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道德要忘名,讀書學問須深心。《菜根譚》(47)

“修德忘名,讀書深心。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這是《菜根譚》裡的一句話,大意是求取學問一定要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如果立志修德卻又追求功名利祿,斷不能取得真實的造詣,如果讀書不重視學術上的研究,只把興 趣寄託在吟詠風花雪月的雅事上,那學到的東西一定不會深入內心。

無論是修養道德還是研究學問都需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修養道德就要拒絕功名利祿的誘惑。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在《一個人一生需要多少土地》中描述的故事結局是:一位地主終生皆在挖空心思地跑馬圈地,臨終前,他讓僕人攙扶著巡視自家的廣袤領土,當走到自己狹小的墓地時,才頓悟真諦:功名利祿皆為身外之物,最終只有這塊小小的墓地,何不讓短暫的人生多一些輕盈與快樂?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修養道德的目的不是為了留取好名聲,而是為了以一己之力幫助更多的人,如果用自己的善舉換取好的名聲,就無異於做商品交易,就背離了修養道德的初心,所謂的善舉就大打折扣了,施恩行善不圖名不圖利才是真正的施恩行善。

同樣的道理,讀書做學問目的也不是吟月誦花,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開闊自己的視野,更加純粹自己的心靈。自以為腹中有詩的人往往到處賣弄顯擺,殊不知他已經背離了讀書做學問的初心,即使胸藏萬卷書又有何用呢?

做學問要有一顆素心,要耐得住寂寞。清代學者王國維把做學問分成三層境界: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先生關於做學問的三境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修養道德要忘名,讀書學問須深心。《菜根譚》(47)


修養道德要忘名,讀書學問須深心。《菜根譚》(47)


修養道德要忘名,讀書學問須深心。《菜根譚》(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