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班超的儿子,在朝堂上舌战群臣,带着五百个人赶跑了北匈奴

班超是一位东汉的英雄,他曾经做过一件让人特别佩服的事情,就是带着三十六个人拿下了西域。但随着东汉国力的减弱以及其他战事的兴起,朝廷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西域,然后被打跑的北匈奴就趁机跑了回来。后来东汉往西域派了支屯垦部队,本想震慑西域诸国却被北匈奴所灭,接着朝堂上便吵了起来,然后邓太后便想到了我们今天要说的班勇。

他是班超的儿子,在朝堂上舌战群臣,带着五百个人赶跑了北匈奴

班勇此人

班勇是班超的儿子,生在西域,也在那里成长了好多年,对西域的情况特别了解,从父亲那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他是个文武双全之人,除了我们后面要说到的打仗之外,他还写了一本《西域传》,非常详细的记录了西域各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后来成为了很重要的史料。他能写出这本书,足以证明他对西域的了解,这也是邓太后想到他的原因。

当时的朝堂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放弃西域,另一派则主张反击匈奴,到底该支持谁呢?班勇认为西域就像是匈奴的右臂,在它控制西域之后,可以从诸国得到很多钱财,而东汉和西域是敌人,所以西域不能被匈奴掌控。还有一点就是西域其实是东汉和匈奴之间的缓冲地带,控制西域对东汉很有好处。但他也不赞成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因为东汉的国力有限。

他是班超的儿子,在朝堂上舌战群臣,带着五百个人赶跑了北匈奴

班勇的建议

班勇的建议是重设西域副校尉,然后屯兵五百于鄯善。班勇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东西南北都可以顾及到,进可攻,退可守。在他提出建议之后,遭到了很多大臣的质疑,然后班勇给出了理由。一是这五百人虽然少,但主要作用是外交,一些具体事宜可以让西域诸国的人去做。其次是鄯善国王和东汉有血缘关系,他出于利益考虑也会支持东汉。

最后邓太后采纳了班勇的建议,但她的最终决定却是派兵三百,并且驻扎地是敦煌,也就是说兵士们根本就没出东汉的地界,这有什么震慑作用呢?其实邓太后很欣赏也很赞成班勇的说法,但她还是得对那些想要放弃西域的人低头,所以她选了个折中的处理方法。事实证明邓太后没有站在班勇那边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毫无意义的震慑只能让北匈奴更猖狂。

他是班超的儿子,在朝堂上舌战群臣,带着五百个人赶跑了北匈奴

班勇赶跑北匈奴

在北匈奴再次攻打河西时,很多大臣建议还是放弃河西吧,然后敦煌太守发话了,他说一旦放弃西域,河西四郡就危险了。一个当事人说的话肯定是非常有分量的,所以邓太后决定按照班勇的建议,屯兵于鄯善,带兵之人就是班勇。班勇到了西域之后最先攻略的是鄯善,因为鄯善国王和东汉有血缘关系,所以他们很欢迎班勇等人,随后班勇开始攻略龟兹。

龟兹最大的弱点就是需要向北匈奴交纳很多钱,然后班勇根据这一点劝服了龟兹国王。因为龟兹是西域的大国,所以他的归附震动了很多的西域小国,这些小国后来也都归附了东汉。剩下的西域众国基本都在北匈奴的控制之下,班勇对它们的征服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开打。虽然班勇的人少,但西域的人多,班勇随即组织了几万人马,最终赶跑了北匈奴。

他是班超的儿子,在朝堂上舌战群臣,带着五百个人赶跑了北匈奴

班勇在西域之所以会这么成功,首先是因为班勇确实有勇有谋,其次是因为班勇的父亲对于西域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不过班勇至少无愧于虎父无犬子的说法。因为班勇的努力,东汉的势力重返了西域,因为他的坚持,北匈奴最终没有壮大起来,更没有成为东汉的劲敌。更何况这一切都是他带着五百兵马实现的,确实很让人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