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於世的六日戰爭

戰略欺騙誤敵於前

從1966年起,中東局勢重歸緊張。1967年4月17日,數十架以色列飛機闖入敘利亞領空,擊落敘6架米格-21戰機,並一直飛到敘首都大馬士革上空。敘利亞向埃及求援,埃及迅速向西奈半島的埃以邊界地區增兵2個師,於5月中旬要求聯合國撤出駐埃以邊境的所有部隊,隨後封鎖了西奈半島的蒂朗海峽,以色列重要的對外通道亞喀巴灣遂被關閉。埃及的強硬舉動讓阿拉伯國家反以情緒高漲,也引發了以色列空前強烈的反應。以色列決策層隨即著手“見招拆招"。

1967年6月1日,著名“鷹派“首領達揚突然被任命為以國防部長,阿拉伯各國領導人對此深感吃驚,認為“以色列已下定了戰爭決心”。然而,6月3日夜達揚在就任後的第一次公開演講中,卻發表了使人難以置信的講話。次日清晨,《耶路撒冷部報》作了如下報道:“達揚國防部長說…對於埃及封鎖蒂朗海峽的問題,以軍事手段來對付已為時太晚,面採取外交行動,下結論又為時過早。達揚宜布:政府在我上任之前就採取了外交手段。我們一定要在外交上給予解決問題的機會……”,講話很快傳到世界各個角落。為使人們相信該聲明,以政府施展了一系列“障眼術”:先是讓數千名官兵休假,以色列各報則以照片形式大肆報道官兵們在海灘和酒吧玩鬧的情景;與此同時,6月4日,以色列按慣例召開內閣例會並發表新聞公報,公佈的主要議題是:債券和稅捐、移民和退伍軍人的僱用、與比利時的文化交流、同秘魯協作開發和平利用原子能,等等

這些與先前預料相反的情況,讓阿拉伯人安心地度過了星期日(6月4日)。達揚在他後來寫的《緊急突擊—以色列六日戰爭戰史》一書中卻清楚地寫道他的聲明“通篇都是假話”;6月4日內閣會議的真情是“經過7個小時的討論後終於決定開戰“;欺騙措施收到了很好效果—“不僅欺騙了敵人,甚至迷惑了本國國民”,“從世界各地雲集而來蒐集戰爭情報的各種人員,都同往常一樣發稿後各自回去休息了”。

戰略欺騙直到戰前最後一刻還在繼續,主要是為對付國際輿論和向美國有所交代。為避免遭聯合國譴責,並被強行停戰,以色列製造了“全面戰爭是由埃及首先挑起”的假象。6月5日晨8點55分(開羅時間比以色列時間早一小時,除特殊說明外,均為開羅時間),以色列發出第一次空襲警報;實際上,10分鐘前,以空軍飛機就已發起攻擊,9點15分,以廣播電臺突然中斷節目,國防部長達揚的發言人向全體公民發表公告:“為對付埃及軍隊的攻擊,戰爭現在已經開始。“以外長埃本立即飛在紐約,連續採取“先發制人“的外交措施,在聯合國會議上“將政治謊言和國民的憤怒交織在一起”,口誅筆伐“埃及的挑釁行為”

外交爭鬥巧妙主導

此前,外交戰場上的爭鬥早已開始。20世紀60年代,經過“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美蘇都感到有共同的利害關係。因此,兩國在阿以衝突中,雖各護一方,積極插手,卻都力求免發生正面對抗。以色列利用了美國的支持,成功應用欺騙手段,在關鍵時刻“拖著美國的對外政策行走。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佈封鎖蒂朗海峽後,美國即明確表示支持以色列。5月23日,美國與聯合國和英法等國會商國際護航計劃,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對中東局勢“給予最優先的考慮”,以迫使納賽爾收回封鎖令。美國總統約遜通知埃及說,埃及無權干涉任何國家在亞略巴灣的自由航行,他威脅說:“如果美國用和平手段開放亞喀巴灣的努力失敗,那麼將不惜使用武力作為最後手段。“以色列則接受了美國提出的“48小時內暫緩向亞喀巴灣派出船隻進行示威性通航”的建議,於25日派外長埃班前往華盛頓,同美國總統約翰遜、國務卿臘斯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緊急磋商,謀求美國的具體保證。約翰遜對埃班說:“以色列不會孤立,除非以色列單獨行動。”並保證“美國會在軍事上充分保衛以色列”

5月26日,蘇聯在關鍵時刻向約翰遜建議國採取行動緩和中東局勢”。即,蘇美分別承擔約束埃及和以色列的任務。當天,約翰遜照會以總理艾希科爾,要求他“不訴諸武力”。以政府接到照會後,耍了一個花招,成功地藉助一份假情報,借美蘇、特別是蘇聯之手束縛了埃及的手腳。以總理艾希科爾通知美國政府說,他已得到埃及即將發動進攻的“緊急情報”。

美國立即將“情報”告知蘇聯政府,並召見埃及駐美大使卡邁勒,要他立即將約翰遜的信轉交納賽爾。信中說:“埃及必須停止採取任何可能導致大規模戰爭的軍事行動。”蘇聯得知此事後十分緊張,命駐埃及大使立即求見埃及總統。納賽爾於5月27日凌晨3時被叫醒,接見蘇聯大使。蘇聯大使向他轉達了美國通知的內容,並強調埃及不能首先開火,“因為開第一槍的人在政治上處於難以防守的地位……蘇聯已從美國得到保證,以色列不會發動進攻。如果以色列發動進攻,蘇聯不會坐視不顧。如果納賽爾發動戰爭,他必須依靠自己單獨作戰。”

5月底,以政府認為發動戰爭時機已到,再次向美國要求支持。作為答覆約翰遜於5月30日給以總理一封信,內容為:“我必須強調,以色列有責任不採取敵對行動……我希望以色列保持領土完整。我已告訴埃班外長,美國為確保以色列及其鄰國的和平與自由,將盡可能給予有效的支援。我還想強調同別國共同行動的必要性……以色列應採取的行動取決於它自己。”以領導人分析當時情況,認為美國雖然口頭上不同意以色列首先行動”,但如果以色列真的挑起戰爭,美國也不會撒手不管。同時,以情報機關“摩薩德”分析認為,1964年赫魯曉夫倒臺後,蘇聯領導權由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柯西金(部長會議主席)和波德戈爾內(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分掌;在中東事務上,三人意見分歧:勃列日涅夫支待埃及逼迫以色列讓步的戰爭威懾策略,柯西金較穩健,波德戈爾內持中間立場。最後的結論是:決策層的意見分歧,可確保蘇聯不會強力干預中東衝突。

5月31日,以情報部長邁耶,阿米特秘密飛往華盛頓,會見了美國中央情報局長理查德·赫爾姆斯,進一步謀求美國的支持。兩人一致認為:雖然蘇聯對西方的政策變得更強硬,但目的只是想借此來牽制美國對越南的軍事行動,並不打算在中東和美國起衝突。6月1日,赫爾姆斯介紹阿米特給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麥克納馬拉聽了阿米特的意見後說:“我剛剛聽到達揚將軍就任國防部長的消息。1965年在他訪問越南之後我曾有機會和他談話。他是一位善於對形勢進行深入分析的人。我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拿到美國國防部長的“希望”這一重要訊息,阿米特當晚就回到特拉維夫向總理艾希科爾和國防部長達揚作了彙報。以決策層作出判斷:美國的限制已不復存在。6月2日,達揚和以軍參謀長拉賓完成了作戰計劃的最後審定,並於6月3日得到批准。

戰術欺騙奠定勝局

與政治外交相配合,以色列軍方也使出了種種伎倆。

當時,以色列海軍較弱小,難以在地中海沿岸配合陸軍在西奈發動進攻。為此,以海軍裝扮出將以主力在亞喀巴灣地區實施登陸的樣子,在晝間大張旗鼓地從陸路把本國駐紅海僅有的4艘魚雷艇運往埃拉特,晚上又偷偷地將它們送回原地。這樣循環運送幾天後,埃及終於中計在開戰前兩天將2艘驅逐艦(佔埃海軍總兵力的30%)從地中海調到了紅海。

開戰前,埃及在西奈配備了7個師的兵力,以軍僅能集結起3個師。按計劃,以軍的主要突擊方向是面對蘇伊士運河的正西方。時任以軍裝甲師師長的沙龍卻在戰線南部配置了大量假坦克;在後方地域,讓小規模的坦克部隊來回移動,並堆起很多土堆,好像有大規模的坦克部隊集結。由此,埃及誤認為以軍主力將通過孔蒂拉向南方的亞喀巴方向進攻,從而將注意力南移,致使戰爭打響後,沿地中海海岸西進的以軍幾乎未遇任何有力抵抗,3天即兵臨蘇伊土運河東岸以空軍與海軍相呼應,增強亞喀巴灣和紅海地區的空中巡邏,誘使埃軍認為它企圖對西奈南部地區進行空中攻擊,將第線20架蘇制飛機從西奈北部轉場到南部基地,在開戰的重要時刻沒能發揮任何作用。空中攻擊發起前,通常都要採取電子干擾措施。但以空軍6月5日發動首輪攻擊時,為達成襲擊的突然性,並未實施電子干擾。而是利用西奈半島上的薩馬裡山和朱第安山的阻擋,超低空進入地中海,直插埃及腹地各個機場,在埃軍沒有絲毫察覺的情況下,成功地進行了攻擊。

戰爭開始後,以軍方與政府一道隱瞞戰況真相,對敵傳播假信息,使政治與軍事方面的欺騙活動相呼應。例如,以軍佔領約旦河西岸重鎮傑里科,雖然新聞價值很高,宣傳效果亦大,但卻故意推遲48小時才發佈消息。由於傑里科是約旦河西岸地區通往首都安曼所有道路的連接點,約軍不知傑里科已被佔領,經此向安曼撤退。以軍不僅俘虜了約且河西岸全部殘存的約旦地面部隊,還順帶俘獲在該地機場的幾架敵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