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虐殺白人女性,英軍把戰俘綁炮口炸成渣,起因竟是句氣話

拓撲學中有個十分有名的理論名曰“蝴蝶效應”,其內容是啥,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在一個動力系統中,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有可能帶來令人歎為觀止的後果。歷史上的蝴蝶效應事件可謂是數不勝數,咱們今天就來講講發生在19世紀後半葉的印度的一個例子,它由一起簡單的口角演變成了一場戰爭與兩場大屠殺。


印軍虐殺白人女性,英軍把戰俘綁炮口炸成渣,起因竟是句氣話


故事最開始是這樣的:1857年的一天,印度某個市場中,一個市民和一名僱傭兵因小矛盾爆發了衝突。其實這場衝突並不算很嚴重,那會兒的僱傭兵在印度社會中有一定地位,若把事情鬧大,損失更大的無疑是平頭老百姓。那名市民很識趣地草草結束了爭執,只是在臨走時酸溜溜地罵了這樣一句:我是不敢惹你,但你也別神氣,回到兵營裡你就得啃豬油了!

這話聽起來也沒啥,但請注意,伊斯蘭教在印度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如今,印度有約2億伊斯蘭人口,而在他們的教義中,豬可是十分骯髒的東西。說到這兒,筆者突然想起來從前被朋友坑了一把:由於對伊斯蘭文化不瞭解,朋友說穆斯林把豬視為神祗,所以不吃豬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筆者對此篤信不疑,現在想想真是心有餘悸……


印軍虐殺白人女性,英軍把戰俘綁炮口炸成渣,起因竟是句氣話


回到正題,按理說這話一聽就是氣話,氣消了也就過去,巧的是,這名僱傭軍不但是穆斯林,還是個死腦筋,回去後越想越來氣,索性就查了一下。這不查不要緊,人們發現英國佬給發配的子彈外邊抱著的油紙上,居然當真塗著一層豬油。經過更深入的追查,原來豬油包裝紙出現的時間也不長,就在東印度公司於當年年初拿新式“恩菲爾德”後膛步槍替代前膛槍時偷偷摸摸搞出來的。按照當時的習慣,士兵往往用牙咬破油紙,這樣一來不就真是“啃豬油”了嗎?

要命的是,在調查的過程中,有人還在諸多子彈包裝中發現了牛油紙,這下把另一大部分信奉印度教的僱傭兵也給招惹了。別看如今的印度人佛系隨性,一個個慫得不行,塗油子彈一事被戳破不久,有一名印度僱傭兵就槍殺了3名英軍軍官,該士兵很快便被處以絞刑。5月9日,在印度密特拉,英國人用繩子把85名抗議塗油子彈的士兵五花大綁示眾,甚至當著諸多圍觀者面強行將塗有豬油牛油的子彈塞進他們嘴裡。英軍祭出的這番操作又把平民給惹惱了,不久,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起義運動爆發了。


印軍虐殺白人女性,英軍把戰俘綁炮口炸成渣,起因竟是句氣話


有朋友可能會會感到奇怪:印度在歷史上鮮以剛硬耿直而聞名,區區一點羞辱就能把他們逼到這份兒上?其實,從塗油子彈事件到印度民族大起義,在這個過程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背景。原來早在19世紀初期,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搞擴張時就察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印度土邦眾多,勢力紛雜,有些山頭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不惜往死裡賴,雖說東印度公司僅用了數十年便幾乎掌控了印度全境,但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當地勢力隔三差五就弄點小新聞,總是英國殖民者家大業大也經不起這種折騰。

情急之下,英國人想出了一套“以印治印”的方案,說白了就是招募僱傭兵,操控這些僱傭兵去收拾不老實的人。雖說這些印度僱傭兵的戰鬥力感人,但好在他們的對手的作戰水平也不見得能高到哪兒去。漸漸的,殖民者不但利用印度僱傭兵平定內亂,更是把他們拉到前線去充當擴張殖民地的炮灰。到了1856年底那會兒,印度僱傭兵已達到數十萬人。如何讓規模如此龐大的武裝老老實實地聽命於殖民政府呢?英國人的辦法簡單有效:多給僱傭兵們發幾個工資,稍稍抬升一下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跟賤民區分一下就行了。


印軍虐殺白人女性,英軍把戰俘綁炮口炸成渣,起因竟是句氣話


即便如此,僱傭兵最初也感到十分滿足,他們一度把它當成了鐵飯碗。然而做這一行無疑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很快,僱傭兵便發現自己的待遇似乎越來越差。先不說到手的幾個工錢跟剛開始沒法比,縱使軍隊裡那些作戰最勇武、最有才華的那一部分人,他們的最高軍銜也才不過是中士。印度士兵在前線拼死拼活,得來的好處基本上全被英國人收走了;戰場上不見那些白皮老爺怎麼出力,輪到耀武揚威時,他們卻是一個比一個在行。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一些具體細節:印度士兵們又要遠征了,但他們想把行李運到前線,居然被告知要自付郵費——這簡直就是侮辱人嘛!

總而言之,後來的大起義之所以能夠爆發,數量龐大的僱傭兵被欺負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這一點也是個十分重要的誘因。在大起義的過程中,印度人將長達兩三個世紀對殖民者的憤怒一股腦地全都發洩了出來,他們攻佔殖民者政府,屠殺當地白人成年男性和小孩,玷汙女性。單純是為了洩憤,印度人會把受害者折磨得不成人形,遺體狀況之慘令人才不忍賭。原本,一個民族為了尊嚴而爭取獨立,這在歷史上算是十分高尚的事情,但仇恨令印度民族大起義變得血腥殘酷。


印軍虐殺白人女性,英軍把戰俘綁炮口炸成渣,起因竟是句氣話


遺憾的是,這場席捲了整個國家的起義並沒能持續多久。印度歸根結底還是弱,或許英國人從一開始就沒想到這群逆來順受的“劣等人”居然能迸發出如此強大的能量。在遭受了初期的慘痛損失後,英軍損失扭轉了局勢。到了1869年那會兒,浩浩蕩蕩的大起義基本上被平息了。事情結束後,殖民者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算賬:當初你們是怎麼屠殺我們的,如今我們要加倍償還。一是必須要償命,二是要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英國人突發奇想:他們把印度人綁在炮口,一聲巨響過後,受刑人恐怕就只剩一堆殘肢血肉了。

從市井鄉民間的一次口角演變成一場大起義,再由起義引發兩場針鋒相對的屠殺式報復,這起“蝴蝶效應”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足夠可怕,造成的損失也夠大了。然而,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事後,英國政府痛定思痛,覺得東印度公司那種粗暴殘酷的管理模式似乎確實存在問題,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羊都不肯安安分分地讓人捋羊毛了,那麼殖民統治還有啥意義呢?印度民族大起義直接加速了東印度公司從歷史舞臺上淡去的進程:事後,印度的全部事務由英國政府接手,1874年1月1日,當局簽署《東印度公司股息救贖法案》,英屬東印度公司正式解散;3年後,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女皇。


印軍虐殺白人女性,英軍把戰俘綁炮口炸成渣,起因竟是句氣話


另外,這次“蝴蝶效應”對印度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大起義失敗後,印度人僅剩的那點骨氣似乎也蕩然無存了。大起義的過程中,印度出現了章西女王這樣的鐵血領袖,而直到西方列強的殖民體系自行崩潰以前,這個國家再也沒有一位像樣的大人物出現了。至於後來的“聖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顯然,他的思想是崇高偉大的,但用話語表達出來時,那些腦洞大開的言辭卻聽起來十分荒謬怪異,令人難以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