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清军实力最弱,却为何能最终问鼎中原?

我想淹死在学海里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明末农民起义进入高潮,满洲军事集团也蠢蠢欲动。同年四月,满清联军在吴三桂的率领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大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自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明末清军实力并不强,却为何能够最终问鼎中原呢?

首先,清军胜利与占据天时之利有极大关系。中国封建王朝之更迭,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乱”,后者王朝取代前者大都是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局混乱的情况下实现的,此乃所谓之天时也。

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作为一国之首,执掌国家命运,若是昏庸无能,势必会导致朝纲败坏,国本不固。因而在接连数位皇帝的腐败统治之下,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到了崇祯皇帝时,在位十七年,几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却依旧没能摆脱明朝灭亡的命运。后世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观来说,当时崇祯帝手中的“底牌”实在太烂,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面对如此的“烂摊子”都未必能够力挽狂澜。

加之明末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宦官专权,非但不采取补救措施,甚至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致使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土地兼并现象也十分严重,权贵阶层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强取豪夺,强占土地,沉重的赋税使原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农民苦不堪言。

如此种种,致使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最终演变成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军。尤其是闯王李自成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又懂得抚民安民,深得民心,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破北京城。如此一来,清军趁虚而入攻下京师,自然省了不少力气。

其次,清军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皇太极虚怀若谷的开明政策打下的基础。皇太极解决问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懂得“疏大于堵”的道理。他一改努尔哈赤时代对待汉人的残虐政策,不仅大胆启用汉人为自己的智囊心腹,更是解除汉人的奴籍,一定程度恢复汉人的人身自由。此外,为了加快笼络人才和更好地解决满汉矛盾,皇太极大力推行科考,给予满汉同等步入仕途的机会。汉人一旦通过考试被录取,身份地位将大大提升,如此一来,底层矛盾问题大大得到了改善。

皇太极积极解决后金内部满汉之间矛盾的同时,以更加宽大优越的政策吸引更多汉人的主动“投诚”。皇太极尤为看重明朝官员的归附,如祖大寿、洪承畴等一批大明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都被皇太极的虚怀若谷和百般包容所打动,最终都成为清军制胜的重要力量。

最后,清军实力虽不强,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事实上也并非无可匹敌。李自成一路披荆斩棘大败明军,看似是个强大的存在,可他所遇到的明军,却并非是明朝的主力部队。明朝的大部队早在李自成起义前就被派去辽东与清军作战了,也就是说,李自成所带领的农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打胜仗,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趁虚而入的。李自成的军队,从某种程度上说,便是一群流寇和农民,他们无组织、无纪律,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并且,李自成攻占京师后,便逐渐变得腐败松懈,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

清军实力虽弱,但无论是作战方略还是士兵自身能力素质,相较于李自成军队都毫不逊色。清军采取的八旗制度,实际上实现了总体战,资源最大规模地集中,缩小大家的差距,许多被编入“旗籍”的汉人地位得到迅速提升,自然心甘情愿地为大清王朝肝脑涂。因而作战时能够更好地排兵布阵,众人团结一心、视死如归。而明朝走的是军户制度,军户的地位非常低下,属于贱民阶层,没有自豪和荣誉感,因而也无法确保全心全意投入作战,没有舍生忘死的拼搏精神。

明军平时以种地为主,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而满清本就是战斗民族,无论是士兵的操练还是军队的整肃规划,都为明清对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期明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躲在辽西走廊的堡垒群里不敢出来,放任清军略过内蒙一线,清军有了充分的主动权。努尔哈赤主张“欲伐大木,岂能骤折?必以斧斤伐之,渐至微细,然后能折”,即“伐大树”的战略,等到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军事实力已足以与辽东明军抗衡时,再将斧头挥向明王朝这棵大树。经过一次次战斗,最后形成了众寡悬殊、以镒称铢的态势,一举推翻了明王朝。

由此可见,清军最终问鼎中原并非偶然,能够建立起大清王朝并有后来的延续,也足以见其实力所在。

参考文献:

《明史》

《中国全史百卷》


历史战争


大清入住中原是走了狗屎运,凭借几十万的兵马和物产不丰富的大东北,打下大明的大好河山,简直运气爆棚,历史就是这么玄妙,让人琢磨不透,大清入住中原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崇祯帝能力不行,不能力澜狂挽。崇祯帝绝对算的上非常勤奋的皇帝,整天整夜忙于批奏章,批的字数比奏章都多,可是他不是天生的政治家,也没系统的学习帝王术,他越努力,国家败的越快,没落的帝国经不起崇祯的励精图治的折腾了,另外,崇祯帝喜欢猜忌大臣,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像袁崇焕这样的名将,被崇祯不信任,含冤而死,崇祯自毁长城。

二、天灾颗粒无收,农民起义。崇祯帝也是够背的,自登基以来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没想东山再起,却跑上煤山上吊,左玉良还有八十万的士兵,南方还有大批军队,况且李自成也没真想推翻大明,他只是想当一个西北王,但朱家皇帝不封异姓王,假如崇祯帝招安李自成,让李自成火并清军,崇祯帝还是有胜算。李自成破北京,顺便掳走陈圆圆,吴三桂倒戈。

三、李成梁佣兵自重,养虎为患。努尔哈赤的八旗兵是效仿李成梁的军队,李成梁有很多机会消灭后金政权,但李成梁都没动手,眼睁睁的看着努尔哈赤的势力壮大。

所以说大清入住中原是运气成分,大明虽没落,但人口众多,大清虽厉害,但人少,打不起持久战。


饕餮中国


我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不一样。

我的看法是虽然清军不强,但是其他的各方势力更差更弱,所以导致清军的问鼎中原也就不在话下,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其他的各个地方势力或者呃军团的情况吧。

首先看一下南明政权,南明政权是正宗的明王朝灭亡以后,由南方的各个明朝的皇子皇孙以及皇叔等组成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有个问题,他们不是一心向外,而是一心做窝里斗外斗外行内斗内行,这么就这么几个,黄子黄村居然成立了五花八门的政权,并且他们自己还在为了争正宗而大打出手而互相猜忌,最后清王朝各个击破,导致南明王朝的覆灭也就不在话下。

再来看大顺政权,大顺是李闯王建立的农民政权,李闯王自夺了北京以后呢,不思进取,只知道胡作非为。那可以看一看李自成这本小说,李自成这本小说就是写了,李自成虽然之前他比较有作为,但是占领北京以后,他和他的部下就乐不思蜀了,就开始胡作非为了,最后导致在九宫山被打败也是预料之中。

另外还有一个地方势力就是张献忠。张献忠后来由于某种种原因吧,他在四川成王称霸,但是他在四川,他杀人无数,这些都是有史书记载的,比如说蜀碧,蜀警这些书上都说张献忠胡乱杀人,导致千万人头落地,他这么做的话他能成功那就怪了。




稳健获利


实力不是数量堆积出来的,还要看质量。除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表面上清军人数少,但上至统帅下至士兵,素质却是最好的,人心是最齐的。明朝天灾人祸国力困顿疲敝,明军人员装备皆腐朽不堪,真正能战的精锐不多,还要两面作战,还要受皇帝瞎指挥和文官攻击的掣肘。李自成潼关之败18骑遁入商洛山中,趁乱东山再起,倏忽之间号称拥兵百万,其实多是流民降兵,其最精锐的核心只有数千人,次一等的还有数万西北边军,和明军比战力尚可一观,和清军比就稍逊一筹。而且李自成也是两面作战,还要防备张献忠和明朝南方。和清军山海关大战时兵力并无优势。至于经济基础李自成更是一塌糊涂,流寇而已,谈何基础,一战丧师,就再也没有翻身机会。后金在改善对辽东汉人的野蛮奴役政策以后,降民降兵人心渐附尽为其所用,尤其是厚赏招纳明军炮手和工匠,许以重金,加上孔有德来降,明军最后的倚仗红夷大炮被清军反超。征伐蒙古恩威并用,大批蒙古骑兵收归麾下,又降服朝鲜。后金的国力蒸蒸日上,君主英明,统治阶层朝气蓬勃,清军士气高昂,作战英勇,且战术灵活,指挥高超,这些明军比不了。坚定不移,上下一心,这一点闯军比不了。所以取胜也就是自然的了……


荠菜糰子


压倒骆驼是稻草还是最后一根稻草?

清军实力虽弱,但偏偏充当了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

大明后期太烂了,烂的不用推自己就到了。

李自成造反,明军打一次灭一次。

但是灭完了,朝廷还是那么烂,官兵连饷银都没有,还怎么打仗?

于是慢慢的官兵也投靠李自成了。这是李自成能打下北京的原因。

但是,李自成说白了还是一帮土匪,除了抢不会别的。当没的抢了,自然就乱了。

而这时候,清军虽然野蛮,但比起土匪来还是好一点的。

所以清军固然弱,但挡不住对手是头猪啊。


汉魏英雄传


谁说清实力最弱?

在辽东战场上,清军屡屡得手。他早就把大明看透了。自清除了袁崇焕之后,清軍几乎胜券在握了。

清军的优势,在旗人,在骑兵,在初尝胜利后的全民皆兵。

明军因长期不打仗,刀枪都生锈了。匆匆忙忙组织起六路大军迎敌。

再看看努尔哈赤,胸有成竹,

布置好作战计划后,就睡觉去了。有探马报来,明军六路大军浩浩荡荡进攻而来!

任尔几路来,我自一路去。从努尔哈赤狂妄的话里可以看出他的信心满满了。

结果怎样?萨尔浒一战,明军元气大伤。

再加上吴三桂倒戈,大明哪有不败之理!


沂蒙沙2019


各种原因都有吧!

一是靠努尔哈赤的英明领导。如:创立了八旗制度!赏罚分明,纪律严明!利用了五行的生克原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二是靠和亲制度:与蒙古和亲,找到了可靠的外援和帮手,作用十分大!

三是靠间谍制度:清把间谍制度用的出神入化,与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奠定了每场战斗的胜利!功劳很大!

四是结好明朝的权贵:清与远东军事长官长期结好,暗中勾结,刻意讨好,麻痹官军,为清的发展壮大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五连续不断地英明的领导: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指挥英明,积极进取!

六拥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的聪明睿智,识大体,顾大局,关键时候,勇敢果断,成就了清的300年基业!


恭喜发财888


我是刀笔传神,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末年间,综合比较大明实力还是最强的,起义军次之,清军最弱。但实力最强的明政府面对的是起义军和清军的两方进攻,他们不停的在削弱大明的实力来添充自已,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最终大明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下。

这时的起义军实力算下来敢强,但他面对的敌人也多,有内部的,有外部的。而清军却没有那么多的内外矛盾,当时也没有问鼎中原的志向,但随事态的发展,反而最弱的清军捡了最大的便宜,最后成功夺取中原,笑到最后。


刀笔传神


最主要的原因是擅于各个击破,拉拢一派打另一派。

拉拢蒙古人攻打一部分蒙古人,让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饮恨病逝在青海大草滩。林丹汗的儿子哲别带领传国玉玺和佛像归顺清朝。接着清朝拉拢朝鲜打明朝,拉拢辽东的明军进入关内,后来又反手除掉三藩,很擅于借力打力,合纵连横。所以人数并不多的清朝能纵横天下,问鼎中原。

而无论大明、朝鲜、察哈尔蒙古、准噶尔、沙俄、荷兰、郑成功,都被各个击破了。


司马公说历史


呵呵,實力最弱?你在做夢嗎?明末清初的清軍是東亞第一勁旅,明清歷次大戰,明朝敗多勝少,喪師失地,損失慘重,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對戰清軍更是屢戰屢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