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地图的话,会发现在中国新疆西北的边界处有一个相当另类的部分,那便是夹在博罗科努山与天山主脉之间的伊犁。

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这片河谷中流淌的主要河流是大名鼎鼎的伊犁河,其发源于两山之间的夹角并蜿蜒流入巴尔喀什湖,从地理上来说伊犁河谷与哈萨克斯坦平原区归为同一地理板块。中哈两国各自占有伊犁河流域的一半,即中国控制了上游,哈国拿走了中下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与新疆整体半干旱的气候有所不同,伊犁河上游从来都是水草丰美的膏腴之地。天山与博罗科努山形成的夹角开口向西,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尽管已成强弩之末,但在此遭到拦截之后仍有大量雨水沉降,以至于伊犁河谷有了“塞外江南”的称号。

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清朝早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不惜代价与准噶尔汗国鏖战,其争夺的目标正是后者盘踞的伊犁河谷。当然彼时厄鲁特蒙古的势力范围远不止这处夹角那么简单,整个伊犁河流域,包括今天哈萨克斯坦东部均是蒙古骑兵驰骋的疆场。乾隆平定准噶尔之后,原汗国领土并入大清帝国,此时中国的领土向西远达巴尔喀什湖,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我们控制了伊犁河的全部。

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不过,盛极而衰,清朝早期的辉煌掩盖不了末期的窝囊,当沙俄自西而来之后满清已经无力抵挡。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惨败,刺激了沙俄人蚕食中国的欲望。沙俄在东北割走大片领土的同时,仍旧不忘将注意力投向西北。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导致国人无故丧失44万平方公里国土,其中就包括伊犁河的中游和下游。

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尽管因为中国人的强烈抵触,沙俄没有能够将势力上溯至伊犁河源头,但沙俄显然不会善罢甘休。条约签署之后,俄人很快就支持浩罕国军事头子阿古柏入侵新疆,同时俄军也趁火打劫,将大清帝国的势力逐出了伊犁河上游,也就是全面控制了天山山脉与博罗科努山之间的夹角。

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可惜这一次中国人决心不再让步,清王朝在权衡利弊之下,已入耄耋之年的左宗棠抬着棺材从京城出发。一年之后阿古柏兵败自杀,除伊犁河上游外新疆全境光复,但面对沙俄侵占的这处夹角,左大人显然要慎重得多。从俄人的角度出发,他们自然全力要将这片区域从大清领土上剥离,因为双方一旦以天山和博罗科努山为界,那么西部肥沃的河谷和丰富的水源将为俄独有,如此不仅可以移来更多的驻军,天山和博罗科努山也可以成为天然防线。面对俄军威胁,大清的底线是保有伊犁河上游,否则不惜一战。

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图-伊犁河三角洲俯瞰

在这一点上不少有识之士都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中亚气候总体干旱,谁控制了水源谁就占据了优势,而伊犁河发源于此且有两山环护,是天然的屯兵之所。即使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改变历史命运,但只要给子孙后代保住家底,就不怕往后没有翻盘的一天。

1878年,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情况下,旗人崇厚代表满清政府赴彼得堡谈判,结果此人遭到俄方愚弄,稀里糊涂将伊犁河谷完全割让。消息传回京城,朝廷大怒,一面着令将崇厚下狱问罪,一面重派特使以求挽救。不过俄以国际条约生效为由拒绝再次谈判,一时间朝廷十分被动。

历史解读:伊利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图-伊犁河谷航拍

眼见木已成舟,这个时候远隔万里的慈禧太后与左宗棠达成了空前的默契。一声令下,左宗棠命大军北上伊犁,同时放出话来:“要么重新谈判,要么同归于尽”,直到这个时候沙俄才终于明白,眼前这个湖南老头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活着离开新疆。

眼见中国人要拼命,沙俄最终认怂,1881年清使再赴俄,双方签署《中俄改订条约》,伊犁重回祖国版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