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秦統一十四年沒了,漢卻薪火不絕?

秦經歷五百餘年奮戰,公元前221年統一。

到始皇帝駕崩於公元前210年,三年後秦滅。則奮戰五百餘年,一統天下不過十四年,完蛋。

此後西漢開國到滅亡,超過二百年。加東漢,超過四百年。

而眾所周知:

漢承秦制。

都是權歸天子,可是秦得天下十四年,漢四百年。

為啥呢?

話說,賈誼有著名的《過秦論》,雖然多少摻雜私貨,但總結他的意思,挺好玩:

——為什麼秦國可以靠關中之地統一天下搞定六國俊傑,卻被陳勝一個農民一聲吼滅了?仁義啊。

——什麼是仁義呢?信功臣,親士民,寬刑法,不暴虐。說人話就是:“別那麼嚴,給點好處。”

——兼併者信賴武力,百姓則渴望柔順。安定天下和治理天下,不能用同一種手段。

——如果秦裂土分民封功臣,發倉廩賑濟百姓,就會好些!

为啥秦统一十四年没了,汉却薪火不绝?

總而言之,這就是賈誼的意思:

秦二世不該法度太嚴,應該多哄哄老百姓,多哄哄功臣,安撫其他貴族,就好啦!

秦自己的說法,扶蘇曾對始皇帝說過: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六國百姓還沒定心呢;您用重法來解決意見,會有問題。

跟賈誼的說法,差不多吧?

關鍵詞:

“民心、重法”。

說民心。

陳勝鬧事,說是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他立的關東諸國領袖,都是貴族後裔:項梁項羽扶保的楚懷王,原本是個牧童。可見當時貴族口號還有一定號召力。

西漢卻是以一群沛縣草根為基礎,連帶天下好功名之士,得了天下。當時的貴族,其實已不代表先進生產力了。

反秦者,項羽楚人,英布淮南人,劉邦、蕭何等在沛,韓信在淮陰,統一之前,那都是楚地。

所以,秦對舊楚地民心的安撫和控制就……不算成功吧?

秦國關東,尤其是楚地的百姓內心,都不穩定。

不是說秦國以嚴刑峻法立國不好。我們現在說推崇法治、崇尚平等,很好。

但在當時,不宜走得太極端。

之前商鞅變法,不止得罪秦國貴族,秦國百姓也一度怨聲載道,道新法不便,用了一段時間才習慣的。

對中國傳統農村而言,重長幼尊卑,重經驗,凡事和柔至上,大家習慣靠規矩而非刑責來解決矛盾——即便到現在,還有許多地方講究:

“家醜不外揚,多大點事,鄉里鄉親的,大過年的……”

秦講嚴刑峻法,自己本國都消化了許多年,商鞅還被車裂了呢,才搞出個戰鬥民族。

始皇帝吞六國,把他們的貴族都乾死了;統一文字律法度量衡,讓六國百姓都按自己的規矩來。

從長久來看,這是好事,但在當時,這理念太超前了。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秦國法律太瑣碎太嚴酷了。司馬遷所謂:

囹圄如市,悲哀盈路。

劉邦入關,第一件事就是與鄉老約法三章。於是關中父老喜歡他。

連被秦國統治多年的關中父老都歡迎相對簡易的法令,何況關東百姓呢?

後來漢承秦制蕭規曹隨是另一回事,但劉邦這麼做得人心,反過來證明秦朝基層人民的心聲:

我們也需要寬一點!

为啥秦统一十四年没了,汉却薪火不绝?

再是宮廷。

始皇帝死,爆發了宮廷鬥爭。二世登基,趙高李斯先殺蒙恬,再趙高殺李斯,殺馮劫馮去疾,最後趙高連二世都殺了——二世死前還問其他侍從為啥不早告訴他,可見他消息出了大問題,政令不出望夷宮啊!

秦二世當然是昏君,但秦國曆史上庸碌的君王,並不是沒有。為何他用趙高,反被趙高搞定?

因為宦官和外戚,其實都是天子用來統御下面的手段。

始皇帝自己控制一切,他一死,沒有人能全面代替他。

始皇帝存在只是壓住了矛盾,矛盾本身是存在的。他死了,上下矛盾一起爆發。

至於秦的中層問題,也算由來已久。

當年秦一度想把隊伍純粹化,不用客籍,被李斯《諫逐客書》勸回來了。

這個在朝廷而言,體現為趙高李斯馮劫們的互撕奪權。

而秦關東地區的基層官僚,心也不算齊:他們對秦的體制,不是徹底滿意的。

所以關東到處起兵時,除了貴族後裔,還有許多是官僚自發鬧事。比如被項羽殺掉的會稽殷通:項羽若不殺他,他自己也要起來了。

所以,這就是秦統一後,快速分崩的原因:

——法治長久來看是正確的,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過於嚴格僵硬地迅速執行,是不對的,就別怪關東百姓大感不便。於是陳勝喊一嗓子過半年完蛋了,星星之火卻燎原了。秦沒哄好百姓。

——關東六國諸王團滅,但貴族勢力沒被滅絕。雖然長期來看他們會被拍死,但在當時是有號召力的。秦沒哄好中層。

——秦的決策依靠始皇帝一人,他一死,下頭的矛盾就開始了。

但我不是說,秦的玩法是錯的:

從長久來看,“千載猶行秦制度”是歷史必然。漢承秦制嘛。

項羽為六國上將軍,主持分封天下十八王,等於重新建立了一個封建體制。但劉邦一個草根出身的人,連帶縣秘書蕭何、縣監獄長曹參、縣長司機夏侯嬰、淮陰流浪漢韓信、犯罪分子英布們,建立西漢。

這本來就證明:

統一是大勢所趨。

但劉邦聰明在:他沒有做得那麼急。

比如,相比於始皇帝不肯封王,劉邦開國時先封了些異姓王——當然,最後一個個都收掉了:到他駕崩時,漢異姓王也清得差不多了。

文景之治,重視農業,輕徭薄賦,同時繼續收權。

景帝把吳楚七國收了,武帝就輕鬆了。

歷來都把武帝和始皇帝說成雄主,無他:武帝上臺時,漢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終於搞出了一個類似於始皇帝的大一統局面。所以,武帝可以跟始皇帝一樣南北征伐:

動員力上來了嘛。

为啥秦统一十四年没了,汉却薪火不绝?

多說一句郡縣制

唐德剛先生唸叨過,縣最早是個動詞。比如秦國攻下某地,“縣之”,意思是懸著,不封賞。久而久之,這地方就是上頭直屬了。

所以秦始皇搞全國郡縣制,其實就是不封諸侯,全國各地中央直屬。

西漢就沒這麼直接。郡縣也有,郡國也有。犬牙交錯,互相監督,算是折中。

如果說分封制是拉攏貴族的恩,那郡縣制就是直屬帝王的威。

秦漢骨子裡,是類似的法則。

但秦執法更極端,所以成其大業,卻也相對剛而易折,並不適合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就大刀闊斧地全面果斷推行。

漢用了更多的安撫手腕,更多的耐心——用漢自己的說法,就是王道、恩德和仁義,故此得以持久。

骨子裡,漢還是承襲了秦的霸道。

但明面上,必須用分封分權分好處(王道)來緩解矛盾。

歸根結底一句話:

慢慢來。

漢元帝當太子時,柔仁好儒,見漢宣帝用了許多法家做派,不滿意。

漢宣帝於是吼他: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我們漢朝有自己的國情,本來就是夾雜在一起的!

這一句霸王道雜之,才是秦速滅(霸道、多法禁儒、多威寡恩),而西漢(分封郡縣摻雜著,輕徭薄賦半世紀),得以持久的真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