而另一对,母亲在看书,同样的孩子也在看书。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说的自己都做不到,那么再好的教育理论也只是“花瓶”,看着很高大上,但经不住实践的检验

综上所述,身教重于言传


子松老师


身教重于言传,这是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的名言。

虽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离不开言传,但说一百句,不如一个切实的行动。明代著名文学家李贽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成长中孩子,他们的三观正在形成当中,他们的主动模仿和潜意识的效仿能力很强。孩子的行为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说你想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然后自己在孩子面前却从不学习,总是在看电视和打游戏,那么再怎么言传可能用处也不大。如果你总对孩子说要孝顺父母,然而自己对父母却毫不尊敬,那孩子也很难通过言传学到尊敬自己的父母。

在钱学森之子、计算机应用高级工程师钱永刚的记忆中,钱学森夫妇从不对他说什么大道理,而是用行动去影响子女,让他们养成好习惯。

钱学森一家人都酷爱读书,但钱学森夫妇从未对孩子说教让他好好读书,至于怎么读书,钱永刚是观察父母学来的。钱永刚的眼中,父母做学问,总是注重持之以恒,并且毫无功利之心。钱学森夫妇的求学精神就这样通过行动烙刻在子女的脑海中,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用行动做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远远重于“言传”,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讲得再多,不如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星梦谈心室


我的大学老师跟我讲过一个故事:在一个寝室里有这样一个人,他每天都很安静地读书、写字,而他周围的人都是闹哄哄的,非常浮躁,但是他依旧每天坚持做他的事,没有被外界打扰。久而久之,他身边的同学竟也开始受他影响纷纷开始读书写字。

这个故事说出了两个道理:

1、要坚持自我

2、有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所以身教是重于言传的,你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一些道理,他不一定会听。但当你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会慢慢地受你影响。

孩子天性好奇,所有的东西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一旦你有什么不好的习性,渐渐地,它可能也会成你的孩子的习性。



小美姐姐寻找你


我的一个同学,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和孩子在一个圆桌上学习。每天都是,他自学法律专业,孩子写作业,一直到孩子小学毕业。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伴着孩子成长,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人帮他,给他启迪。陪伴不仅体现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同等重要。孩子也有苦闷的时候,需要有人倾诉。家长就需要做做最好的倾诉者。

因此,作为一名睿智的家长,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放下手中的手机,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