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孩子報了10個興趣班”

01

電商衝擊,實體經濟一片慘淡之下,教育培訓行業卻一直風生水起。無論是文化課補習,還是藝術類培訓,只要是為孩子花錢父母總是捨得,何況是對孩子學習方面的投資。

若昕5歲,幼兒園大班,各類大大小小的興趣班加在一起5個。在幼小銜接已成為大勢所趨與當務之急的新學年伊始,我們的課表已擠不出一個空位。思量一番於是作罷,檔期排到下學期抑或來年暑假。

我們是走著走著突然發覺已經背離了初衷的。一直以“愛與自由”為基調,倡導孩子應迴歸到與自然的關係中,在與夥伴的盡情玩耍中自由發展。而今眼見著“起跑線”被大眾有意無意驅使得越發提前,而各種眼花繚亂的學習機會和美好願景撲面而來,我們就這樣“被搶跑”了。

但時至今日,卻也感覺水到渠成似的。總有朋友感嘆孩子的壓力太大了,應該把時間都交還給孩子,但又有幾個父母能真正做到呢?且不論比較心態,如果父母本身就沒有時間、精力與能力做到高質量陪伴,引導孩子去認識、學習、發展,那是否還不如將孩子交給專業的機構去輔助培養?

“我給孩子報了10個興趣班”

02

5個,還算不得誇張。那日,與一位媽媽交談得頗為投契,才得知她給女兒報了10個培訓班:幼兒園每日放學後1個小時的延時服務班她們全都報名了,除去這5門,還在外面的機構報名了舞蹈、跆拳道、鋼琴、英語、兩門舞臺劇以及涵蓋了扎染、陶藝等手作的課包。其中鋼琴與英語已經交費,卻一直沒空去學,往後延期著。

經討論,得知他們一年在孩子的教育上大約投入5、6萬元,大多時候帶孩子奔走在各類學習班與表演場合,目前孩子適應良好,他們心態也尚且放鬆。表示也只是盡父母之責為孩子盡力提供更好條件與更多機會,只當是讓孩子玩樂、交友了,最終成果還在於孩子本身如何把握。小女孩今年4歲,已經參加了一些大型舞臺劇的演出及商演主持活動,言談舉止落落大方,社交力強,性格開朗,毫不怯場。

我相信這就是各類教育培訓在孩子生命之初給予孩子最本質的好處——見世界,見眾人,見自己。

說到底,大多數人的選擇恰好證實了豐富多彩的興趣班能夠給予孩子他們真正需要的一些特質。

“我給孩子報了10個興趣班”

03

見世界。看過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知道我們不僅能說母語,還能說出世界通用語,與外國友人交談;知道我們的手指還能彈出靈動的曲子,我們也能隨之舞出曼妙的身姿;知道我們能把想象的世界揮毫潑墨,在紙上創造一個長著翅膀的王國;也知道了我們原來還可以將喜歡的角色幻化成型,相互協作演出一場夢幻的童話劇目。

見眾生。在不斷奔走的各個場景間切換,交到更多興趣相投的朋友。陪伴我們的不再是單一的家庭中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學校裡的老師、同學,還有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這是孩子們對未來社會生活的初探。

見自己。孩子的天賦需要被髮掘,而興趣班恰好就是那一把把金鑰匙。在學業壓力還不甚繁重的學前階段,也是孩子神經元活躍、吸收力強的黃金時期,給與一些新鮮事物的嘗試,能夠更好刺激大腦發育與心智發展。

無論是一門不報,報五門,還是一報十門,那都是各家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與思想理念做出的選擇,本無可厚非。我想說的是我們

並不必“談興趣班色變”,也不必相互比較,質疑自己的選擇,只要是徵求孩子意願、在孩子樂於接受也吸收良好的前提下,可以酌情選擇最適合自家孩子的學習方案。有幾點經驗反思,在此也樂於與各位分享一二。

“我給孩子報了10個興趣班”

04

一、樹立邊界意識

育兒中最難的課題,就是要區分,我們做出的選擇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怕。是孩子真正需要,還是我們自己匱乏。因為我們這一代的童年並沒有被充分滿足,錯過了很多發展自我的機會,於是不經意間就會在下一代身上找補。比如因為我特別喜歡古典舞,而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習,於是就給若昕報名了中國舞,但無論是興趣還是天賦,都能窺見一斑,在很有負擔地痛苦支撐了一年後,隨著與其他學習時間的衝突,還是放棄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意識很容易被模糊,始終處於自我覺察的視角,引導孩子自己去分析、做決定併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是非常重要的。選擇與放棄,都需要充分考量、慎重對待。

二、警惕過猶不及

每個孩子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他們還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體,有他們自己成長髮展的規律。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都是不同的,有的接受快、適應強,有的比較慢熱、容易受挫,自然對興趣班的接受容量與吸收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因人而異。而家長們彼此也有不同,有的比較容易受他人影響,別的孩子學了自己孩子沒學會產生焦慮感,但有的家長有自己堅定的看法與育兒節奏,不太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建議慢熱的孩子早接觸,提早適應,易焦慮的家長也可適當多做一些功課,以免總陷於焦慮情緒中。

總之,參加興趣班的目的是為了發現興趣、保持樂趣,激發孩子的學習力與創造力,而不是為了填鴨式揠苗助長。激發保留樂趣大於機械完成任務,引導積極探索大於一味單向灌輸,尊重孩子的節奏與感受首當其衝。

“我給孩子報了10個興趣班”

三、與孩子共同學習

身教重於言傳,父母更應該做一個終身學習者,不斷進行自我提升與成長。

不僅有助於提高家庭教育質量,也為孩子作為學習者本身,在方法與態度方面提供一個良好示範。

比如之前若昕學舞蹈期間,我也報名了自己喜歡的古典舞進行系統學習;送若昕學美術的等待期間,我就打開在淘寶上買的Photoshop軟件講解視頻觀看;送若昕去家附近的英語機構學習後,我就藉此空檔時間回家寫作;若昕學音樂劇的一兩個小時等待裡,我就帶一本方便攜帶的書去看;而在家裡洗衣拖地洗碗的同時,我也經常打開心理專欄音頻節目收聽。父母 與孩子的最好關係不僅是朋友,更是一同學習者。利用一切碎片時間學習,不僅讓我們的內心更加飽滿,也能為孩子輸送更多營養。

四、最佳性價比的學與玩

學前階段的學習更多在於興趣的培養,因此也可以說是換一個場合玩兒,只不過是更有目的性與成效性的玩兒。

從科目選擇上來說,語言學習類、身體動作類、藝術修養類,可以各自選擇一門稍加平衡,拓寬知識門類,假以時日融會貫通。

發展一門體育特長是不錯的選擇,既強身健體,也培養了孩子的競爭意識與輸贏心態。我們也傾向於選擇綜合性較強的科目,如音樂舞臺劇,從一門學科出發,發散到聲樂、形體、語言、表演等的綜合性學習,如孩子在某一方面展露天賦興趣,可再精修。

跳出付費性的系統興趣培訓班學習,我們也經常找一些免費的興趣小組、社會實踐活動和項目式活動積極參與。這時候省會城市的資源優勢就展現出來了,如逛書店,安徽圖書城、三孝口共享書店裡有精心佈置的兒童繪本讀書區,各樓層還有許多文創類產品展區可以遊覽;如逛科技館、博物館,每個城市都有許多寓教於樂的值得打卡的知識普及類基礎場館;如看話劇,各大劇院公眾號上有詳細的劇目安排,經常還有精彩的兒童劇和惠民性演出;如參加社區書店每週末定期舉辦的兒童興趣小組,觀影、辯論、繪畫、手工活動等,可以加入讀者社群留意報名信息;

如互動吧網站上各種知識性講座、公益活動、親子項目等;還如陶藝、黏土、手作等藝術類親子付費課程,按次收費不限制學習時間……

“我給孩子報了10個興趣班”

05

可以說,學習不分時間與場合,無外乎在課堂外還是課堂內。學習型父母善於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機會帶領孩子學習,在一次又一次參與中完成孩子的興趣教育。

就拿幼小銜接來說,幼小銜接不等於有效銜接班,它銜接的應該是孩子終身學習的動力和學會學習的策略。興趣教育中,知識技能本身可能會隨著時間淡忘,而不斷拓寬的視野、堅持鍛造的品性、積澱於心的修養所組成的完善人格,才是漫漫育兒育己路上,最大的收穫。

“我給孩子報了10個興趣班”

首發〡阿幸生活家(ID:axshj1607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