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厚重濮陽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殷開甲 左筆書寫


▲元

(1271年至1368年)

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

濮陽稱開州,領東明、長垣、清豐、濮陽四縣,濮陽為倚郭,屬大名路總管府。

濮州屬東平路,領鄄城、朝城、範縣、臨清、館陶、觀城六縣,州治在今山東省鄄城縣北的舊城。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元朝廷採壽張縣尹韓仲暉建議,開鑿會通河(即今京杭大運河之山東省梁山至臨清段)。河經今臺前縣境沙灣、八里廟、董莊等村。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漕河(明代會通河)通海運。後,漕河多次治理通運,又因黃河水患阻廢,復通復阻。

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

開州創建州學(又名學宮、學院),校舍百餘間,學田521畝。有文童23名,武童20名,廩生30名,增生30名。

是年,開州人楊崇喜(原姓唐兀),在什八郎(現濮陽縣柳屯鎮境內)創建廟學養士,割良田百畝供給學需。後,朝廷賜名崇義書院。這一時期,元朝著名學者、曾經參與編撰《宋史》的伯顏宗道在家鄉開州城南的海通月城村開辦顏宗道書院。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濮陽縣柳屯鎮楊什八郎村唐兀公碑)

文宗天曆三年(1330年)

雜劇家宮天挺去世。宮天挺(約1260年——約1330年),字大用, 元代雜劇作家。大名開州(今河南濮陽)人,他與鍾嗣成父為莫逆交,嗣成小時,常隨父拜訪,見其吟詠、文章筆力人莫能敵。關於他的生平,鍾嗣成著《錄鬼簿》說:“學官,除釣臺書院山水,為權民中,事獲辨明,亦不見用,卒於常州。”


順帝惠宗至元三年(1337年)

三月,南樂一帶現日食。

順帝至正年間(1341年至1367年)

元貴族帖木黎之四子化名關傑,避難於清豐縣西南沙區,後定居該地。其村後名關焦夫。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後世《五姓家譜》

至正二年(1342年)

範縣、壽張一帶大飢,人相食。

至正四年(1344年)

五月,範縣、壽張等地大雨持續20餘日,黃河暴溢,平地水深兩丈許。清豐、南樂等地出現水災、旱災、蝗災。是年,南樂境內有流星如火,東南流,墜地有聲,化為石,青黑色。

至正十二年(1352年)

二月,劉福通率“紅巾軍”攻克開州(今河南濮陽),出現了"紅衣遍野,呼聲動地"(萬曆《濮州志》卷六)的壯觀場面。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明

(1368年至1644年)

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

明將常遇春、胡大海率部追擊元軍過壽張、範縣等境,大肆殺掠,境內人煙幾絕。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

濮陽縣併入開州。開州治所在今濮陽,不再設濮陽縣,並領長垣、東明兩縣。時因天災兵禍,開州居民銳減,土著只存七姓,壯丁不滿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山西洪洞等地首次向開州境移民。次年及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永樂八年(1410年),移民又相繼入開州、清豐、南樂、範縣等地。

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

尚書宋禮督挖會通河,開挖新河,過沙灣(今臺前縣境)接舊河,並建沙灣支河大閘。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尚書宋禮

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

濮州河患,州治遷王村(今範縣濮城鎮)。

景泰四年(1453年)

十月,朝廷命徐有貞治理沙灣漕河,疏通漕運。至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治河工程告竣,沙灣之決垂十年始塞,漕運得以恢復。徐有貞在沙灣村北立碑紀念。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徐有貞

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清豐、南樂等地遭特大旱災,餓殍載道,人相食。

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

開州各縣實行裡甲制(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里,一里由十大戶輪管)。此制沿襲至清末。

弘治十三年(1500年)

開州知州李嘉祥役使民工增修城池。城高三丈五尺,厚三丈;挖城壕三丈,闊一丈五尺;並建有女牆(牆上之垣)。

弘治十五年(1502年)

九月七日戌時,濮州一帶發生6.5級地震,有聲如雷,地有開裂,井水溢平,湧泉出沙,餘震30餘次,民死數百人,房毀千餘,波及千里,動搖泰山。

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

薊州農民起義軍首領劉六、劉七率部數萬人,先後攻入開州、清豐、壽張等城池,未克範縣城而退,與明將許泰部戰於南樂境內。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明將許泰

正德十三年(1518年)

開州遷鄉民千餘戶入城,建街11道,集市11處。

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

十一月,開州見星隕如月,向西北去,聲如雷鳴。

嘉靖六年(1527年)

李公聘修《濮州志》。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嘉靖七年至十九年(1528年至1540年)

境內各縣春夏常不雨,多旱災、蝗災;或秋大雨不止,成水災,以南樂為重。

嘉靖十三年(1534年)

十月,王崇慶主持編修《開州志》,書成。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嘉靖十四年(1535年)

時泰、王繹纂《範縣縣誌》。

嘉靖十八年(1539年)

知縣葉本主持纂修首部《南樂縣誌》。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開州知州龍大有在城內創建明道書院。

州人邢琦在州東北四十里邢家村,建聚魁書院。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開州知州李一元役使民工修葺城鋪84座,城角建樓4座,重修門樓 和女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開州城內興建中心閣(俗稱四牌樓,建在今濮陽縣城老城十字街中 心,路基漸成高臺),樓高8.6米,長寬各6.6米,四角頂式,頂2.5米見方。該牌樓經後 代多次修葺。於今20世紀80年代修繕一新,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四牌樓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清豐、南樂徵發大批車輛、丁夫戍邊。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濮州、壽張遭大水災,大飢,人相食。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九月,首部《清豐縣志》由知縣李汝寬主修完成。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知縣楊守誠主持纂修《南樂縣誌》。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南樂知縣楊守誠為倉頡陵立碑。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

壽張人陳守愚編修《壽張縣誌》,未刻印。

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

南樂知縣劉弼寬修葺倉頡陵,立石碑、牌坊及石獸翁仲。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隆慶六年(1572年)

九月十七日午一時許,南樂縣東羅疃村有隕石落地。

同年,知縣錢博學主持續修《南樂縣誌》。

神宗萬曆九年(1581年)

開州始行新稅制--"一條鞭法"。

萬曆十年(1582年)

李先芳修《濮州志》。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李先芳畫像


萬曆十三年(1585年)

三月十三日傍晚至十七日止,南樂境內黑風驟至,拆屋飛瓦,地表積沙盈尺。

萬曆十六年(1588年)

範縣大疫,人死甚眾。

是年五月,潘季馴主持治理黃河河道,束水攻沙。黃河水道由分流變獨流入淮河。範縣境內黃河斷流。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

開州知州李之藻役使民工重修州城,更西門為昆吾。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

知縣張洵主持續修《南樂縣誌》。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薛之屏續修《範縣誌》。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四月某夜,清豐境有隕星火光閃爍,聲震如雷,自西而東墜入縣城西南。隕石色如墨,形如杵。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濮州等地自春至秋不雨,大旱。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清豐縣創建崇寧書院。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開州先旱,後蝗,繼地震。

萬曆年間(1573年至1620年)

知縣週三錫主持編修《壽張縣誌》。刻版於清順治四年(1647 年),後為火焚。

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

山東白蓮教義軍入濮州、開州境,遭官府鎮壓出境。

天啟二年(1622年)

山東農民起義軍入清豐,知縣潘士聞帶兵於清豐縣境東部鎮壓。義軍首領張士楨等被害。

是年,濮州等地大地震。

思宗崇禎五年(1632年)

開州知州王臣直重修開州城樓,環繞城門築甕圈及雉堞(女牆)。王臣直著有《澶淵雜著》,內有八都坊三字的書寫者韋大秦如何英年早逝的相關記錄,並有《哭大秦》詩一首。

崇禎十一年(1638年)

清豐縣、南樂縣築修城垣,改土城為磚城。

崇禎十二年(1639年)

濮州、清豐、南樂等州、縣大旱,蝗災,秋禾絕收,大飢,人相食,疫行。

崇禎十三年(1640年)

開州、濮州、範縣、清豐、南樂等州、縣,大飢、大疫,煙火幾絕,有父子相食者。饑民起。

濮州張七、任七,範縣梁敏等率眾起義,號"榆園軍", 利用地道戰與敵周旋,並與梁山義軍李青山相呼應。

開州,義首袁時中、李鬥垣聚眾數千起義,清豐等地義軍起。後袁時中,立場動搖不定,崇禎十六年四月,為李自成部下李過所殺。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大名府義首彭捷率眾萬餘攻濮州受阻,義軍損千餘人,屍體被饑民爭食立盡。

崇禎十四年(1641年)

濮州、開州、南樂、範縣等地,春無雨,蝗蝻食麥,鬥米售銀三兩;夏,流行疸病,大疫,民死者十之有七,人相食。

崇禎十五年(1642年)

清兵相繼攻陷濮州、範縣、清豐等縣、州城,大掠而去,官紳、民眾死者甚多。濮州知州張其瑾、範縣知縣吳光寅死於清兵。

當年,範縣農民吳廷賓率義軍乘亂入範縣城。

翌年八月,巡撫祖德、臨清總兵劉澤清分兵六路攻義軍吳廷賓部。吳廷賓被俘,為官軍殺害。

崇禎十七年(1644年)

三月,李自成義軍佔開州。

厚重濮陽·濮陽年譜之八:元朝、明朝


六月,李自成撤出北京,開州義軍及官吏隨李撤走。州人張光聚眾居州抗清。

李自成餘部首領鄧右揚、蘇自興、李躍、劉文明聚眾數萬,圍攻清豐縣城數晝夜,消滅地方武裝數百人。

八月,清總兵王國寶率軍攻破開州城,張光聚逃逸,其弟等首領戰死;鄧右揚、蘇自興等人先後遇難。範縣知縣高其讓抗清,至死不交印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