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lxl愛莉


很高興有機會能與你共同探討這一問題

如何才能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個問題很多老師都有過嘗試和探討,換句話說:就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興趣轉變為學習的動力,以達到實現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目標。

我2006年參加中國教育學會實驗研究會“兩先兩後”課題研究,重點研究作文教學。下面我將我們課題組在教學上如何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一些做法提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長期以來,以師為本、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已經形成慣性。而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又常常讓教師難以把握。因為,只有要求而沒有機制,很難從本質上去解決問題。所以有人說,課改前的課堂教學是“滿堂灌”,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滿堂亂”。課程改革很難走出以教為主的“沼澤地”。

“‘兩先兩後’中小學開放性教學研究”課題,就是讓學生先學習後老師再教;讓學生先練習後老師再加以輔導。它以觀念新、易操作、效果好在眾多的課題中備受廣大師生的青睞。該課題於2003年12月被批准立項為中國教育學會實驗研究會“十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19111,課題主持人為謝仲卿教授)。在中國教育學會實驗研究會和中央教科所專家的指導下,首輪就有76所學校的408位教師,334個教學班共16530名學生參加實驗。現在,加盟課題實驗的學校涉及五個省區幾十個縣,開創了“兩先兩後”課題聯合體,配套學材《步步高》,於2005年10月獲得了中國教學會實驗研究會普通教育類教研成果“特等獎”。

“兩先兩後”課題在教學操作上突出了兩大“亮點”:

一、“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兩先兩後”的核心理念,是把教師要講授的內容轉化為學生探究的問題與學練的習題,讓學生在教師講課之前探究學練、互動交流,然後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來講課,使“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從而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通過反饋,教師也容易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有利於因材施教。這在教學機制上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恰當地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教導之前,學生先探究學練,一方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創新”的能力。確保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激發為主旨”的課堂教學機制得以順利實施。

二、“三變”理念,教學上實踐科學發展觀

1.角色改變。“兩先兩後”課題實驗,要求把教材處理為學材, 使教室變為學堂,讓教師變為導師,讓學生成為探索者,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覺學練、互動交流的學習習慣和創新的精神。

2.觀念更變。“兩先兩後”課題主張將寫《教案》改為寫《學導設計》,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它是教師根據授課內容,設計為問題指標與學練指標,先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小組探究、集中反饋,然後教師再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來講課,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3.態度轉變(“由我學”變成“我要學”)“兩先兩後”教學模式在機制上保證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方式形成習慣,而習慣一旦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將有助於學生實現“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目標。這是從教學上去實踐科學發展觀。

“兩先兩後”實驗研究表明,這一課題可以讓重點學校錦上添花,也可以改造農村薄弱學校。“兩先兩後”課堂教學模式是從教學機制上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激活課堂教學。其如春風吹拂,開創了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氣象。

【圖片為本課題組拍攝】


神筆邱然


如何才能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同樣的三個字,順序的顛倒,反應的是教學理念的根本變化。那如何才能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呢?

一、抓住內在動力打好情感牌

1.氛圍激勵

一個好的班集體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懂得如何在一開始就為大家設立一個班級的共同理想,讓所有學生都能在這個共同理想的指引下,一起進步,一起成長。

為什麼愈是在“優秀”的班級裡,成才的概率愈高,就是因為大家約定俗成,營建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裡,想不努力都不行,這種無形的氛圍是促使你不斷學習的巨大“動力”。



2.明確的目標

雖然“升學”是學生三年後的事,但從一入學開始,我們就不妨要學生樹立起自己的目標。遠的目標比如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誰是你的偶像等等;近的目標,比方說,你想考一個什麼樣的學校,你的目標是哪個學校等等。

並要不時的讓學生對照自己的情況尋找差距,這樣做,同樣可以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讓學生時時有一種緊迫感,也會變成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3.關愛每個學生

“愛”永不過時,老師善於使用自己的“母愛”的力量,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也更容易產生為“老師”去學的念頭。小時候,數學老師對我特別好(至今不明白原因,有人說我長的有點像她兒子),所以,當時就特別喜愛學數學,每次考試不下90分,許多同學還戲稱我為“數學王子”,這就是“母愛”的力量!

二、抓住外在因素打好吸引牌

1.教學方法多樣化

想讓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教師自己也需要做一些改變。比方說,做到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的新穎化、教學方法的靈活化等等。

這樣做未必對全體學生有效,但至少可以抓住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取得較高的效率,傳統那種一“講”到底的課堂,老師再辛苦,收效恐怕也極其有限,就更別談什麼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了。

2.教學內容趣味化

學習內容永遠是主要的,同樣的學習內容有沒有可能讓它變得更有趣,更容易理解呢?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因為,“有心”的老師始終會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讓學生感到“有趣”和“易學”上,只要學生能學進去,一般不會主動“放棄”的,那種只會照本宣科,不善變通的老師,只會把學生“嚇跑”。

3.教學手段先進化

採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不僅豐富了課堂上的活動,也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般也會比較高,只要學生“喜愛”,我們的教學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4.教師素質“多能”化

有時你不得不承認,學生的學習有時帶有很強的盲目性,可能一個老師的個人魅力特別強,學生就普遍愛上他的課。

我曾見過一個老師,除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外,還有一門特長——打乒乓球,老師也經常和學生互動,交流經驗,結果一個班裡的學生都特別愛上老師的課,老師無論怎麼教,最後的效果都特別好,這就是教師“多能”的影響。

當然,那種學識淵博的“老師”,說話風趣幽默吸引學生的老師的課,肯定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是新課程改革一直在追求的終結目標,我們每一個老師也都有責任把它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誰的課堂上,學生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誰就是新課程改革的功臣!

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教育者山坡喜羊羊


在應試教育的今天,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想讓孩子學習好。想方設法的逼著孩子學習。其結果,大多是適得其反。壓榨式的學習,,只會讓孩子產生厭倦反感的情緒,越來越不願意學習。


怎樣才能讓孩子主動的參與學習呢?

站在教師的角度上我認為: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喜歡上你。

孔子《學記》言:“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一語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重要影響。良好的師生關係,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學生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記得有人給師生關係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一電路適配器。相同的教育條件,教育對象,師生關係配置融洽,就能爆發出強烈的教育能量,產生積極的教育效益。反之,會產生短路,使學生自暴自棄,產生厭學牴觸情緒。

2,順應學生的思維,激起孩子的興趣。

歌德說:“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對感興趣的材料,總是記得又快又牢。”由此可見,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先導,作為教師,就應從改變教學方法,順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興趣,與你產生共鳴。他們才能積極參加到課堂教學中去。教師用撩撥引導激發等方法,激起孩子的學習熱情與好奇心。讓他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探究學習中。學習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3,樹立“比”“趕”“超”的好班風。

在一個有良好學習的風氣的好班級裡,孩子們團結向上,積極進取,讓他們在“比”“趕”“超”的競爭意識裡,比學習,比進步,比自信,比優秀等的帶動下,孩子們在成功的喜悅中,會信心百倍的自覺學習。

家長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呢?

1、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弟子規上言:"子不孝,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可見從古至今,孩子的教育都離不開家長和老師。家長和老師要經常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成長情況,結合孩子的學習,在家潛移默化的去感染孩子,讓孩子覺得家是他溫暖的港灣,在溫馨輕鬆的環境下,身心愉悅才能主動愛學。

2、要與孩子換位思考,真正的懂孩子。

如果你是孩子,你想幹什麼?常言道:管孩子不如懂孩子。當你走進孩子心裡的時候,他相信你,粘著你,願意和你探討問題時,還愁孩子不願主動學習嗎?有的家長說: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啊?想陪啊,可是沒時間陪伴呀。我想奉勸家長一句,時間是擠出來的,你可以把玩手機、上網的時間放一放,你也可以把與朋友喝酒、吃飯的時間放一放,你還可以趁著節假日陪孩子走一走,聊一聊。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如藤蔓交織不可分割。每個孩子都是降臨人間的天使,你帶他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讓他健康長大,就短短的那麼幾年,錯過了就不再來。3、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及時鼓勵

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說出來讓孩子知道,這樣他才能會繼續發揚。當孩子積極主動的學習時,要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孩子有了成就感,才能更愛學習。



總之,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只要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才能真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同步成長


要我學的學生一般自制力比較差,對學習沒興趣,無目標無計劃,或多或少有拖延症的毛病。當學生感覺學習是件讓人不太舒服的事情時,那麼就會在學習上拖延,學習就變成了被動的事情。被動和拖延有很多共同之處,它可以讓你短暫地興奮並從無聊的現實中解脫出來,欺騙自己是很容易的。當人在腦海裡想到那些不太喜歡的事情時,大腦的痛覺中樞會被點亮,因此我們會把注意力轉移到你更喜歡的事物上面,這樣會讓我們感覺更好。比如你可以騙自己說現在最好上網逛逛,而不是去閱讀課本或者做作業。

想要學生從要我學的被動型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的主動性學習,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成為習慣的主人。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養成的。要養成新的好習慣很困難,因為習慣的獲得需要意志力,而要獲得意志力是極為困難的。但是,要陷入拖延,陷入被動學習,養成壞習慣卻是很容易的。

到底是什麼讓學生進入了"慣性被動模式" ?問題在於我們通常意識不到就已經開始了,因為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習慣。習慣的形成有四個階段:信號、慣性反應、獎勵、信念。

信號

你有沒有過在網上搜集學習資料,後來發現自己在瀏覽娛樂新聞? 有沒有過一條手機短信打斷了你的學習計劃?信號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是我們對信號做出的反應。我們可以通過關掉手機或者切斷互聯網,或者遠離其他佔用碎片時間的消遣來隔離那些最具殺傷力的信號。

慣性反應

我們的大腦在接收信號時會做出慣性反應。假如你在學習的時候經常把注意力轉移到一些不那麼痛苦的事情上去,那麼一旦得到信號,你的大腦便會自動自發地想要進到這個慣性裡去,這就是你必須主動重設舊習慣的反應信號。重置舊習慣的關鍵是做一個計劃。一些學生養成了去上課時把手機留在宿舍的習慣,從而移除了一個十分強大的干擾源。很多學生意識到置身於圖書館或者家附近安靜的地點,或者僅僅是在合適的時間坐在一張喜歡的椅子上,沒有網絡可用,效率都是很高的。番茄學習法對於改變你對信號的反應是十分有效的。

獎勵

任何一種習慣得以發展和延續都是因為它可以回報我們,它會立即給我們帶來些許愉悅感。習慣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習慣製造了神經系統的慾望,加上一個新的獎勵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原先的慾望。只有當我們的大腦開始期待那個新的獎勵時,舊習慣才能得到重置,我們才能養成新習慣。被動拖延是極易產生的習慣,因為我們將關注點轉向更令人愉悅的事情後所帶來的回報更迅速而簡單。但好習慣也是有回報的,打破被動,克服拖延症,關鍵是找到回饋好習慣的獎賞方式,這非常重要。

信念

習慣具有力量是因為你對它們有信心。例如,你可能覺得拖延到深夜才開始學習的習慣將永遠無法改變。要改變一種習慣你必須改變潛藏於其中的信念。改變你的拖延習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你能夠做到”這個信念。你可能會發現,當事情變得棘手時,你就會渴望回到那個更舒適的舊習慣去,而堅信新的習慣能夠奏效這一信念可以讓你堅持下去。克服一個壞習慣的訣竅就是改變你對某個信號的反應,唯一需要運用意志力的地方就是改變對這個信號的反應。

讓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心理方法來激勵鼓舞學生,讓學生養成自我鼓勵的習慣。研究者們發現,不拖延的人主動學習的人會把負面情緒放到一邊,並對自己說,停止浪費時間,繼續做下去,一旦你開始了,就會感覺好多了。學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上,享受學習的過程,而並非只盯著結果。集中在過程上最簡單的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番茄工作週期,即45分鐘的學習片段,而不是完成一項任務上。

要培養學生要樹立學習目標,針對目標做學習計劃,並不時做效果評估及做出改進。一個很好的辦法是每週在計劃本里寫下本週關鍵任務列。每一天,另起一頁,寫下合理的任務列,試著在前一晚寫下每日任務。

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就像舉重運動員日復一日地鍛鍊肌肉一樣。在一開始可能無法做到得心應手,不必擔心,有時我們發現開始幾天會比較枯燥單調,經過幾輪的番茄學習法之後流暢的狀態才逐漸展開,接著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開始享受新的習慣了。另外,我們完成某件事的效果越好,這件事帶來的愉悅感也越強。我們要教育學生,脫下痛苦的外衣,培養學習興趣,從”要我學”的被動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的主動學習。留下執著的意志,從微不足道的點開始,不斷努力,堅持不懈,定會成功。


張三日記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就是,對於學習,不是家長要孩子學習,而是孩子自己主動的學習。那麼,要使孩子主動的學習,就必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主動的學習。調動孩子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那麼,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感到各個方面都是新奇的。所以我們老師要針對這個特點,有意在一些情景中設置問題,然後讓學生去思考,去爭取獲得正確的答案,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老師和家長要採取各種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說,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意思就是一個人要想他在這個方面堅持不懈的去活動,去工作,就必須讓這個人喜歡這項工作。同樣的道理,要使學生主動的去學習,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學習。那麼怎樣使學生喜歡學習呢?這裡邊因素很多,比如說,我們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建立和諧的家長與子女的關係,關係好了,自然他就聽你的話,自然他就喜歡學習。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老師要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要新穎、生動和有趣。

三、恰當的開展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喜歡比賽,喜歡得第一。我們要利用這一特點在學生當中多開展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四、要進一步樹立學生的信心,讓學生愉快的學習。對於孩子的學習,老師和家長一定要注意過程,孩子有了一點點進步,有了一點點成績,就一定要及時表揚,及時鼓勵,及時肯定,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讓孩子增強抓好學習的信心。

總之,家長和老師一定要採取各種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使孩子堅持不懈的學習,提高學習成績,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材。


光軍視頻


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尤其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緊張的學習會讓孩子產生焦躁或者茫然,這時候,一個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確定目標專業,什麼樣的專業是最適合自己的,要分析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要明白自己的興趣點,要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徵等等因素!沒有最好的專業,只有最適合的專業,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根據目標專業的情況,和自己的成績情況,再來確定自己的目標院校,選擇目標專業比較強勢的院校,選擇有保研資格的院校,選擇具有公推免資格的院校等等,再結合實際需求與規劃,制定院校衝刺方案!

目標專業和目標院校,就像一杆旗幟一樣,會指引和督促孩子向著目標前進!


邢臺巨人教育李老師


有時候,真的非常非常的佩服,中華文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曾經經常思考的兩個字:“學會”和“會學”。這兩個字非常的簡單,小學一年級的朋友們都會寫,但是,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又是那麼的不簡單,不同的組合,體現著不同的含義。

怎麼來理解呢?

“學會”:可以是我們學會了一個知識,學會了一門技巧等等。但這個“學會”,通常指的是我們被動的去學習,是有人在教,有人在學的一種狀態。對他人的依賴性較強。

“會學”:我們常常在表揚優秀的學生時,會說他們:“會學習”,有沒有思考過,、不說他們:“學會學習”呢?為什麼把那個“學”字去掉了呢?那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是自己主動的去學習的,沒有人提醒,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幫助自己掌握知識。以自己為主,對他人的依賴性較弱。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如何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也正是一個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嗎?

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來對學生進行轉變:

培養學生們的興趣。這是常掛在嘴邊的一個方法,培養起來並不容易,但是,不可否認的,也確實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方法。在班裡,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每個孩子的興趣所在,可以把他們分成按能力或者興趣分成小組,有序的進行教學。把能力或興趣相似的學生分到同一個小組,有利於他們之間相互交流,探討,進一步的使他們產生好奇,從而進行興趣的培養。

讓學生從學習中嚐到“甜”味。學習很容易嗎?我想,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不然的話,大家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了。想讓學生們有所轉變,老師和家長們就不能吝嗇自己的讚賞了,選擇恰當的時機,對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的做法進行表揚,讓他們嚐到學習的“甜”。使得他們有下次還有要主動去學習的想法,長而久之,讓這種想法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習慣,達到主動去學習的效果。

在教學生的過程中,善用引導性教學。之前,很多時候,教師習慣於把答案直接的告訴給學生,致使學生缺乏自己去探索的過程,最終導致學生只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研究出了自己的一種教學方法——“產婆術”。他通過與自己學生的對話、交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發現事情的結果。他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的。

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想讓學生有所改變,就必須得要從學生的身上著手。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再加上學生家庭,社區、教師等多方面的配合,協同一心,發揮多方面的優勢,促進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在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從而產生“我要學”的念頭。

想要讓學生自己的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就需要各種外界有利的因素,幫助孩子,讓他們自己發現書中的樂趣,從而達成被動轉化為主動的效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鄰家小木子


其實小孩子的學習本來就是主動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孩子主動學會說話,主動學習是人的適應力中的一部分。是因為我們父母缺乏做銜接性培養的教育意識和能力,而丟失了孩子的這個天生優勢!刺激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質疑心和想象力,有利於孩子要學習;創造學習環境中快樂的氛圍,也有利於孩子要學習;增強教育者自身的魅力,增大師者學者的情感關係,智慧地形成孩子們身上的習慣動力,釋放出學習者本身的主動性等等,都十分有利於孩子們要學習。這方面做得好的大人都需要有健康的教育教學思想。


楊春成


把孩子求生的能力激發出來,他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把他想,他要激發出來,讓他自動自覺去爭取自己生命的存活,才能去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為孩子建立敏感的靈魂的嗅覺。從生命的嗅覺到靈魂的嗅覺,從生命的力量到靈魂的力量。


漢字堂文菁


“我要學”是走向成功最正確的心態,外內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符合唯物辯證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