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清軍實力最弱,卻為何能最終問鼎中原?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京師,崇禎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明末農民起義進入高潮,滿洲軍事集團也蠢蠢欲動。同年四月,滿清聯軍在吳三桂的率領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大敗李自成,攻佔京師、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自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

明末清軍實力並不強,卻為何能夠最終問鼎中原呢?

首先,清軍勝利與佔據天時之利有極大關係。中國封建王朝之更迭,有一個必要前提就是“亂”,後者王朝取代前者大都是在社會動盪不安、時局混亂的情況下實現的,此乃所謂之天時也。

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作為一國之首,執掌國家命運,若是昏庸無能,勢必會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因而在接連數位皇帝的腐敗統治之下,大明江山已是千瘡百孔,到了崇禎皇帝時,在位十七年,幾乎沒過上一天好日子,“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卻依舊沒能擺脫明朝滅亡的命運。後世許多人認為崇禎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觀來說,當時崇禎帝手中的“底牌”實在太爛,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面對如此的“爛攤子”都未必能夠力挽狂瀾。

加之明末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宦官專權,非但不採取補救措施,甚至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致使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土地兼併現象也十分嚴重,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強取豪奪,強佔土地,沉重的賦稅使原本已不堪重負的普通農民苦不堪言。

如此種種,致使社會動盪不安,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走投無路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最終演變成星火燎原的農民起義軍。尤其是闖王李自成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又懂得撫民安民,深得民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攻破北京城。如此一來,清軍趁虛而入攻下京師,自然省了不少力氣。

其次,清軍制勝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皇太極虛懷若谷的開明政策打下的基礎。皇太極解決問題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懂得“疏大於堵”的道理。他一改努爾哈赤時代對待漢人的殘虐政策,不僅大膽啟用漢人為自己的智囊心腹,更是解除漢人的奴籍,一定程度恢復漢人的人身自由。此外,為了加快籠絡人才和更好地解決滿漢矛盾,皇太極大力推行科考,給予滿漢同等步入仕途的機會。漢人一旦通過考試被錄取,身份地位將大大提升,如此一來,底層矛盾問題大大得到了改善。

皇太極積極解決後金內部滿漢之間矛盾的同時,以更加寬大優越的政策吸引更多漢人的主動“投誠”。皇太極尤為看重明朝官員的歸附,如祖大壽、洪承疇等一批大明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都被皇太極的虛懷若谷和百般包容所打動,最終都成為清軍制勝的重要力量。

最後,清軍實力雖不強,但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事實上也並非無可匹敵。李自成一路披荊斬棘大敗明軍,看似是個強大的存在,可他所遇到的明軍,卻並非是明朝的主力部隊。明朝的大部隊早在李自成起義前就被派去遼東與清軍作戰了,也就是說,李自成所帶領的農民軍隊之所以能夠打勝仗,主要是因為他們是趁虛而入的。李自成的軍隊,從某種程度上說,便是一群流寇和農民,他們無組織、無紀律,戰鬥力也不是很強。並且,李自成攻佔京師後,便逐漸變得腐敗鬆懈,根本不是清軍的對手。

清軍實力雖弱,但無論是作戰方略還是士兵自身能力素質,相較於李自成軍隊都毫不遜色。清軍採取的八旗制度,實際上實現了總體戰,資源最大規模地集中,縮小大家的差距,許多被編入“旗籍”的漢人地位得到迅速提升,自然心甘情願地為大清王朝肝腦塗。因而作戰時能夠更好地排兵佈陣,眾人團結一心、視死如歸。而明朝走的是軍戶制度,軍戶的地位非常低下,屬於賤民階層,沒有自豪和榮譽感,因而也無法確保全心全意投入作戰,沒有捨生忘死的拼搏精神。

明軍平時以種地為主,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而滿清本就是戰鬥民族,無論是士兵的操練還是軍隊的整肅規劃,都為明清對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期明軍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狀態,躲在遼西走廊的堡壘群裡不敢出來,放任清軍略過內蒙一線,清軍有了充分的主動權。努爾哈赤主張“欲伐大木,豈能驟折?必以斧斤伐之,漸至微細,然後能折”,即“伐大樹”的戰略,等到基本上統一了女真,軍事實力已足以與遼東明軍抗衡時,再將斧頭揮嚮明王朝這棵大樹。經過一次次戰鬥,最後形成了眾寡懸殊、以鎰稱銖的態勢,一舉推翻了明王朝。

由此可見,清軍最終問鼎中原並非偶然,能夠建立起大清王朝並有後來的延續,也足以見其實力所在。

參考文獻:

《明史》

《中國全史百卷》


歷史戰爭


大清入住中原是走了狗屎運,憑藉幾十萬的兵馬和物產不豐富的大東北,打下大明的大好河山,簡直運氣爆棚,歷史就是這麼玄妙,讓人琢磨不透,大清入住中原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崇禎帝能力不行,不能力瀾狂挽。崇禎帝絕對算的上非常勤奮的皇帝,整天整夜忙於批奏章,批的字數比奏章都多,可是他不是天生的政治家,也沒系統的學習帝王術,他越努力,國家敗的越快,沒落的帝國經不起崇禎的勵精圖治的折騰了,另外,崇禎帝喜歡猜忌大臣,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像袁崇煥這樣的名將,被崇禎不信任,含冤而死,崇禎自毀長城。

二、天災顆粒無收,農民起義。崇禎帝也是夠背的,自登基以來連年大旱,顆粒無收,農民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沒想東山再起,卻跑上煤山上吊,左玉良還有八十萬的士兵,南方還有大批軍隊,況且李自成也沒真想推翻大明,他只是想當一個西北王,但朱家皇帝不封異姓王,假如崇禎帝招安李自成,讓李自成火併清軍,崇禎帝還是有勝算。李自成破北京,順便擄走陳圓圓,吳三桂倒戈。

三、李成梁傭兵自重,養虎為患。努爾哈赤的八旗兵是效仿李成梁的軍隊,李成梁有很多機會消滅後金政權,但李成梁都沒動手,眼睜睜的看著努爾哈赤的勢力壯大。

所以說大清入住中原是運氣成分,大明雖沒落,但人口眾多,大清雖厲害,但人少,打不起持久戰。


饕餮中國


我的看法和別人的看法不一樣。

我的看法是雖然清軍不強,但是其他的各方勢力更差更弱,所以導致清軍的問鼎中原也就不在話下,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其他的各個地方勢力或者呃軍團的情況吧。

首先看一下南明政權,南明政權是正宗的明王朝滅亡以後,由南方的各個明朝的皇子皇孫以及皇叔等組成的政權。但是這個政權有個問題,他們不是一心向外,而是一心做窩裡鬥外鬥外行內鬥內行,這麼就這麼幾個,黃子黃村居然成立了五花八門的政權,並且他們自己還在為了爭正宗而大打出手而互相猜忌,最後清王朝各個擊破,導致南明王朝的覆滅也就不在話下。

再來看大順政權,大順是李闖王建立的農民政權,李闖王自奪了北京以後呢,不思進取,只知道胡作非為。那可以看一看李自成這本小說,李自成這本小說就是寫了,李自成雖然之前他比較有作為,但是佔領北京以後,他和他的部下就樂不思蜀了,就開始胡作非為了,最後導致在九宮山被打敗也是預料之中。

另外還有一個地方勢力就是張獻忠。張獻忠後來由於某種種原因吧,他在四川成王稱霸,但是他在四川,他殺人無數,這些都是有史書記載的,比如說蜀碧,蜀警這些書上都說張獻忠胡亂殺人,導致千萬人頭落地,他這麼做的話他能成功那就怪了。




穩健獲利


實力不是數量堆積出來的,還要看質量。除了硬實力,還有軟實力。表面上清軍人數少,但上至統帥下至士兵,素質卻是最好的,人心是最齊的。明朝天災人禍國力困頓疲敝,明軍人員裝備皆腐朽不堪,真正能戰的精銳不多,還要兩面作戰,還要受皇帝瞎指揮和文官攻擊的掣肘。李自成潼關之敗18騎遁入商洛山中,趁亂東山再起,倏忽之間號稱擁兵百萬,其實多是流民降兵,其最精銳的核心只有數千人,次一等的還有數萬西北邊軍,和明軍比戰力尚可一觀,和清軍比就稍遜一籌。而且李自成也是兩面作戰,還要防備張獻忠和明朝南方。和清軍山海關大戰時兵力並無優勢。至於經濟基礎李自成更是一塌糊塗,流寇而已,談何基礎,一戰喪師,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後金在改善對遼東漢人的野蠻奴役政策以後,降民降兵人心漸附盡為其所用,尤其是厚賞招納明軍炮手和工匠,許以重金,加上孔有德來降,明軍最後的倚仗紅夷大炮被清軍反超。征伐蒙古恩威並用,大批蒙古騎兵收歸麾下,又降服朝鮮。後金的國力蒸蒸日上,君主英明,統治階層朝氣蓬勃,清軍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且戰術靈活,指揮高超,這些明軍比不了。堅定不移,上下一心,這一點闖軍比不了。所以取勝也就是自然的了……


薺菜糰子


壓倒駱駝是稻草還是最後一根稻草?

清軍實力雖弱,但偏偏充當了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

大明後期太爛了,爛的不用推自己就到了。

李自成造反,明軍打一次滅一次。

但是滅完了,朝廷還是那麼爛,官兵連餉銀都沒有,還怎麼打仗?

於是慢慢的官兵也投靠李自成了。這是李自成能打下北京的原因。

但是,李自成說白了還是一幫土匪,除了搶不會別的。當沒的搶了,自然就亂了。

而這時候,清軍雖然野蠻,但比起土匪來還是好一點的。

所以清軍固然弱,但擋不住對手是頭豬啊。


漢魏英雄傳


誰說清實力最弱?

在遼東戰場上,清軍屢屢得手。他早就把大明看透了。自清除了袁崇煥之後,清軍幾乎勝券在握了。

清軍的優勢,在旗人,在騎兵,在初嘗勝利後的全民皆兵。

明軍因長期不打仗,刀槍都生鏽了。匆匆忙忙組織起六路大軍迎敵。

再看看努爾哈赤,胸有成竹,

佈置好作戰計劃後,就睡覺去了。有探馬報來,明軍六路大軍浩浩蕩蕩進攻而來!

任爾幾路來,我自一路去。從努爾哈赤狂妄的話裡可以看出他的信心滿滿了。

結果怎樣?薩爾滸一戰,明軍元氣大傷。

再加上吳三桂倒戈,大明哪有不敗之理!


沂蒙沙2019


各種原因都有吧!

一是靠努爾哈赤的英明領導。如:創立了八旗制度!賞罰分明,紀律嚴明!利用了五行的生克原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二是靠和親制度:與蒙古和親,找到了可靠的外援和幫手,作用十分大!

三是靠間諜制度:清把間諜制度用的出神入化,與前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奠定了每場戰鬥的勝利!功勞很大!

四是結好明朝的權貴:清與遠東軍事長官長期結好,暗中勾結,刻意討好,麻痺官軍,為清的發展壯大爭取了時間和空間!

五連續不斷地英明的領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指揮英明,積極進取!

六擁有孝莊皇太后:孝莊的聰明睿智,識大體,顧大局,關鍵時候,勇敢果斷,成就了清的300年基業!


恭喜發財888


我是刀筆傳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末年間,綜合比較大明實力還是最強的,起義軍次之,清軍最弱。但實力最強的明政府面對的是起義軍和清軍的兩方進攻,他們不停的在削弱大明的實力來添充自已,再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最終大明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下。

這時的起義軍實力算下來敢強,但他面對的敵人也多,有內部的,有外部的。而清軍卻沒有那麼多的內外矛盾,當時也沒有問鼎中原的志向,但隨事態的發展,反而最弱的清軍撿了最大的便宜,最後成功奪取中原,笑到最後。


刀筆傳神


最主要的原因是擅於各個擊破,拉攏一派打另一派。

拉攏蒙古人攻打一部分蒙古人,讓察哈爾部的林丹汗飲恨病逝在青海大草灘。林丹汗的兒子哲別帶領傳國玉璽和佛像歸順清朝。接著清朝拉攏朝鮮打明朝,拉攏遼東的明軍進入關內,後來又反手除掉三藩,很擅於借力打力,合縱連橫。所以人數並不多的清朝能縱橫天下,問鼎中原。

而無論大明、朝鮮、察哈爾蒙古、準噶爾、沙俄、荷蘭、鄭成功,都被各個擊破了。


司馬公說歷史


呵呵,實力最弱?你在做夢嗎?明末清初的清軍是東亞第一勁旅,明清歷次大戰,明朝敗多勝少,喪師失地,損失慘重,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對戰清軍更是屢戰屢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