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到底有多先進?

瘋癲之後


問殲-20多先進就和拷問良心說自己媳婦多漂亮一樣的感覺。畢竟是自己家的,說世界第一真沒底氣,如果說成渣那日子還過不過呢?

所以只能說殲-20達到了我國戰機的最先進水平。

對於五代機,雖然目前有在學術上所公認的4S標準,但是,對於什麼是五代機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但基本上負責任的說,該有的殲-20上全有了。

第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超音速巡航,在殲-20沒有裝備WS-15發動機僅僅裝備WS-10PE發動機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可以以1.52馬赫的速度進行超音速巡航了。

在裝備了WS-15後,殲-20的巡航速度可以達到1.84馬赫。這個速度其實比F-22的1.82馬赫速度稍快,但並不形成優勢。


其次是隱身(低可探測特性),殲-20的低可探測特性經過了多次的修改,現在已經可以說是一架“隱身”飛機了。

大家所詬病的鴨翼影響隱身特性的問題其實是不存在的。這個回頭W君單獨寫個文章說吧。

從敏捷性上來說,殲-20還有不足。不過在國內已經是做的很不錯的了。

但要做到F-22的水準,我們在飛機的設計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從超感知能力來說,殲-20本身會比較落後。畢竟戰場感知是要和實戰經驗相積累的,我們的設計師現在還在需要自己斟酌哪些數據有用哪些數據無用的階段。

這塊屏,以後還需要有很大的改進。

恐怕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可以升級成這個級別:


上面說的是大項目。其實一架戰機還有很多小項目要看。

大家討論頗多的殲-20的衍射屏、智能頭盔、光電傳感器其實都是我們的初級產品,裡面有很多妥協和不到位的地方。等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的產品實際上才是真正戰鬥力的提升,畢竟在探索階段往往會走一些不自覺的彎路。


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殲-20是我們戰鬥機技術的一個飛躍。但要說吊打誰誰,W君覺得還是沒啥底氣。


軍武數據庫


殲-20戰鬥機是我國研發的第五代新型戰鬥機,他堪稱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戰鬥機,殲-20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氣動佈局、航電設備和隱身設計上。應該說,殲-20除了發動機是一個短板,稍弱於美國F-22A和俄羅斯的蘇-57之外,其餘性能都超過了這兩種戰鬥機。

圖為殲-20戰鬥機,他使用了完整的隱身設計,導彈全部置於彈倉之內。


殲-20戰鬥機的氣動佈局為典型的抬式佈局,裝備有巨大的鴨翼,其後三角翼前方設計了小邊條,同時使用全動垂尾設計。這個氣動佈局中鴨翼距離主翼較遠,屬於中遠距離耦合的鴨翼設計,其目的主要在於對戰鬥機的重心進行配平,同時增強戰鬥機的總體升力,使得飛機飛行中消耗的升力較少,飛行的速度可以更快,距離也能更遠,這一設計類似於歐洲的EF-2000颱風戰鬥機,是偏重於高速的設計。

圖為殲20機首複雜的電子設備體系,下圖為殲20的EOST設備位置。


其次,殲-20的全動垂尾給了飛機在沒有矢量控制下更好的尾部操控能力,起到的作用也類似於矢量噴口,飛機可以縮小轉彎半徑,提高爬升率,提高垂尾的舵效。殲-20的鴨翼可以拉出渦流,同時鴨翼前緣的尖狀突出也能拉出渦流,加上殲20的邊條拉出的渦流等,殲-20最多可以產生5對不同的渦流,全部作用於飛機的主翼上方,極大的降低了飛機在大過載機動中的翼載荷,提高了飛機的靈活性。

圖為使用4具副油箱的殲-20戰鬥機,五代機的航程也是非常驚人的,殲20本身也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使用4具副油箱,轉場半徑就已經超過了10000公里,加上空中加油,轉場半徑還會更加驚人。


殲-20的氣動佈局總體為升力體佈局,整個飛機腹部平滑,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升力面,因此飛機的機動性較好。殲-20戰鬥機的氣動外形在追求高速、高機動的基礎上,還兼顧了隱身的設計,其鴨翼的前後緣同主翼的前後緣基本平行,使得翼面產生的雷達反射向著2個主要方向反射,加上菱形機頭、V形垂尾,殲-20可以產生雷達閃爍效應,也就是在特定的幾個角度上雷達波束強烈,但是在大部分尤其是正面的雷達反射上基本是一片空白,難以發現。殲-20的雷達反射面積被控制在0.1平方米以下,屬於標準的隱身戰鬥機。

圖為殲20打開彈倉,他的彈倉是五代機中最大的,不過容納PL15導彈只有4枚。


殲-20戰鬥機所有的導彈可以內置部署,腹部彈倉可以容納4枚PL-15空空導彈,兩側的側彈倉能夠容納2枚PL-10近距離格鬥導彈,使用新型中遠程空空導彈可以在腹部容納6枚。導彈內置增加了戰鬥機的隱身特徵,降低了飛行阻力,對於超音速巡航也有好處。另外,殲-20的機翼下有4個重載掛點,不但可以掛載重型導彈武器,也可以掛載4具大型副油箱,在使用4具油箱情況下,能實現超過10000公里的轉場距離,加上戰略運輸機運載的地勤人員和保障設備,整個殲20的簡易部署設施可以在24小時內投送到世界上任何一點,實現類似於美國F-22A的“快速猛禽”部署效果。

圖為殲20戰鬥機使用的未知名的“鉛筆彈”,使用這種設計的空空導彈,可以容納6枚。


殲-20戰鬥機的雷達使用大口徑的三面式有源相控陣雷達,除了正面的主雷達陣面,還有機頭兩側的側陣列,同時還有主翼外緣的雷達副天線,這樣殲-20上就有了5面朝向不同角度的雷達天線陣列,可以極大的擴大飛機的探測角度和空域。加上殲-20上佈置的EOST和EODAS合成孔徑系統,殲-20可以實現遠距離的紅外/光電綜合瞄準跟蹤能力,對隱身戰鬥機的探測尤其精準。

圖為殲-20戰鬥機拉起的渦流,他可以操控5對渦流,飛機背部氣動特徵非常複雜。


同時,殲-20上配備了一種遍佈傳感器的高科技頭盔,這個頭盔和殲-20的機身合成孔徑系統聯接,使得飛行員可以轉動頭部看到飛機周邊360°空域的空情信息,導彈的瞄準角度和發射角度大大提高,飛機可以在機頭沒有對準目標的情況下,就輕易的發射導彈對目標進行攻擊,極大的簡化了空戰流程,使得殲20也可以在格鬥空戰中佔據先機。

上圖為我國新型航空發動機設想圖,下圖為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新型三維矢量航空發動機,殲20換裝了這些發動機後,性能還會有大的提升。


殲-20使用的發動機是太行系列的WS-10B發動機,最大推力為14噸,雖然推力小於蘇-57的117S和F-22A的F-119發動機,但是依然賦予了殲-20最大2.8馬赫的飛行速度,是五代機中最快的速度,這還是得益於殲-20偏重於高速特徵的氣動外形設計,也讓殲-20具備了超音速巡航能力。未來,殲-20換裝新型大推力三維矢量發動機後,性能還會有很大的提升,到時候就可以在技術上完全的超過蘇-57和F-22A,坐穩空戰第一的寶座了。


海事先鋒


殲20有多先進?這麼說吧,從技術層面它不會遜色當今任何一款戰機,從創新性上也可圈可點,無論是隱形能力、航程、載彈量亦或是機動性能,它都是當今頂級水平。


殲20從2011年首飛,2017年正式服役,前後只歷經6年時間,這在隱形戰機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足以可見“中國速度”之快。比如,F-22首飛於1997年,2005年服役,歷時8年;俄羅斯的蘇57(T-50)項目首飛於2010年,迄今尚未服役,即使按計劃今年服役,那前後也用時超過8年,可見俄羅斯人起得比中國人要早,卻收穫得遲。

殲20項目進展得如此順利,是因為這款機型是舉國家之力研製的,全國上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大型項目的研製過程中,有無國家的支持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中國這樣體制的國家中。殲20的成功正是得益於國家的重視,雖然是由成飛掛帥統籌研製,但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上國家都全力扶持,儘量滿足,這才使得整個研製過程順風順水,按時交付部隊。反觀中國另一隱形戰機殲31(F-31)項目,沒能得到國家的立項扶持,單靠沈飛內部自籌資金啟動,相比殲20進展緩慢。殲31原型機從2012年首飛,也就比殲20慢了一年,但直到2018年才出現第2架原型機,進度不可謂不慢。難道是沈飛實力跟成飛差距太大?筆者不認同這種看法。真正的原因在於有無國家的支持。如果殲31項目後續得不到國家的正式“承認”,那麼前途依舊渺茫,甚至可能夭折。



殲20有多強?殲20的強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隱形、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以及超強態勢感知能力。即俗稱的4S能力。這是自F-22面世之後,世人判斷五代機的4大標準。只有符合這4S能力,才夠格被稱為5代機。

殲20從設計之初就以4S能力為基礎:DSI、全動尾翼的氣動佈局設計是為了最大提升機動性能;隱形塗料、高比例複合材料以及內置彈倉的使用能夠保證殲20具備高水平的隱形能力;WS-15矢量發動機將賦予其強大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遍佈機身的光電傳感裝置和綜合航電系統,將讓殲20實現對戰場細緻入微的感應和掌控……



從目前殲20曝光出來的資料分析,殲20在隱形、機動性以及態勢感知能力上的實力不容置疑,唯一讓人有些擔心的是其超音速巡航能力是否具備。這一方面的擔憂,主要來源於與之配套的WS-15發動機尚未有可靠消息證實已經裝備殲20。超音速巡航不是超音速飛行,後者只追求瞬間的超音速能力,而前者則要求具備一段時間內的超音速飛行能力。


如果沒有大推力的航空發動機,想要讓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的殲20實現穩定的超音速巡航,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兵者詭道也


殲20現在在全球至少排名前三,是除了美國f22與f35外唯一有被正式列裝的隱身戰機,像歐洲的陣風颱風戰機都不具備這種能力。殲20現在在全球戰機的公認排名是第二,略低於f22,稍微領先於f35。

殲20對比f22最大的不足就是航發問題,f22使用的航發工作時間是8000小時,而殲20使用的航發工作時間是800小時(太行版),兩者相差十倍左右,這使得殲20的維護難度比f22大得多。這主要是航發材料拖累所致,我們的材料領域還是短板,當然如果我們能夠繼續研發優質材料,還是可以爭取獲得工作壽命更強的航發的。

其次則是內載油能力不如f22,這同樣也是航發問題帶來的連鎖反應,由於航發技術上不去,這使得其不論從尺寸到功率上都不如f22,這直接導致其不帶副油箱時候作戰半徑會下降很多,這隻能寄希望於改款殲20才能有所突破了。

第三,配套系統的綜合實力。戰機要在空戰中取得勝利離不開整套完整的系統,比如配套的導彈、預警機、指揮系統,這些東西也會影響戰機的作戰性能,美軍在這些去地方的實力都比我們高得多,這使得我們光有殲20還是遠遠不夠的。


優己


殲20是我國自行研發的第五代戰機,用來接替殲-10、殲-11等中國第四代戰鬥機,殲20信息化程度領先世界,具有在空戰場“先對手發現、先對手攻擊、先對手摧毀”的能力。有報道稱,目前已經至少有30架殲20服役,未來將採購240架,單價1.3億美元。對於造價2.9億美金的F22隱身戰鬥機,中國殲20的成本確實是很低了,並且隨著國產發動機的全面提升,有飛行員會說進入超音速就是殲20的天下!


殲20作為一款單座雙發動機戰機,同時配備專為殲-20量身定做的PL-15和PL-21導彈。兩臺發動機讓殲20初步擁有了超巡能力,可以以1.5馬赫的速度超音速巡航,加上國的殲20空重僅有15噸多,空戰起飛重量盡在24噸左右,憑藉遠距離耦合鴨翼+大邊條翼+DSI進氣道設計,使其擁有在裝備落後發動機的情況下,擁有絲毫不亞於F22和蘇57的機動性,一旦換裝新型國產發動機,殲20必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第五代戰機。

殲20擁有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隱身性和至強戰場感知能力,隱在身飛機的設計與製造涉及航空裝備研發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向中國伸出援手,殲-20可謂是中國現代空中力量的代表作,整體戰力已經足以壓倒F35,對抗F22,在機動性能上跟F22一較高下,在“戰場感知能力”上跟F35一較高下。並且殲20在“紅劍-2017”體系對抗演習中面對空警500與S300組成的防空體系,2架殲20輕鬆突破完成任務。

殲20從外到內無不彰顯著中國製造的魅力,依靠中國自身的力量研製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一代隱身戰機,殲20量產後第一年的產量就已經達到了18架以上,接近美國F22頂峰時期。殲-20已經成為中國空軍真正“挑大樑”的核心戰機,來在我國周邊,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F-35,殲20將用行動展示自己的強大戰力!


歷史說的樂樂


殲20是成都611所研發,成飛製造的一款具國際先進水平的四代隱身戰機。

殲20已列裝空軍部隊,有關部門對殲20也部分解密。總設計師楊偉,戰機飛行員張昊等對該款戰機進行了較全面的介紹。



綜合各方面的評價和報導,殲20戰機的先進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優異的氣動外形和機動性能



總師楊偉的評價:在設計殲-20時,在世界上獨創了“升力體邊條鴨式佈局”,這種設計用來做飛機的話既能擁有很好的隱身性能,同時還可具備很強的超音速和機動飛行能力。



戰機飛行員張昊對殲20的評價: 我們這個飛機,機動性特別好,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飛機的亞音速性能不錯,一進入了超音速就是它的天下了。

氣動外形直接決定戰機的機動性能,總師、飛行員對殲20的讚不絕口,證明殲20戰機的氣動外形、機動性能已處於國際一流水平。

良好的隱身能力

戰機的隱身能力取決於外形隱身、材料隱身性能。

外形隱身:總師楊偉特別強調“升力體邊條鴨式佈局”具有良好的隱身性能,國外也有專門機構對殲20的外形隱身能力進行了模擬測試,數據表明,殲20確有良好的外形隱身能力。

材料隱身:即材料的吸波、散射能力。主要包括蒙皮、機頭、進氣道、機尾等方面。

對隱身材料的研發,我國已後來居上,國內有眾多的研發單位、公司潛心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

深圳光啟是研發隱身材料、超材料的傑出代表,成果豐厚,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其研發的隱身材料已廣泛運用於國內軍工行業。

國際領先的信息化作戰能力

得益於我國電子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軍事裝備的信息化作戰能力已躍居世界領先水平:

預警機裝備的有源相控陣已領先美國;

新一代驅逐艦055裝備的雙波段雷達、電戰系統傲視群雄。

殲20也不例外,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周身佈滿傳感器,戰場感知能力極強。

作戰能力取決於電戰能力,殲20優異的電戰性能決定了其強悍的攻擊能力,完全能勝任“踹門者”的角色。

載彈量大,作戰半徑大



殲20外形外碩大,載油、載彈量相比世界其它四代機有很大的優勢。作戰半徑更大、打擊能力更強。

但殲20也有不盡人意的缺憾:發動機。

一代戰機,一代發動機。目前,為殲20配套的ws—15發動機尚在研發中,致使殲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成了一大缺失。

位於綿陽的中國航發研究院正在加緊研發,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有好消息傳出。

裝備了渦扇15的殲20,將補齊超音速巡航的短板,真正成為一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四代戰機!

(圖片均來自網絡)


草根守望者


殲-20的過人之處,就是讓中國空軍提前進入了五代機時代,想象一下,時間在往前倒退二十多年。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還是殲-8II和殲-7,從俄羅斯進口的蘇-27和蘇-27SK在當時的中國空軍中扮演著臺柱子的角色。2001年的撞機事件恍如昨日,而那年距離殲-20首飛,正好隔了10年,在這10年裡,中國空軍跨越了從二代機到四代機,再到五代機的巨大鴻溝,幾乎是以飛奔的姿態追上了歐美髮達國家。

殲-20的各項性能與美國,俄羅斯的主要五代機相比,究竟怎樣呢?客觀來說,美國和俄羅斯的五代機各有優勢,首先,F-22戰鬥機和蘇-57戰鬥機在機動性上比殲-20有著一定的優勢。因為目前殲-20的發動機技術仍然是其最大的短板,在加上重量比F-22和蘇-57都要大,也讓其機動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不過殲-20在換裝發動機後,已經能夠以1.6馬赫的超音速巡航了,換裝WS-15發動機後,殲-20的巡航速度更是能夠達到1.8馬赫,再加上其鴨翼和全可動尾翼設計,機動性的問題將得到一定的改善。

再來說說機載電子設備和雷達方面,首先來說,F-22的機載電子設備其實並不算先進,畢竟F-22也是一款服役十幾年的飛機,足足有四塊液晶顯示屏,相比之下,殲-20的誕生年代更晚,雖然沒有曝光殲-20的座艙設計,但是在珠海航展上我國的五代機模擬倉上,還是額可以看到我國的五代機座艙設計要比F-22簡單的多。而蘇-57在這一方面顯然要落後太多了,抬頭顯示器還是基於四代機設計的。雷達方面,之前我國曾透露,得益於殲-20雷達倉的巨大直徑和容積,殲-20的雷達足足有2000到2200個探測組件,發射功率達到了24千瓦,比F-22和蘇-57要大得多。

再來看看隱身能力方面,筆者認為殲-20戰鬥機的隱身能力要略遜於F-22,卻比蘇-57強太多了。此前有很多人認為,殲-20最大的問題是採用了鴨翼氣動佈局,這會導致其隱身能力大打折扣,可事實上,此前美國的許多五代機計劃,例如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提出的海軍先進戰術戰鬥機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早期的“聯合先進攻擊機技術”(JAST)計劃,其設計稿或原型機都使用了鴨翼佈局,但在測試中也並未發現隱身能力方面的缺陷,所以說殲-20的隱身能力還是很強的。

最後來說說載彈量和航程,我們先來看看三種五代機的對比圖,美國方面曾分析認為,F-22的發動機靠近機身中部,而殲-20的發動機則在機身後部,這給殲-20帶來了巨大的內部空間,不論是以後換裝發動機,還是在內部大容量的油箱和彈倉,都是很有利的,所以在載彈量和航程方面,殲-20有著巨大的優勢,總的來說,筆者認為,殲-20完勝俄羅斯的蘇-57,與F-22相比則是互有勝負,至於為什麼不比較美國的F-35戰機,筆者認為,雙發重型空優戰機和單發多用途低成本戰機的定位本身就不同,外界也普遍認為殲-20要比F-35強。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兵器世界


殲-20作為我國目前空軍的旗艦機戰鬥機,主要承擔奪取制空權的空優作戰任務。先進性也主要體現在:一、隱身性能(目前主流五代機的最典型特徵),殲-20在X波段雷達波的迎頭部分雷達反射截面積約為0.011~0.02平方米,這可以在實際交戰中晚於幾十公里距離被探測到,從而增強戰場存活率;二、發動機和超音速性能;三、超機動性和常規機動性能;四、雷達航電;五:武器系統。

未來空戰必將是超視距空戰的世界, 而五代機和此前戰鬥機最大的區別就是“低可探測性”,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給五代機的定義是“即便在攜帶武器的情況也能全方位隱身”。例如洛馬推出的F-22,它的設計最小雷達反射面僅為0.005~0.01平方米。殲-20借鑑了F-22綜合隱身技術。外形上,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殲-20的鴨翼,但是殲-20在巡航中,鴨翼對雷達反射的影響較小,當殲-20需要做大機動動作時,也不需要“隱身”了。

發動機是戰鬥機的“心臟”

專為殲-20準備的發動機目前還未正式投用,據推測殲-20專用發動機應該是渦扇-15,其推重比能達到10,相關性能指標也對標F22搭載的F119。解決了“心臟病”的殲-20可以說真正進入它的“王者榮耀”時代。

戰鬥機不能一直隱身,因此機動也很關鍵。這時候邊條鴨翼設計的優點便體現出來了,這個增升裝置可以通過渦流發生器,形成和機翼脫體渦間的耦合性,提升殲-20的機動性。而且鴨翼還能給殲-20提供正升力,這能比常規機翼飛機擁有更好的敏捷性。

殲-20還應用了國產先進有源相控雷達,它可以同時跟蹤3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4~6個目標。此外殲-20還搭載了光電分佈式孔徑傳感器,保障其關閉雷達時,保持對周邊環境的瞭解情況。


航空之家


具體J20還藏有多少秘密,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已經公開的項目來看,J20是一款非常先進的戰機,從幾個方面來看:

一、機體大,機體大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大致有以下幾點。

1,載油量大航程大。可以遠程奔襲,據說不經空中加油可以突襲關島,遠超過其它四代機。

2,內置彈艙大。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以及放置射程更遠的中距彈,據說射程遠到可以攻擊預警機和加油機。

3,機頭大,雷達尺寸大。J20的雷達是四代機裡功率最強的,F22的AESA雷達有2200個T/R單元,F35有1600個,而我們的J20有2800個,可以更早發現目標和接戰,配合遠程中距彈可以先敵發現先敵開火。

二、開創性的氣動佈局設計。J20是全球首個採用翼邊條融合三角翼+鴨翼佈局的戰機,整個機身呈細長型。大家知道細長的機身在超音速狀態更好,但開創性的翼邊條融合升力體三角翼帶來的好處就是亞音速氣動性能也很好,魚和熊掌在J20上做到了兼得。

再加上鴨翼、全動V尾、腹鰭,拋開發動機不說只比機身氣動性能,J20無疑是四代機裡的最佳,這也得益於我們的大型風洞群。

三、隱身性能好。從美國分析機構畫的雷達反射圖譜看,J20的隱身性能大幅優於F35、略遜於F22,特別是正面和側面隱身能力和F22區別不大,只是後向隱身略差。大家擔心的鴨翼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偏轉的,只有在規避導彈做超機動時才啟動,同時聽說鴨翼由於不受力,是用全透波材料做的,這個沒法考證。

四、態勢感知能力強。J20由於設計的比F22晚,有後發優勢,態勢感知能力大幅超越F22,接近F35。F22所沒有的紅外探測和鎖定裝置J20有、F22沒有的EOTS全態勢感知能力J20也有,總之F35有的能力J20幾乎全具備,雖然可能因為科技代差會略遜於F35,但總比什麼都沒有的F22強。而可憐的F22因為設計的早,連導彈越肩發射的能力都沒有。

以上幾點只是J20的公開資料,至於還隱藏了什麼先進科技,我們不得而知,J20由於設計的晚,後發優勢明顯。總的來說是一款非常先進的四代機。




O黎浩O


殲-20作為全球除美國之外,唯一一款批量生產並且正式服役形成戰鬥力的第五代戰鬥機,單單就這一個“指標”就能說明殲-20是一款技術含量非常高,且性能先進的戰鬥機,具體技術含量有多高性能多先進接下來來分析分析!

1、機動性

雖然目前殲-20採用的是俄製AL-31F和國產渦扇-10B發動機,並沒有採用新一代大推力矢量發動機,但這並不意味著殲-20的機動性會差,殲-20通過“鴨翼+邊條+前後襟翼+全動尾翼”的綜合氣動佈局來提升飛行控制能力。

其鴨翼相對於殲-10更靠前一些,這樣增加了力臂提升了鴨翼的效能;帶有下反角的主翼,可以增加飛機的翻滾速度從而提升敏捷性;殲-20採用了全動垂尾,也是五代機中除蘇-57外帶有全動垂尾的,能夠提升足夠的操縱力矩。另外,殲-20還是五代機中唯一一款採用腹鰭的!種種這些,都是為了提升殲-20的機動性,正如殲-20飛行員評價的那樣“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2、隱身性

隱身是第五代戰鬥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也正是因為隱身性能的存在,使得五代機可以“吊打”三四代機,模擬中總能取得0:10以上的大比分戰績。殲-20除了採用了隱身塗層之外,在外形上也在努力提升隱身性能,DSI進氣道採用S形彎曲,有效阻擋發動機葉片的雷達反射。

機體表面平滑,彈倉和起落架開口採用鋸齒形邊緣設計都能提升殲-20的隱身性,另外,此前澳洲專家計算的殲-20的RCS小於蘇-57戰機。

3、火力和航程

殲-20是所有五代機中最大的一款,最大起飛重量約為39噸,最大航程可達6000公里,作戰半徑也有2000公里,另外,雖說目前殲-20展示的內置彈艙只攜帶了4枚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和2枚霹靂-10E近距離格鬥彈,但根據尺寸計算其主彈倉攜帶6枚中遠程空空導彈是完全沒問題的。

另外,殲-20的座艙、雷達、航電等系統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當然,殲-20還是要換裝渦扇-15大推力矢量發動機的,只有渦扇-15才能發揮出殲-20的全部性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