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日俄三方势力的角逐


日俄战争,中日俄三方势力的角逐

旅顺的白玉山塔,日本人所修


两害相权取其轻,当时日俄对东北都有野心,中国人所皆知,不过比较起来,可能俄国更疯狂和明显,日本比较诡诈,而且实力明显不如俄国,所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中国只能选择中立,但却是偏向日本的中立。当时中国的军政要员和在野名流相当一部分都成了亲日派,一方面是时势使然,一方面也是日本人会运筹安排啊。日俄战争中国中立,属于没办法的办法,列强也都希望中国中立。当时俄国实际上控制了东北,想把东北变为自己的领土起码是殖民地,触及了中国的底线,自然不能支持俄国。如果公开支持日本,俄国如果入关或者在新疆搞事儿,怎么办。所以日俄战争时候,中国只能公开中立暗中支持日本。中国当时已经明白,如果俄国赢了,那么东北也就差不多完了,很难收回来了。如果日本赢了,无外乎要继承俄国的利益,大不了再多些,但可以拿回大部分的主权。

战前,直隶提督马玉昆就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作战经验认为俄军战斗力不如其它国家,认为中国可以击败俄军,主张参战。马玉昆作为一个军人,一个当时实战经验最丰富、资格最老的老将,说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信口开河的,但国情国力无法支持老将军的想法。日俄战争距离辛丑条约签订完才三年不到,清政府的新政和编练新军才刚刚开始,根本没有财力和军力来介入日俄战争。当时袁世凯管辖的直隶地区能战的军队只有马玉昆的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加上一些有实战能力和经验的老式淮练军,总人数只有三万左右。而且经历了两年的军火禁运,军械十分匮乏,根本难以作战。看看日俄战争在满洲的旅顺攻坚战、辽阳和奉天会战,日俄双方动用兵力都在十数万甚至二十万以上,消耗的弹药以百万计,清军当时真没有能力介入日俄战争。马玉昆忠心可嘉,忧国之心可嘉,但国力军力如此啊。

日俄战争开始后,清政府选择中立,划出了一片交战区。为了不使战乱波及华北,清政府当时有人建议先迁都西安,后被高层拒绝。不过为了防患于未然,直隶提督马玉昆率军进驻辽西的朝阳和冀北的长城以北险要地带,作为一道防波堤,避免战乱由东北波及到直隶境内。战争中,中国名为中立,但对日本进行了不少暗中帮助,给日军提供向导、资金和军火支援,也派人进入东北搜集情报,交给日本,吴佩孚当年就去东北搜集过情报,被俄国人抓住,后来趁机跑了。东北土匪众多,有的土匪选择为日本干,有的选择给俄国人干。张作霖也是那时候的土匪,曾经被日本人抓住,后来有人救了他,救他的人也就是后来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日本的情报人员后来都说,日俄战争时候中日亲善真是达到了顶峰。

日俄战争后,中国基本收回了东北的主权,两年后又东北建省,东北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是收回了东北主权,但这种主权是残破的不完整的。首先关东州没办法收回,只不过由俄国转给了日本,日本后来还借机向北扩大了两百多平方公里。其次,铁路沿线附属地也由俄国转给了日本。此外,日本人强迫清政府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还有租借,在中国境内修建的安奉铁路也要求清政府承认。南满和安奉铁路都成为满铁的主干线。新成立的满铁比以前俄国的中东铁路公司更阴险,更深深的损害了中国主权。进入昭和时代的日本人尤其是关东军的少壮派对满洲一直有着特殊的情节,他们的一个理由是满洲是日本人花了二十亿日元,死伤十万人的惨痛代价换来的。的确,日俄战争是如此,日俄战争日本花销巨大。但这更是证明了日本对满洲的巨大野心,也刺激了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后来十分重视东北。

日俄战争距离甲午战争只有十年,日军参战的高级将领基本都是当年甲午战争的人员。甲午战争的参谋总长小松亲王和川上操六已经病故。日俄战争时日军大本营参谋总长是山县有朋元帅,甲午战争时为第一军军长和总监军。参谋次长长冈外史少将甲午战争时是混成旅团的参谋。满洲军总司令大山岩元帅甲午战争时为第二军军长,满洲军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大将是甲午战争时的大本营留守参谋长兼临时检疫部长,满洲军高级参谋兼辽东兵站监的井口省吾少将是甲午战争时日军第二军的作战参谋。满洲军下辖的四个军军长依次为黑木为桢、奥保巩、乃木希典和野津道贯,还有一个鸭绿江军军长川村景明,这五个人都是大将。甲午战争时黑木为桢是第6师团师团长,奥保巩甲午战争时为第5师团师团长,乃木希典甲午战争时为第一旅团旅团长,野津道贯甲午战争开始为第5师团师团长,后接任山县有朋的第一军军长,川村景明甲午战争时主要在台湾作战。此外的各军参谋长和师团和旅团一级将领也大都参加过甲午战争。日军的中高层将领对朝鲜和辽东是比较熟悉的,这也是日俄战争中日军的一个优势。

日俄战争后,围绕东北问题日本内部也有一番激烈的争论。军方以满洲军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大将为首的强硬派是不愿轻易撤军的,而以元老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和外相小村寿太郎为首的则力主撤军,不要再得罪英美集团和影响中日关系。1906年9月,在日本内阁“有关满洲问题协商会”上,儿玉源太郎就表示:“是不是要委任来研究满洲的主权问题,有没有必要成立一个官衙来主管这个问题”。尽管这个建议当时就被重臣伊藤博文顶了回去:“满洲不是日本领土,满洲是清国领土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但这并没有封住儿玉的野心。儿玉源太郎在会议上不厌其详地论述对大连实施殖民统治的方针,内容包括土地、港湾、产业、教育、税制、警察、卫生、道路、电气等多方面,甚至火葬场、墓地都没有遗漏。在从俄国取得南满铁路经营权后,1906年1月,儿玉被任命为满洲经营调查委员会委员长。并于7月13日被内阁任命为“满铁”委员长,1906年11月26日,日本在东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儿玉把他在台湾的得力助手后藤新平叫来任命为满铁总裁。伊藤博文和外务省的考虑是不要得罪英美和影响中日关系。因为他们很明白,如果没有英美财团的支持,日本是打不赢战争的,而且没有美国调停,日本也难以顺利结束战争。此外伊藤博文和小村等文官也觉得要尽快撤军,商讨善后事宜,不要再影响中日关系。他们发觉日军撤军缓慢,已经让袁世凯、张之洞等清廷内部的实权派逐渐由亲日转向了仇日。为了与英美的关系和不影响日本总体对华放在,日本内部虽斗争激烈,但最后还是撤军了,到1906年,在满洲的日军,大部分都撤回国内,其余的也都撤回关东州和铁路附属地,并撤销了在占领区的军管机构。

对于中国而言,利用这场战争收回了东北大部分主权算是最大的成功,但这不是中国的能力,而是国际势力和中国的一些外交努力所致。这场战争让清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改革,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改革。日俄战争后,清政府的练兵计划加快,北洋六镇在战后几年基本编练完成,清政府也在战后开始施行预备立宪,这些虽是计划好的的,但日俄战争的确起了催化的作用。此外日本战胜俄国,也让清政府内部的立宪派日渐成势。同时,战争也掀起了当时中国留学日本的热潮,留学日本去东洋,学军事学教育学工业的一批又一批,这些留学生不少都成了后来民国的军政大员,具体有些谁大家都有底。此外在军事装备方面,日俄战争让中国以及世界初步认识到了重机枪的作用,清政府在战后订购了大量的重机枪装备军队。日俄战争后,日本也开始向中国推销日军的武器,中国也出于价格和运费考虑,订购了大批的日本日俄战争时的制式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零式步枪和三一式山野炮,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中也装备了不少,在辛亥革命里大量出现。

日俄战争里日本陆军取胜的最大功臣是天才的特工明石元二郎和满洲军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大将。明石元二郎策动俄国的后方革命,对牵制俄国的注意力,无法全力向东有大功。日俄战争中最大的最艰难的战役就是旅顺口攻坚战,进攻的日军是乃木希典大将的第三军,但是夺取此战胜利的最大功臣是满洲军参谋总长是儿玉源太郎大将。乃木希典的进攻方式和进攻计划是有问题的,一味的肉弹攻击导致伤亡的巨大,是儿玉源太郎及时纠正了错误使得战役得以顺利进行并最终成功。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昭和时代的军人们普遍缺乏战略头脑,而明治时代的军人们,则有着冷静的头脑与思维,而儿玉源太郎则是明治时代最具战略头脑的军人,是个身着军服的政治家,是可以上马治军下马治军的大将之材和统帅之才,据说袁世凯也十分欣赏和推崇儿玉源太郎。儿玉源太郎攻取旅顺的那种违反常规的不要命的做法,一方面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也体现了他的极端冷静和精明的算计。庆幸的是明治陆军三杰的川上操六、儿玉源太郎和桂太郎都死的早。川上操六1899年死去,儿玉源太郎也于1906年死去,桂太郎是成就和官位做的最高的,1913年死去。

发动战争容易,打赢战争则难,而如何停止战争则更难。昭和时代的日本陆军参谋和军人们普遍智慧发动战争,而很难打赢战争,更不会停止战争,明治时代的三羽鸟则比后辈强多了。所以从战略讲,明治时代日本国力虽然还不强,但那种有节制的有步骤的侵略实际上对中国威胁更大。而昭和时代的的日本国力虽然远强于明治时代,成为了世所公认的东方第一强国和世界列强之一,但对外扩张上陷入了恶性循环,没有了前辈们的战略眼光,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虽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但也把日本带入了绝境。日本陆军的后辈们似乎只看到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辉煌胜利,却没有重视和看到停战的艰难和国力的限度以及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和限度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