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广总督驻在梧州和肇庆,为何清朝时被乾隆搬到广州?

独行客地图帝


原因是明朝设立两广总督这个职位就是为平定广西壮瑶土司叛乱

1452年,于谦奏请设立两广总督,任命王翱为首任两广总督。

《明史 王翱传》:


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

可以看出,作为两广总督的王翱就是都督军务,平定瑶族土司叛乱的。

1469年,在梧州设立两广总督府,以韩雍为总督,从此两广总督成为定制。

1536年,两广总督钱如京在肇庆设立行台。

1564年,两广总督奏请将总督府前往肇庆。

1644年,顺治元年设立广东总督,驻广州;1655年,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回梧州;1663年,分设广西总督,广东总督迁移到廉州;1664年,撤销广西总督,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又迁移到肇庆;

1729年,雍正帝为镇压苗族叛乱,将广西划给云贵总督管辖;1734年,广西重归广东总督管辖,并改称两广总督。

1746年,两广总督迁往广州新城。

两广总督辖地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三省

《明史》和《清史稿》的两段记录可以清楚解释为什么两广总督驻地从梧州迁往广州

《明史 卷317》:

“广西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属,尤称强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蛮势之众,与滇为埒。今就其尤著者列于篇。观其叛服不常,沿革殊致,可以觇中国之德威,知夷情之顺逆,为筹边者之一助云。”

《清史稿 卷516》:

“广西为西南边地。秦,桂林郡。汉,始安。唐,桂管。宋,静江府。元,静江路。明建广西省。瑶、僮多于汉人十倍,盘万山之中,踞三江之险。明时,因元之旧,多设土司,以资镇压。叛服不常,韩雍之定藤峡,王守仁之抚田州,沈希仪、俞大猷之战功,殷正茂、翁万达之成绩,仅得勘定。清朝,广西莠民四起,土司独安靖无事。”

历史哨声


清朝的两广总督非常出名,牛人辈出。但是,在明朝灭亡近二百年前,就已有两广总督了。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北元俘虏,皇弟朱祁镇在于谦等人拥立下即位,打败了北元,也就是明景帝。

受土木堡惨败的影响,明景帝即位初的南方形势不是很稳定,当地土著反抗朝廷。有个首领侯某,他率土著军把明军打得灰头土脸。朝廷甚至悬赏能捉侯某者,赏千金,可根本逮不着。广西总兵和广东总兵还互相推诿扯皮,气得明景帝直翻白眼。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兵部尚书于谦推荐太子太保王翱出任两广总督,这是两广总督第一次出现。不过,王翱的两广总督只是临时性的,干完活就把差使给撤了。

明英宗复辟后,两广总督被撤,取而代之的是两广巡抚。看职务就知道,巡抚比总督官小,广东和广西的兵,巡抚根本指挥不动,两广总兵又开始扯皮。明宪宗即位后,派名臣韩雍平定两广之乱。事后,韩雍并没有回朝,而是以两广提督军务的身份长驻岭南。

当时两广提督的驻地还不在肇庆,而是现在广西的梧州。因为两广土著乱来乱去,大家认为只有韩雍能搞定。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韩雍再次出任两广总督,同时撤销巡抚。

两广总督在梧州驻的时间可不短,长达百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也就是1564年,两广总督衙门才从梧州迁到肇庆。两广总督驻梧州,根本原因是广西的“瑶乱”较多,朝廷“剿匪”重点在广西,所以就近放在有水利之便的梧州。总督衙门迁到肇庆,道理同样简单:广东也开始乱了,各种乱。广东若乱,南国不宁。朝廷考虑到重点在广东进行军事打击,就定肇庆为两广总督驻地。

而两广总督驻梧州时,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两广总督,就是真正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圣人王阳明。王守仁当的是“大两广总督”,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王守仁以兵部尚书节制两广,江西和湖广的军务。在南方,两广总督的职务是最重要的,所以两广总督经常兼职。在嘉靖时倭寇不停折腾的年代,两广总督还代管过福建军务。

明朝的两广总督,还不是地方大员,他是属于朝廷外派的。所以,两广总督有两层特性:一、两广总督一般都要挂衔,比如加都察院都御史的衔。二、两广总督只管军务,不管民政司法。而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后,两广总督多了管民政的权力,但只能管广东,广西自设巡抚。

两广总督衙门长驻肇庆,但如果有事,也会暂时驻在其他地方。比如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时任两广总督熊文灿就把总督衙门搬到了广州。目的是为了打击活跃在广州海域的海盗。四年后,总督衙门才又搬回肇庆。

等到南明割据半壁江山时,两广总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其他总督可以不设,但两广总督,一直陪着南明王朝。而总督衙门驻地肇庆,则成了南朝抵抗清朝南下的重镇。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就是在肇庆即位的。

此时,两广总督的设置还在。到了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六月,时任两广总督的杜永和投降了清朝,一脚踹了南明。此后的南明,东躲西藏,永历帝最终在云南被吴三桂勒死。

清朝接盘后,对两广总督的设置基本没做大的改动。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设两广总督,驻地依然在肇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两广总督衙门才正式迁到广州。

在肇庆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去广州?

明朝的两广总督更像是临时派驻机构,住在中小城市都是没关系的。而清朝的两广总督作为省级行政区划已固定下来,区域行政中心放在最大城市,可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两广总督驻地从肇庆迁到广州,两点:一、肇庆的城市规模要小于广州。二、最重要的一点,广东形势已不复明朝那种乱象。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简单来说,仗打完了,自然迁往大城市。

总督这个官职起源于明朝,一开始是因事而设,事毕则撤,比如剿匪、救灾之类的事务,可能一省的力量搞不定或者牵连数省,那就从中央派一个大臣去总督数省,等把事情解决了再回来。

两广总督也是典型的因事而设,两广地区(今广东广西和海南)在明朝一直不怎么太平,瑶民和僮民屡屡掀起起义,明朝的地方制度原本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不利于镇压起义,从永乐年间就开始设置广西巡抚和广东巡抚,节制三司,以一省之力镇压起义。

到正统和景泰年间,两广的瑶民、僮民不堪剥削,再度发起起义,广东总兵和广西总兵谁也不想拼命,把责任推给对方,导致局势迅速恶化。

为了镇压起义,兵部尚书于谦建议景泰帝派总督出镇,第一任两广总督王翱走马上任,总督两广军务,负责镇压起义。

此时的两广总督只是为了战事而临时设置,没有固定的驻地,一般是前线推进到哪里就往前挪一点。

王翱在任上剿抚结合,使得两广地区迅速稳定下来,两广总督也完成任务呗撤,取而代之的是两广巡抚。

巡抚主要偏向于管理政务,很难指挥两广军队,一有叛乱,两广总兵还是踢皮球。到了成化年间,瑶民、僮民再度起义,朝廷只得派出韩雍总督两广军务,由于镇压战争的持续,导致两广总督没有事毕则撤,总督逐渐成为定制。

定制就得有固定驻地啊,总不能三天两头搬家吧,两广地区中,广西的山地比较多,是起义军的主要活动地,也是明军镇压起义军的前线,所以两广总督没有驻扎在大城市广州,而是驻扎在两广之交的广西梧州。

由于总督一般是中央官员赴任,从北京前往梧州的路线一般都要经过广东肇庆,有些时候起义军势大,两广总督干脆不去梧州,就坐镇肇庆指挥,等到局势稍为稳定后,才到梧州坐镇。

两广总督在梧州驻扎了一百多年,到嘉庆年间广东也出了乱子,两广总督驻地干脆迁往肇庆。崇祯年间广州饱受海盗骚扰,两广总督也曾短暂驻扎在广州。

明朝灭亡后,清朝沿用了总督制度,清初两广战乱频繁,两广总督的驻地也是变来变去,到乾隆年间,天下早已大定,两广地区也不见明朝时的频繁起义,总督平叛的作用减弱。

更重要的是,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总督已经从明朝的军事派出机构变成地方行政区划,管辖一省或两省,要管辖这么大的地方,驻地往往是放到大城市,而在两广地区,长期以来就有个碾压其他城市的大城市——广州。自然而然的,和平时期的两广总督就驻扎在广州了。


平沙趣说历史


在乾隆朝两广社会基本稳定两广总督驻地广东肇庆和广西梧州钳制打压军事功能已经没有意义,迁至广州也就是方便而已处理的是政务民生利于收赋。


苍茫大地一棵草


应该同洋船能进广州便于收取关税有关。


手机用户4205621585


这个问题很有技术含量。看来需要我这个“满遗”来给大家解释清楚,明粉皇汉们不懂这个。

两广总督,顾名思义,管理的就是广东、广西这两个地方。

最初的“两广总督”的出现,与明朝一个著名的人物脱不开关系。

谁呢?――于谦。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抓了俘虏,到遥远的塞北草滩上去放了羊。

他的弟弟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下即了皇位,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了也先,稳定了大局,避免了历史上提前出现“南明”这个词汇。

通过土木堡之变,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就看透了明朝外强中干的窝囊相,觉得蒙古人能办到的事情,瑶人也应该能行。于是,南方土著们就造反了。

瑶民中有个人名叫侯大狗(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汪叫),率领着浔州、梧州一帮瑶人开始作乱,把当地明军打得灰头土脸。

明朝镇守当地的广西总兵董兴和广东总兵武毅互相推诿,都不负责任。于谦就让翁信和陈旺接替了这俩渣渣,又特派一名大臣总督军务,这就是历史上的首任两广总督――王翱。


王翱非常厉害,他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直到成化年间才去世。王翱曾镇守各地,经常与敌作战,非常能打。他到了驻镇之地后,剿抚并行,以德服人,很快就平息了叛乱,瑶人都归顺了。

但这个两广总督就是个临时性的派遣,王翱干完活,这个职位就不存在了。

明英宗这个垃圾被赎回来以后,勒死了他弟弟,搞了复辟,两广总督被撤,取而代之的是两广巡抚。

两广巡抚这算是个什么东西?根本指挥不动当地的驻军,两广总兵就又开始互相扯皮,瑶民就又动乱了。

明宪宗即位后,派韩雍平定两广。即使是头猪,也不能只记吃不记打,这次就吸取教训了,平叛以后,就没有让韩雍回朝,而是长驻岭南,做了两广提督,总理两地的军务。

当时,两广提督的驻地是在广西的梧州,因为广西的“瑶乱”比较多,在这里,比较方便处理军务。

成化五年,撤销了巡抚。韩雍再次受命,就是两广总督了。

明朝有个著名人物做过两广总督――王阳明。嘉靖六年,王阳明这个两广总督比较厉害,以兵部尚书节制两广,江西和湖广的军务。

后来,倭寇入侵,两广总督还代管福建军务。

嘉靖四十三年,两广总督衙门从广西的梧州迁到广东的肇庆。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广东也乱了。为了平息广东的乱局,就把总督衙门又迁到了广东。多了管民政的权力,但只限于广东,而在广西则又设了巡抚。

一般情况下,两广总督衙门是在肇庆,但也有特殊情况。崇祯五年时候,为了打击当地海域的海盗,两广总督熊文灿就把衙门临时搬到了广州。这就是广州首次成为两广总督的驻地。四年后,就又回肇庆了。

崇祯上吊,做为正统的明朝宣告垮台,朱家崽崽南奔,又搞了个没出息的南明,两广总督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这个官职一直伴随着南明覆灭。南明的永历帝朱由榔就在肇庆即位,但他也被时任两广总督的杜永和叛变了。永历六年,杜永和投降了清朝。

清朝顺治入京接手了天下,仍然有两广总督,驻地仍然在肇庆。康熙和雍正时期,也是这样。

到了乾隆十一年的时候,两广总督衙门迁到了广州。


为什么要设置在广州呢? 这有几个原因:

1.明朝时候,两广总督更接近于临时性的机构,根据时势局变而选择驻地。

清朝的两广总督是正式稳定的,作为省级行政区域的最高管理机构,驻地选在较大的城市更加方便管理。

2.清朝时候,两广地区局势稳定,没有什么变乱。

3.广州此时的发展迅速,城市规模已经超过了肇庆。

4.方便对外交流。

前三点好理解,主要给大家解释一下第四点:方便对外交流。

清朝乾隆时候,有四大对外贸易口岸:

江(云台山)海关、浙(宁波)海关、闽(漳州)海关和粤(广东)海关。

这些海关的对外职能有所不同,各自分别主要针对朝鲜、琉球、日本、暹罗,吕宋、马来、西欧等国的贸易使团和商人。那些西欧商人就主要归这个广州口岸管理进行贸易活动。

说起那些欧洲海商来,并不是什么高层次的玩意儿,他们乘坐的船只都是武装商船,带着枪炮的。可不仅仅是为了防身,他们除了做生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海盗。

这些所谓的海商,打不过你,就和你谈生意,打得过你,就明抢。在海上也劫掠其它船只,杀人越货。

当然,对于当时的欧洲,这很正常,还挺光荣的,如果你现在有认识某些欧洲朋友,说他祖宗当过海盗,那他是非常引以为荣的事,很煊耀祖先的功绩。真不明白那些狗脑子是怎么想的。

这些欧洲海商到了大清帝国,要做生意,这些船上的武器设备怎么管理?能任他们扛着炮窜来窜去吗?当然不行,就由当地驻军来进行检查验证,在中国的领海范围内,要封止。这就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军队来进行。

两广总督设在广州,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办理这件事情。

后来,这些欧洲商人为了减少贸易成本,又跑到宁波港去了。这就让清朝政府很不好管理,于是,乾隆下旨,勒令这些欧洲商船不许乱跑,只许在广州一处口岸进行贸易活动。这就被一些历史半吊子所攻讦的“四口归一,闭关锁国”。

其实在乾隆一朝,从来没有关闭过其它口岸,都在正常运行中,仍然接待来自日本、琉球、暹罗等地的使团和商队。根本就没有什么“闭关锁国”。

告诉大家这个知识,就是防止大家被一些民族蛋白质给糊弄了。

以上就是对明、清两朝两广总督的由来和变迁做些简略的概述。有兴趣的朋友如果想了解一些更详细的情况,仍然需要看书和查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馋嘴肥猫铲史官


其实明朝的时候就曾经把两广总督驻地迁往广州。因为总督一职,最早是为了军务设立的,肩负平乱之责,相当于军区司令员(虽然这司令员是文官),所以根据军情的变化,驻地也会有所变化。

第一位两广总督王翱,因曾多次平定叛乱而任此职

两广总督初设,就是因为土木堡之变后,浔州、梧州瑶人叛乱,广西总兵董毅和广东总兵武兴互相推诿扯皮,久久未能平乱。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兵部尚书于谦让翁信、陈旺接替二名总兵,并推荐太子太保王翱出任两广总督,把叛乱镇压下去了。

第一位固定的两广总督韩雍,以曾经镇压两广瑶族、侗族叛乱而就任此职


明英宗复辟后,两广总督被撤,取而代之的是广东、广西巡抚。但瑶人再次叛乱后,两位巡抚又开始扯皮。佥事陶鲁说:“两广地势交错,应当像手臂与手指一齐使用,不能分开。最近叛贼侵犯广西,我与广东三司商议调兵,一个月还没结果,叛贼毫无畏惧之心。请求仍然任命大臣总督为好。”



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韩雍出任两广总督,驻地设在广西梧州,同时撤销两广巡抚。之所以选梧州为驻地,是因为梧州地处广西腹地与珠三角的接壤地带,是广西对外的东大门,方便军队调动和物质运输。

吴桂芳,抗倭名将,首开将两广总督驻地从梧州迁往肇庆的先河

两广总督在梧州驻的时间可不短,长达百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也就是1564年,经提督两广军务吴桂芳奏请,两广总督驻地才从梧州迁到肇庆。“以开府梧州,惠、潮山海寇时发,相去二千里,文榜往来征调为难,乃徙于肇庆。”也就是说广东也开始不太平了,为了对付惠州、潮州的山匪海寇,通讯、调动军队的便利,所以把总督府迁往了肇庆。

熊文灿,与他的前辈相比,他不擅长指挥打仗,而是更擅长招安。因为招安了大海盗郑芝龙,而平定了沿海匪患

就这样,当广西少数民族暴乱剧烈的时候,两广总督驻地就是在广西梧州;当广东沿海地区海盗和倭寇猖獗的时候,两广总督就迁往广东肇庆。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时任两广总督熊文灿第一次把总督衙门搬到了广州。目的是为了打击活跃在广州海域的海盗。不过四年后,随着广州海域肃清,总督衙门就又搬回了肇庆。


三个两广总督驻地其实是紧挨着的,这是梧州近山,广州临海,肇庆则取其中

一直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后,两广总督才多了管民政的权力,但只能管广东,广西自设巡抚。清朝接盘后,对两广总督的设置基本没做大的改动。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设两广总督,驻地依然在肇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两广总督衙门才正式迁到广州。

这次搬迁就不完全是因为军务的原因了。一方面广州地处海滨,更方便办理“夷务”(依然带有军事性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明朝的两广总督更像是临时派驻机构,住在中小城市都是没关系的。而清朝的两广总督作为封疆大吏已固定下来,把行政首脑放在本区域的最大城市才是最合适的。


海军史研究会员


我是极客茶道,刚好去过了梧州、肇庆、广州等地,今天试着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1469年至1566年,两广总督府设在梧州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北元俘虏(明朝建立之初,北元残余势力经常骚扰北方),皇弟朱祁镇在于谦等人拥立下即位,打败了北元,也就是明景帝。受土木堡惨败的影响,明景帝即位初的南方形势不是很稳定,当地土著反抗朝廷。而广西总兵和广东总兵还互相推诿扯皮,因此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兵部尚书于谦推荐太子太保王翱出任两广总督,这是两广总督第一次出现。

(图释:明朝崇祯年间梧州城图,城区正中的“军门”即两广总督府(据崇祯《梧州府志》)

两广总督在梧州驻的时间可不短,长达百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两广总督衙门从梧州迁到肇庆。两广总督驻梧州,主要原因是广西的“瑶乱”较多,朝廷“剿匪”重点在广西,所以将两广总督驻地设在有水利之便的梧州。

二、1566年至1644年,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

而将总督衙门从梧州迁到肇庆,道理同样简单:当时广东也开始乱了,朝廷考虑到重点在广东进行军事打击,就定肇庆为两广总督驻地。

等到南明割据半壁江山时,两广总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总督衙门的驻地肇庆,则成了南朝抵抗清朝南下的重镇。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就是在肇庆即位的。

三、1746年以后,两广总督设在广州

清朝接盘后,对两广总督的设置基本没做大的改动。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设两广总督,驻地依然在肇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两广总督衙门才正式迁到广州。

为什么迁到广州,一则广州城市规模更大,二则两广各地时局稳定了。

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总督府被改建为石室圣心大教堂(石室圣心教堂)。


讨论了两广总督驻地的变迁,最后再谈一个题外话---粤语的起源地。

全国人民,甚至广东本土人,一说到粤语发源地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广州,不过真正的粤语发源地,却是梧州和肇庆封开。

先秦时期,两广地区通行百越民族的语言,后来岭南被秦始皇统一了,大量的中原移民顺潇水——贺水古道路交通线来到岭南,并在西江中游一带定居、繁衍。后来的几百年间,南下的汉族人民与当地的百越民族相处的十分融洽,逐渐就交流发展出了粤语这种方言。

如果你经常来往于两广各地,你会发现,梧州、肇庆、广州、香港这几个地方的粤语发音是最接近的,而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地的粤语,与上述四地的粤语发言差别较大。换句话说,广州人和梧州人基本可以无障碍的沟通,而广州人跟佛山/东莞人沟通则要费心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


东方美学茶馆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技术进步和人类天然的亲水性!明朝的技术只能抵挡梧州和肇庆的洪水,只能造动力大体适应于西江河的商船!清朝的技术可以更好的抵抗珠江的洪水和适于珠江的更大商船!可以预知的是,广东两三百年后的省会也不再会是广州,而是珠江口的深圳香港澳门和珠海连成一片的新“两广总督府”!这是人类迁徙的自然规律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