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圖說:開展儀式 官方圖

  旅法華人藝術家茹小凡在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簡稱吉美博物館)特邀展《步履頌》於近日開幕。但因當地的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館方無奈於3月14日閉館。相關方面隨後對藝術家深表歉意,並表示等疫情穩定將再做一次開幕儀式,將展期延期至今年秋季。

  作為歐洲最重要的亞洲藝術博物館之一,吉美博物館是中國古代文物在歐洲亮相的最重要窗口。它對參展的當代藝術家十分挑剔,在此處舉辦個展,被來自亞洲的當代藝術家視作榮譽。出身南京的旅法藝術家茹小凡,在景德鎮拾得的作品靈感,將中國的羅漢置放進一批南宋匣缽,萌生創作“一花一羅漢”系列陶瓷作品,與之前的人身花頭的繪畫系列一脈相連。

瓷器之都帶來的靈感


  儘管目前無法再進入博物館觀看茹小凡的“百花羅漢陣”,但從發佈的照片來看,在巴黎集美博物館五層穹頂下,72尊百花羅漢以扇形排列,使參觀者仿若走入一個大陣,與博物館環形展廳完美的契合。

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圖說:展覽作品 官方圖

  3年前,茹小凡和吉美博物館館長索菲·瑪卡留在韓國考察時描述了“步履頌”的概念,館長聽了很有興趣,希望茹小凡的作品能和歷史緊密聯繫,使當代藝術與博物館的藏品結合,向館藏文物的歷史研究賦能,建立當代藝術的創作與歷史對話。

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圖說:茹小凡向館長索菲·瑪卡留介紹展覽情況 官方圖

  為籌備展覽,吉美博物館為茹小凡留出了五樓的圓形展廳,該空間宛如舞臺,也曾為已故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陳箴舉辦回顧展。茹小凡規劃讓展廳像一把扇子展開,展品好像在向中間聚集,又向觀眾走來。觀眾在展品中的步履進退,正如一幕戲劇的開場。他創作出的羅漢世界充滿了奇異的幻象。安上了花朵頭像的羅漢們,喪失了凡人的面部表情,有了契訶夫所說的“演員渾身是臉”。他們的身姿或謙恭持行,或嘲弄香豔,來自景德鎮的青瓷賦予了作品莊嚴素樸的造型,素胚上的釉色介於淡藍和淡綠之間,色調在冷暖之間徘徊,啞光薄瓷為羅漢塑形,優雅盡顯,栩栩如生。

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圖說:參展作品 官方圖

  茹小凡解釋,他渴望通過將羅漢像的頭部做成鮮花,來說明為羅漢定一張面孔沒有意義。羅漢身份不特別,沒有自己的奇特個性,而花朵更容易釋放幻象,展示半人半佛身份的存在。茹小凡兒時印象有“百花齊放”的口號,因而花朵對他有很大的觸動。羅漢頭部載上了滿頭的花,譬喻著人的腦袋裡存在著慾望、憂愁、苦惱等,它們都是從腦袋裡長出來的。這些花朵也並不都是陽光般美麗,也有不安分的妖嬈。此外,一般看東方羅漢或是西方天使,都有一張統一的情緒面孔,藝術家刻意剝除了可識別的標記,這代表了他對身份的看法,抒發對世界的認知。

  據瞭解,相關作品歷時兩年完成,花相羅漢的雕像則全部在中國景德鎮製作。

千年前的殘物匣缽登堂入室


  此次展覽中,托住羅漢們的匣缽也是從景德鎮尋來的。茹小凡的收穫來自當地凌晨的“鬼市”上,整個市場髒亂,只在開放時熙來人往,熱鬧非凡,有時候可以覓得不可思議的貨。茹小凡的歐洲朋友們聽後恍然“那是阿里巴巴的山洞”。這種製作於南宋的匣缽在景德鎮不難找到,不妨替換傳統蓮花座。在寺廟和洞窟中,羅漢們會忙碌於日常事務,把他們植入匣缽很有意思,匣缽有日用的意味。它們和瓷盤被捨棄了一千年,這個藝術裝置賦予了它們新生。於是茹小凡一口氣購入了許多匣缽,將頭部化作一團花的羅漢塑像放到了大盤子上。

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圖說:參展作品 官方圖

  托住匣缽的是水晶底座。談及做出這一選擇的原因,茹小凡表示,石墩的古董氣味過重,木料底座也有同樣的問題,因此和《步履頌》中的作品的當代意義無法接攏。水晶底座則賦予了作品漂浮感和流動感。“這件作品呈現的是諸位羅漢,他們每一個人都行走在玻璃球上,彷彿是踏水或踏雲而行,朝著房間的中央集聚,或引吭高歌,或飲酒嬉戲,很像一隊踩著步點的舞者。人們不知道他們何往,他們亦不自知,但這有什麼關係呢?”茹小凡說。

七十二羅漢頭上載“花朵” 茹小凡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擺列青瓷“扇陣”

圖說:茹小凡個展簡介 法新社圖

  茹小凡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留學生。對於藝術的基本觀念和傳承修養基本源於中國,但是油畫藝術語言得自西方。他早期的作品,在抽象畫面中,充滿了道家和禪宗的高蹈出塵,新世紀以後,他的創作轉向歡快明麗的世俗生活和消費主義,近些年的創作中,他又以超現實的象徵手法關注不同種族的衝突與秩序。茹小凡告訴記者,如果可能,他非常希望這些在巴黎首展的作品能在中國與觀眾見面。(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