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柏林牆”

實體 的“柏林牆”,空間的隔離,我們用資源優化、重組整合來打破

2009年9月,作為新進公司的大學生,我在烏魯木齊首站開啟了工作的實習生涯。那時候,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整個油庫劃分成了好幾塊:我們蝸居在東南角、西銷油儲雄霸南北、克烏末站擠在東邊一小塊自安自樂。而在幾家單位的邊界處,都有一條長長的牆,牆上墜著些也不知道帶不帶電的鋼絲網,牆的一些臨時缺口也用柵欄鎖著,鏽跡斑斑的鎖具彰顯著冷漠的疏離感。我這個好奇心爆棚的人老想跳過牆去看看那邊的西銷庫區是個什麼模樣,那邊的油儲人們都在幹些神馬。這些實體的牆讓我想起當年德國柏林的那面劃分東西的柏林牆,雖然覺得不甚恰當,但其隔絕了幾家單位的來往,牆裡牆外你完成你的操作我完成我的操作,流程相通卻又空間隔離。

後來的某一天,也不知道是誰在首站和西銷的“柏林牆”上開了一道大大的孔,完全可以供人員來去,省去了繞遠路去複核流程的諸多不便。這就如打開了潘多拉盒子一般,從這個大孔鑽來鑽去人們逐漸多了起來,我也從這個大孔鑽過去如發現新大陸一般:原來這邊有如此多的儲罐、這邊有如此多的上班的人、原來烏蘭外輸的油品都是從這裡的5萬方大罐而來。“柏林牆”開了一個孔,就如當年東德西德政府允許往來一般,讓牆裡牆外的人員開啟了面對面而不是電話業務交流的大門。

2012年,響應國家國企改革大戰略,王家溝開始了各單位資源整合調整的工作,5月,隨著挖掘機進庫對分界線上的牆進行拆除,這些將油庫分隔開來的牆轟然倒地,打破了各家管各家的油庫格局,標誌著油庫一體化進程的開啟,也是油庫人集中管理油庫的新紀元的開啟。在“柏林牆”倒塌的那一刻,是油庫集中力量、凝心聚力、資源優化、減少油庫內耗的新時代的開啟,我如是想。

思想的“柏林牆”,精神的枷鎖,我們用分流調整、精編簡政來打破

2012年5月,整合以後的頭幾個月,我從烏首站轉至了當時的成品油部開展工作,這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油庫有各種的部門,幾個月的工作下來,我覺得彷彿有一堵堵的無形的“牆”一樣加諸於各個組織機構當中,這些“牆”由一些不一樣的思想組成、由不一樣的理念組成、由不一樣的矛盾組成。這些“柏林牆”形成一道道的壁障,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這些“牆”讓油庫的人們在行動中節奏感不強,內部耗損了部分精力。作為一名設備管理人員的我,在開展工作過程中深刻的覺得,工作流程環節多、不同環節人員溝通不暢,還存在各管一攤的思維。我在心裡腹誹:這真是一道道思想的“柏林牆”,橫亙在幾方的思想之中,如枷鎖一般禁錮精神。

2014年度,在磨合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裡,王家溝作業區邁開了分流調整、精編簡政步子,大刀闊斧、卓有成效:公司調集全公司的資源,對作業區富餘人員進行引導分流,從人員結構上調整優化;對作業區留下人員進行技能精練,打破工作界面、精簡工作流程,讓作業區向更加高效的方向邁進。

“柏林牆”在消弭,思想在逐步統一,作業區是西部國脈其中的一個小小單元,伴隨著西部管道公司的蓬勃發展,作業區也將更加穩步前進,我如是想。

我眼中的“柏林牆”


我眼中的“柏林牆”


我眼中的“柏林牆”


我眼中的“柏林牆”


我眼中的“柏林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