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并且因地域的差异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剧种。尽管不同的剧种异彩纷呈,却在表演艺术方面保持着虚拟写意的共同特点。这种戏曲种类的多样性和表演艺术的同一性,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文化多元统一的结构特征和相融共进的民族精神。

简述中国戏曲艺术

安徽傩戏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乐舞,后来巫术盛行,巫人以舞降神,巫舞逐渐演变为“傩舞”和“傩戏”。古代还有一些专门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人叫“俳优”“倡优”。以上这些乐舞表演,都可看作戏曲的起源。

  • 秦汉时代,出现了“百戏”,其中包括杂技和歌舞。《汉书·武帝纪》:“三年春,作角觝戏,三百里内皆观。”“戏”的本义是古代的军事行动,所以《说文解字》云:“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其偏旁为戈,后也指角力相斗。秦汉时的“百戏”就是由角力相斗演变来的,汉代又称为“角抵戏”。
简述中国戏曲艺术

1957年成都出土汉代说唱陶俑

  • 隋唐两宋,百戏兴盛,节目繁多,内容丰富,有的节目已具备故事情节。《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为了管理宫廷这些歌舞、百戏等的排练、演出活动,唐代开始设立“教坊”。唐玄宗时又在宫廷禁苑里选择了“梨园”作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选数百人在此学习歌舞,通晓音律的唐玄宗亲加教正,这些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因此,后世称戏班为“梨园”,称演员为“梨园弟子”,奉唐玄宗为戏曲祖师。在秦汉俳优的基础上,唐代出现了“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做一些滑稽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也讽刺朝政和社会现象,到宋代进一步发展成为“杂剧”。
  • 后来,南方杂剧发展演变为“南戏”,北方杂剧则发展演变为“元杂剧”,涌现出代表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成就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明代中叶以后,南戏已成为“传奇”,一直到清乾隆年间,传奇盛行一时,其结构比南戏更完整,曲调也比南戏更丰富,角色分行,表演艺术都接近今天的戏曲。剧种主要有昆腔、弋阳腔、青阳腔、高腔等,剧作家有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如今的昆曲、浙江的绍剧、江西的赣剧等就是从南戏和传奇演变而来的。
  • 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开始,徽班、汉调、秦腔也入京献艺,于是以徽汉二调为主,吸收昆腔、秦腔唱法,又接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艺人们创造了新的唱腔,它以京韵念白,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京剧。
简述中国戏曲艺术

唐参军戏说唱陶俑

在今天现存的戏曲艺术中,以昆腔、秦腔最为古老,对今天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的形成贡献最大。特别是北方广泛流行的梆子戏,也受到秦腔的影响。

  • 昆腔曲调高雅,词章优美,为士大夫所欣赏,被称为“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影响力,但因为它在京师颇有地位,所以对京剧的形成有特殊贡献。直到今天,在京剧唱腔中仍可听到昆腔唱段。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完美结束的标志性作品。这两部作品各具特色,但都是在亡国之际于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京剧是流行最广、影响

简述中国戏曲艺术

京剧大师梅兰芳

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在表演风格上,分成京、海两大流派。

  • 京派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严格讲究艺术规范;海派勇于革新创造,注意吸收新鲜事物。通过南北交流,竞相发展,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京剧流派,出现了梅兰芳(见图4-32)、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小名旦”及周信芳(麒麟童)、马连良、唐韵笙、张英杰(盖叫天)等大艺术家。

此外,较大的剧种有豫剧(河南梆子)、秦腔、川剧、越剧、晋剧(山西梆子)、黄梅戏、河北梆子等,其次还有湖南、湖北、广东的花鼓戏,江西等地的采茶戏,西北的道情,华北的秧歌,还有乱弹、高腔、碗碗腔,真是丰富多彩,各具芬芳。在唱腔上,有的用高腔(如北方梆子戏、江西高腔戏),有的用低调(如山东柳子戏、河南太平调);有的激越高亢(如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有的婉转抒情(如越剧、沪剧、黄梅戏)。在表演上,有的庄重严肃,显示出帝都气派,给人的历史感很强(如京剧、昆曲、晋剧、秦腔);有的轻松活泼,富于民间情趣,给人的现实感较强(如川剧、花鼓戏)。这些都体现了各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人的精神气质的差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