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體制內工作四年,在北京買了兩套房

阿寶有一個鐵哥們兒在體制內工作, 他時時抱怨工作乏味又枯燥,卻又遲遲不見他辭職。他說:“這份工作就是個圍城,外面的想進來,裡面的想出去。我也不例外。但如果我扔了這個鐵飯碗,就意味著我要丟下穩定的收入和數不清的福利。”

大家都說待在體制內太過穩定,人就該多多出去闖蕩,怎麼能安於現狀呢?但在阿寶看來,任何一份職業都是這樣,時間久了都可能會讓人感到討厭和無趣。就像有人說:“你在外面闖蕩值得我敬佩,我在家裡守候同樣值得讚譽。你有你的澎湃世界,我有我的體制樂園。我們不一樣,不一樣。”——阿寶

大學時,我有一個低兩屆,關係非常好的學弟。

他個人條件很出色,180以上,喜歡打籃球。後來,他成為我們系學生會主席。我調侃他,能夠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外表佔了一半,畢竟經常代表系裡開會,這是門面。

他成績很不錯,保研了,畢業後又考了選調生。現在,他在山東某市組織部工作,工作很忙,但他做得也挺出色的。

我開玩笑問他什麼時候升職?他說他們這個部門工作量很大,升職很快,和付出成正比。

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但是,很多人都把離開體制內,或不進入體制內,當成一件特別偉大的事情。其實,真沒有必要。

六神磊磊寫了一篇文章《現在最俗的創業故事之一,就是“離開體制內”》。有一個採訪問六神:“你‘離開體制’是什麼感覺?”他說:“自己只是不當記者而已,不叫離開體制。”

現在,很多人都在反覆炒自己怎麼離開體制,就像六神文中所表述的:“有些人離開的,不能算是體制內。有的是微不足道的小單位,有的則是大單位裡處在非重要的位置,可能連單位內臺柱子的人都沒有見過;而有些人的‘離開’是需要來討論的,可能只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混不下去才不得不走掉的。”

有些人只是打著離開體制內的旗號,讓自己從體制內出來而變得好看些。為此,我查了下百度詞條:

“體制內就是指在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制度中起主導作用的一部分。而那些不處於主導地位、或者邊緣的部分就叫體制外。”


我大多數大學同學都在體制內,對於很多人來講,體制內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對於體制外的人來說,這裡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資源優勢,比如教育、醫療。

我曾寫《在最好的年紀,我選擇了等一個男人8年》一文,在文中我分享了高中學長傲天的愛情故事。通過他的經歷,我想說說體制內的優勢。

他在體制內工作四年,在北京買了兩套房


體制內擁有特殊的分房、購房政策。

2016年,傲天從二本大學畢業。因為博士後出站,他跳槽去名校工作之後,在某政府部門掛職過一段時間,追隨內部政策在北京昌平以遠遠低於市場價買了一套房子,總共100萬,首付30萬左右。

而體制外的我,在上海買房交了100多萬的首付。為了湊首付,我真是想了能想的辦法,借銀行錢,朋友錢,壓力大得失眠。我才30歲,都有很多白頭髮了。

借調結束,傲天回到了高校。今年,他又追隨校內購房政策,在北京買下了人生的第二套房子。我大概盤算了一下,他這兩套房子為他省去了1200多萬。這就相當於,他這兩年的工資=兩套房子+普通工資。

各個地方政策不一樣,我也問了其他同學,他們多少都會有一些購房優惠資源。

體制內的工作,工資雖然不是很高,但也是當地一般偏上了。

他在體制內工作四年,在北京買了兩套房


教育、醫療等資源

我和劉先生還留意著學區房的信息,現在要提前5年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傲天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他是名校老師,他的孩子能上附屬的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完全沒有學區房的擔憂。真是身份有“自帶學區房”的功能。

在他們的社交平臺上,孩子接觸的人大都也是同等家庭出來的。在這個人情社會,這些孩子長大後,擁有怎麼的人脈和資源?

在我們現在的環境裡,教育是一個大問題,而父母擁有社會身份標籤的,很容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還有,醫療也是,看病難,在一些好醫院,不是有錢就會特殊對待的,經常都需要找人。

每次,在我們當地當醫生的同學來上海玩,給我打一個電話,我都是隨叫隨到,好好招待。

我不是一定要他們回報什麼,而是父母年齡大了,萬一哪天生病了,咱也好意思打電活,諮詢點信息。

他在體制內工作四年,在北京買了兩套房


有深造途徑,幫助自我提升

今年暑假,傲天就要前往芝加大學訪學。據說,他還要把孩子帶過去唸幼兒園。

我還認識一個西藏妹子,通過體制內的援藏計劃(參加研究生考試,深造。),進入一百年名校念研究生,但工資還照常發放,邊唸書、邊拿錢。

而他們唸完研究生,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很快就會升職。這個社會,體制內對學歷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

我表姐是法醫,每年也有很多出去學習、深造的機會。還有,我也經常聽說大學同學去北京、上海等地參加學習。只要他們願意,進步是非常快的。

平常都是吃單位食堂,非常便宜。在老家工作時,中午我都跑去跟表姐吃飯,省錢吃得好;沒地方住時,我也是跟著她住單位宿舍。

其他的福利還有很多。因為是名牌大學老師,傲天時常受邀給政府機關講課,目前一個小時收入就是1500元。

傲天說,這還算少的,學校還有出去講課,在不耽誤學校科研、教學的情況下收入30萬的老師。

我盤算了一下,以他為代表這類體制內工作者收益=自帶學區房+孩子成長氛圍(人脈+資源)+自身工作的便利+普通工資+社會認可度+其他(分房政策+深造······)。

很多人還瞧不上體制內,體制內不是那麼好進的,需要足夠努力才能夠到門檻。

公務員,起碼是本科學歷才能考,很多還是招研究生,甚至是名校畢業。我一個表叔在央行工作,身邊大都是清華、北大及人大的碩士。

我還認識一個復旦經濟系的朋友,他從體制內出來前,身邊人最差的也是復旦、交大的,好多都是名校海歸。

他在體制內工作四年,在北京買了兩套房


當然,說了這麼多優點,缺點也是不少的,比如有很多約束等,有的崗位也不能體現個人價值。

很多離開體制內做得好的人,我認為無論在體制內外,他本身都是很優秀的。而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做什麼工作時,體制內未必不是好的選擇。在社交場合,乃至相親,這都是很好用的名片。

我想對那些嚷嚷自己不進入體制內的人說,“你總說不進入體制內,好像體制內容易進呢?你倒是能考上,但不要拔高自己的行為。”

不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是選擇,當成一份工作,可能會更好一些,不可以拔高,更不要表現得多有優越感。

我之所以沒有選擇進事業單位,是我們考上當地教師後,基本上都要去農村教書,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調回縣城。假如我像表姐一樣考上市區公務員,可能也就沒有現在的我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主動選擇生活的權利,不是你想去哪裡工作,就真能夠去哪裡。

更多時候,我們是被動的被選擇,生活迫使我們走到了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什麼樣的路都好好走。

我希望選擇職業的你,無論想要進入體制內,還是想辭職出來,都要從工作的角度好好思考一下,還要結合自身情況,網絡上呼籲的並不一定就是好的。

但是無論在哪裡,不放棄學習倒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