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身教重於言傳,你如何理解?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關與身教重於言教,你怎麼理解?

家長的三觀,行為舉止,言談話語,接受距離最近的是子女,耳聽目染,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家長影響的力量巨大。

孩子父母在工作中受到委屈、挫折,逆商低的時候,發洩於子女,對於子女大呼小叫,脾氣暴躁,深深傷害子女幼小心靈,孩子會有心裡不良烙印,對於長大以後發展不利。

父母忙於生意、工作,無暇顧及自己孩子成長。或多或少,對於子女性格,習慣造成不利影響。

家長自己的三觀疏忽培養、打造,不良習慣上身,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更是對子女百害無一利。

當今社會打造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尤為及時與重要。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家長寄託希望於子女。就要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父母首選做到,孩子自然模仿學習。





songjunjie2012


您好:

一定是身教重於言傳的。

舉個小例子來說。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讓孩子去讀書,然後自己玩手機,一玩玩到後半夜不睡覺。

孩子心生疑慮,又不敢直說,就會小聲嘀咕:“讓我學習,憑什麼您就玩手機不睡覺?”

家長聽見了,理直氣壯的說:“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我學啥?我多大歲數了還學習?”

孩子又不解了:“多大才可以不學習?我要快點長大。”

他選擇的不是繼續好好學習,而是快點長大。

看起來像是一個小鬧劇,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事。

我一個朋友,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就坐在旁邊看書,一句話不說,一動不動。直到孩子寫完作業先放下書本他才起身。

這兩個家長的所做是不是身教比言傳的更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呀?

所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一點沒錯。希望家長能在家庭當中起到一個很好的表率作用,才是更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祝如意!


尤主明


身教重於言傳

首先,我們先從接受者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會身教重於言傳。

任何人都是具有模仿和學習能力的。不會說話或者說還不能理解話語中意義的小孩,從出生就具有模仿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說身教重於言傳。因為人們都是會去模仿或者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當把大道理以自我行為表達出來的時候,接受者看到,潛移默化中也會被影響,學習和模仿。相反,當把大道理講給對方聽的時候,一般上能夠一下子接受的人真的是寥寥無幾,特別是針對小孩子或者叛逆期的孩子,一個是他們還沒有形成成熟完整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二一個是,他們並不能很好的完全理解話語的含義。

再就是,身教是將所傳的內容或意義自己先理解貫通後,才能完全展示出來,接受的人也就更能夠、更容易的去接受和理解。

其次,我們再從教授者的角度來分析。

打個比方,當我們上化學課的時候,如果老師僅僅是化學公式,給我們念一遍,說一下反應過程,我們能夠真的理解這個化學反應嗎?我們能夠真的知道這個化學反應的威力嗎?相反,當老師為我們用實驗器材、反應試劑真實操作,演練一翻,當真實的化學反應發生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更能夠理解和掌握這個化學反應呢。

教授者的理解和詮釋不僅是對接受者的幫助,而且是在彼此周圍形成的一種氛圍,彼此受益。

所以說,身教重於言傳,這不僅是古話,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真正所蘊涵的魅力和經驗的總結。

同意的話點個關注唄~


文藝傑奎琳


用自身行動感染小孩,讓他見證做人做事。


浩棋394


我從事過教育工作,又擔任過班主任,我回答這個問題是輕車熟路。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肯定了教師的重要性,作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班主任是兒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樣。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態度,儀表和行為等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教育作用。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比批評、責罵與訓斥效果好得多,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境界,特別是在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

“無德無以為師。“真正優秀的教師,一定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人。他對祖國的愛,對學生的愛,對事業和未來的愛,都表現在他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的落實上。率先垂範就是對學生真正的負責,就是潛夠默化、影響深遠的教育。

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一所學校的校風校貌與教師的行為表現息息相關,一個教師的師德好壞對教風、學風影響極大。應該承認,目前,敬業樂教、無私奉獻於教壇的教師是絕大多數,他們在工作臺繁重,生活清貧的情況下以自身高尚的師德與良好的師表行為影響與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備的學生,的確令人可敬可賀,然而,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數教師在改革開放特定環境中表失師德和人格,在學生中、社會上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如有的工作消極,紀律渙散;有的弄虛作假,活名釣譽;有的賭博成性,作風下劣;有的吃喝玩樂,貪圖享受;有的計得患失,事必講報酬。如此種種,都玷汙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有悖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於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父母的權威是為了使兒女分辨對與錯,黑白是非得以確定。鞭打是為了糾正不良行為,希望皮肉之痛能銘記在心上。但卻被一些本身情緒不穩定、心態不成熟的父母藉以發洩怒氣,使許多小小心靈受到創傷,甚至到了成年後,仍然留下苦痛的回憶。

  父母使用權威,主要目的在於:

  一、保護兒女的安全,而不是獨裁的保障。

  二、引導兒女的方向,而不是約束自由。

  三、維持家庭的秩序,而不是一意孤行。

  四、塑造兒女的人格,而不是限制活動。

  中國人說玉不琢,不成器。要兒女成才,必須隨時塑造其人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人也許因不滿自己父母過於嚴厲,在50年代期間,鼓吹開放式對待兒女,認為兒女應有自主權。到了1960年,青少年犯罪達1500宗,到了1968年,竟激增到3萬宗。現在的美國青少年沒有節制的行為,更多得難以計數。難怪近來美國人也高唱:“拿起藤鞭,迴歸權威。”

  然而管教與虐待之間,有一道明確的分界線:

  管 教

  一、公正的;二、動機是改正行為;三、是威嚴的表現;四、不輕易舉鞭;五、會先解釋錯處;六、感覺痛,知道錯;七、事後與兒女和好;八、常給機會悔改;九、兒女行為改過;十、對權威尊敬、感激;十一、扶持兒女的自信心;十二、養成合作、順從的習慣;十三、有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虐 待

  一、偏見的;二、動機是憎惡;三、是怒氣的表現;四、隨心情亂打;五、以喝責、咒罵做開場白;六、身心留下傷痕;七、事後冷言冷語;八、常警告諷刺;九、兒女更加叛逆;十、對權威憎恨、反感;十一、侮辱兒女的自尊心;十二、導致反權威、反社會心態;十三、對人、對事皆不負責任。□《管教與虐待》 :袁鳳珠


麩子皮


教育孩子,都說要言傳身教。這是說我們既要告訴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還要以身作則當示範。此二者統一為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如果非要較個高下,或者二者選其一的話,那勢必是身教重於言傳。



為什麼這麼說呢?先說言傳。

你希望孩子知書達理、品格高尚,便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禮儀教育孩子,從小就天天講,這種觀念應該算是可以深入人心,但是你自己本身做不到的話,就很危險了。比如,你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但是你卻對自己的父母大吼大叫;你教育孩子要愛讀書、愛學習,但你卻每天看手機、不思進取;你教育孩子要謙虛低調、為人內斂,但你卻嬌縱蠻橫、四處張揚;你教育孩子要遵紀守法,但你卻常遊走於法律的邊緣;你教育孩子不要抽菸喝酒,但你卻是個老煙槍、老酒鬼。本來你的言傳對孩子是一種鼓勵,也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好的形象,但是你的所作所為便會“露怯”,當孩子目睹後,不僅會對自己學的東西產生懷疑,而且還會去模仿。上樑不正下樑歪,漸漸,孩子就走向歪路了。



再說身教。

即使你不懂一些大道理,或者嘴笨,說不出來,只會說,“孩子,跟著爸媽學”,那麼你做什麼,孩子也做什麼。你給父母洗臉洗腳,說話溫和,孩子也便這樣對你們;你平時沒事就拿起書本來閱讀,那麼孩子也便這樣。記得前幾天看到一張照片,地鐵山有兩隊母子坐在一起,其中一對母親在看手機,孩子在旁邊也看;而另一對,母親在看書,同樣的孩子也在看書。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身教的重要性。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說的自己都做不到,那麼再好的教育理論也只是“花瓶”,看著很高大上,但經不住實踐的檢驗

綜上所述,身教重於言傳


子松老師


身教重於言傳,這是明末清初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夫之的名言。

雖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離不開言傳,但說一百句,不如一個切實的行動。明代著名文學家李贄說,“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成長中孩子,他們的三觀正在形成當中,他們的主動模仿和潛意識的效仿能力很強。孩子的行為會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說你想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然後自己在孩子面前卻從不學習,總是在看電視和打遊戲,那麼再怎麼言傳可能用處也不大。如果你總對孩子說要孝順父母,然而自己對父母卻毫不尊敬,那孩子也很難通過言傳學到尊敬自己的父母。

在錢學森之子、計算機應用高級工程師錢永剛的記憶中,錢學森夫婦從不對他說什麼大道理,而是用行動去影響子女,讓他們養成好習慣。

錢學森一家人都酷愛讀書,但錢學森夫婦從未對孩子說教讓他好好讀書,至於怎麼讀書,錢永剛是觀察父母學來的。錢永剛的眼中,父母做學問,總是注重持之以恆,並且毫無功利之心。錢學森夫婦的求學精神就這樣通過行動烙刻在子女的腦海中,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用行動做孩子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遠遠重於“言傳”,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講得再多,不如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星夢談心室


我的大學老師跟我講過一個故事:在一個寢室裡有這樣一個人,他每天都很安靜地讀書、寫字,而他周圍的人都是鬧哄哄的,非常浮躁,但是他依舊每天堅持做他的事,沒有被外界打擾。久而久之,他身邊的同學竟也開始受他影響紛紛開始讀書寫字。

這個故事說出了兩個道理:

1、要堅持自我

2、有些東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

所以身教是重於言傳的,你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一些道理,他不一定會聽。但當你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的時候,孩子會慢慢地受你影響。

孩子天性好奇,所有的東西都是從模仿大人開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有句古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一旦你有什麼不好的習性,漸漸地,它可能也會成你的孩子的習性。



小美姐姐尋找你


我的一個同學,從孩子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和孩子在一個圓桌上學習。每天都是,他自學法律專業,孩子寫作業,一直到孩子小學畢業。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伴著孩子成長,孩子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人幫他,給他啟迪。陪伴不僅體現在學習上,在生活中同等重要。孩子也有苦悶的時候,需要有人傾訴。家長就需要做做最好的傾訴者。

因此,作為一名睿智的家長,讓孩子健康成長,就要放下手中的手機,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還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