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第一节 计划外的变故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第三章 八王之乱

在司马炎的政治运作下,司马衷最终成为了这个帝国的继承人。

但,毕竟这个帝国的继承人有着先天上的不足,司马炎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以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为此不惜多次调整权力架构。可事情的发展真的会如他所愿吗?


计划外的变故

长期以来,晋王朝的权力结构是由宗室、勋贵、门阀三方共同组成的。咸宁二年,司马炎的一场大病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在司马炎病重之时,部分臣子推举齐王司马攸即位。这可是在明目张胆地觊觎皇位。司马炎感到如临大敌。

面对威胁,司马炎一方面引入了外戚弘农杨氏作为新的政治力量,以抗衡旧有势力,另一方面和勋贵集团中的重臣贾充结亲,将朝中的实力派贾家拉到太子这一边来。

同时,随着勋贵先后离世,朝堂之上,逐渐形成了外戚、宗室和门阀组成的权力架构。

八王之乱 第一节 计划外的变故

290年形势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的份量,司马炎力排众议起兵伐吴。伐吴战争结束后,司马炎手上有了更多的政治资本。因此,太康三年,司马炎开始着手解决司马攸的问题。他强令司马攸离开京城,不久司马攸便因此身亡。司马炎这一手,为太子司马衷解决了一大威胁。

但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朝中同情或支持司马攸的群臣也纷纷遭受打击。君臣之间也产生了极大的隔阂。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炎能托付的人只剩下了外戚中的代表,杨骏。

可是杨骏身上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群臣将杨骏兄弟三人视为齐王忧愤而亡的罪魁祸首,对其十分愤恨。以杨氏兄弟平庸的能力,如果不能获得朝臣们的支持,怎么能够完成政权的平稳过渡呢?

考虑到这一点,同时也为了制约杨氏兄弟,司马炎在太康十年对宗室们进行了一次加封,司马炎的儿子们作为宗室的核心力量开始凸起。一方面,加强这些宗室,使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利于重建新的权力架构。另一方面,这些皇子离开京城出镇地方,也有利于保证太子的顺利继位。

宗室中元老级的人物,汝南王司马亮,成为司马炎另外可以倚仗的力量。

相对司马攸,司马亮是一个让司马炎更为放心的宗室人物。首先在辈分上,他属于司马炎的叔父,对帝位的威胁并不大;其次,作为元老人物,司马亮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

帝系诸王在外镇守,宗室元老在内辅政,形成宗室内外呼应的局面。宗室同时和外戚达成政治平衡,互相制约。

最为重要的是,不管是杨骏还是司马亮,都是才能平庸的人物,并不会达到呼风唤雨的地步。

做好了一切安排,公元290年,司马炎再次将年号改为太熙。他终于煞费苦心在帝国内达成了一种看上去的绝对平衡,可以放心顺利传承给儿子司马衷了。

但这样的安排无异于在积木上放一窝鸡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便可能导致布局的崩塌。

八王之乱 第一节 计划外的变故

杨骏

司马炎首先便低估了杨骏的野心。杨骏虽然才能平庸,但野心并不小。在他的规划中,司马炎死后的政治格局应该把司马亮一脚踢开,由他全盘通吃。

杨骏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野心,是因为司马炎对顾命大臣的安排一直没有形成政治文件公开。也就是说,此时司马亮还并没有取得官方认证的顾命大臣身份。

这一年的三月,司马炎病重,掌管禁军的杨骏借机把司马炎的近侍全都换成了自己人。

这天,病重的司马炎睁开双眼,发现昔日身边熟悉的侍卫已经更换。

“他们是谁,我怎么一个人都不认识?”

“这是臣为陛下精心挑选的勇士,用以拱卫陛下的安全。”一边的杨骏赶紧回答。

此时司马炎还没有最终确立司马亮辅政大臣的身份,看到这里,司马炎明白了什么,下定决心,转头恶狠狠盯了旁边的杨骏一眼:“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做出这样的事!”

“臣知罪!”杨骏吓得赶紧跪在地上求饶。

“中书监华廙(yì)和中书令何劭在哪里,朕要下诏!”

“臣这就去传两位大人过来。”战战栗栗的杨骏赶紧逃出了殿外传召华廙和何劭。

华廙和何劭进殿后,司马炎立即下令:“传诏,让汝南王司马亮留在京城和杨骏一同辅政!”

“是,臣等这就去写。”

“等等,你们觉得朝中可还有有名望的臣子足够辅政吗?”

“此等大事,臣等不知。”

“也罢,你们先退下去写诏书吧,朕有些乏了。”

在殿外的杨骏得知消息后,来到了中书省去找华廙。

“诏书写好了吗?”

“在下刚刚写完。”

“拿来我看!”杨骏的口气不容置疑。

华廙小心翼翼将诏书交给杨骏,杨骏看完后随手把诏书揣进了怀里。

“我要拿去斟酌语句,然后向陛下确认,现在没你的事儿了。”

“这不合适吧?”

杨骏恶狠狠瞪了华廙一眼便出了门,华廙没敢说话。

但华廙越想越不对劲,中书监的责任之一便是妥善保管好诏书。职责所在,思前想后,华廙决定亲自前往杨骏的府上去索要诏书。

“杨大人,还是请把诏书还给在下吧。”

“我还没看完,你急什么,安心回去等着便是!”

至此,这封诏书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病重的司马炎再一次醒来,他发现身边站着杨芷和杨骏。

“陛下,臣妾想请求父亲杨骏受诏出任辅政大臣,还请陛下准许。”杨芷的话中透露出一份坚定。

司马炎明白了:原来,你们都已经密谋好了一切。

我也不冀求更多了,只希望你们能好好辅佐司马衷,剩下的,我都给你们吧。

司马炎望了一眼杨芷,点了点头。

杨芷立即召见华廙和何劭。

“陛下宣旨,拜杨骏为太尉(朝廷地位)、太子太傅(东宫地位)、假节(临机处置一切事宜的权力)、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央军统帅)、侍中(掌管门下省权力)、录尚书事(掌管尚书台权力),保留前将军职权如故,统领步兵三千,骑兵一千,移驻之前卫将军杨珧的故府。”

杨芷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此外,如杨骏有宿卫殿中的需求,,差遣左右卫三部各出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出十人,允许操持兵器担任杨骏出入宫殿的护卫!”

同时,对杨骏在朝堂上的最大威胁——汝南王司马亮,也得到了新的安排。他被任命为豫州都督,即日赴许昌上任。

很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司马亮调离权力中枢,方便杨骏操控朝局。

华廙和何劭立即写好诏书交给了司马炎。

“汝南王来了吗?”司马炎还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

左右的随从摇了摇头。

司马炎没有说话,只点了点头,默许了这封诏书。

两日后,司马炎驾崩,杨骏顺理成章成为辅政大臣,居住在太极殿之中,出入也带着侍卫拱卫,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朝堂上的公卿为司马炎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一群人哭得昏天黑地。

哭完,大家抹抹眼泪清点人头,发现少了最重要的两个人:杨骏和司马亮。

朝堂上最具分量的两个人不在,让许多大臣心中犯起了嘀咕。

杨骏正在府上发抖,他的内心很害怕。大权独揽的他显然已经成为朝堂上的标靶,他必须提防一切可能的明枪暗箭。

尤其是汝南王司马亮在朝堂上仍然有很高的声望。

但让杨骏没想到的是,他实在是高估了对手。

“什么?汝南王也没参加葬礼?”得知宫中传来的消息,杨骏也十分惊讶。

“是的。据在下所知,汝南王说自己生了病,不便前来。”

其实司马亮此时正在大司马门外徘徊,许久过后,他最终没能鼓起勇气踏入宫门,在门外放声大哭后,他选择了离开。

司马炎的判断确实是对的:司马亮才能平庸,没有政治野心。

没有政治野心的人自然不会威胁皇权,但遇上挑战的时候,便也会选择逃跑。

就在这样戏剧性的背景下,司马炎安排的辅政大臣没有一个出席了他的葬礼。

八王之乱 第一节 计划外的变故

司马亮

但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也并不全和司马亮一样懦弱,很快便传出了应当由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的声音。

杨骏怀疑是华廙泄露了消息,于是罢免了华廙,让中书令何劭顶替了华廙的位置。

但司马亮的地位毕竟摆在那,连杨骏的弟弟杨济和河南尹李斌都出面劝杨骏留下司马亮辅政,不要弄成僵局。

杨骏哪里肯把吃到嘴里的蛋糕再吐出来,坚决不答应。

对此杨济也很头疼,对尚书左丞傅咸说:“兄长若是能和大司马共同辅政,尚能保存我家门户,现在看来,唉……”

傅咸也赞同杨济的意见:“宗室和外戚共同倚仗,才是正确的政治局面。现在应当召回大司马共同辅政,不应该赶走他。”

杨济还想做最后一次努力,请出侍中石崇继续劝说杨骏。

石崇也没能成功劝说杨骏。

但杨骏感受到了朝堂上一浪浪的反对声,他明白自己必须赶走司马亮,才能让朝臣们彻底放弃希望。

杨骏紧锣密鼓开始了准备。却没想到司马亮自己送上了门。

司马亮自然也知道自己是杨骏的眼中钉,虽然留在京城,司马亮却一直不敢上朝。于是司马亮找到廷尉何勖商讨对策。

“天下都将希望寄托在您的身上。何况您拥有宗室身份,又有大司马的职务,完全可以竖起讨伐杨骏的旗帜,废掉杨骏辅政大臣的身份,亲自担当此职,又何必在这里害怕杨骏对您动手?”何勖愤愤不已。

“这恐怕不是我能办成的事吧。”司马亮十分迟疑。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杨骏是不会放过王爷的,还请王爷下定决心!”何勖着急了。

“有办法了!”司马亮眼前一亮。

“大人您想明白了?”何勖十分激动。

“是的,明天我就率领我部下的士兵出京城。”

“您是前往许昌调动兵力反攻杨骏吗?”何勖感觉司马亮还算有救。

“不,我们只出城,驻扎在外。”

“然后呢?”

“没有然后,看看情况再说,反正无论如何,城外比城里安全。”司马亮兴奋不已。

何勖两眼一黑,差点晕了过去。

一个富有名望的宗室在京城外驻扎,无疑给了杨骏以口实。杨骏很快发起了对司马亮的弹劾,并委派正在率领禁军守护司马炎陵寝——峻阳陵的司空石鉴和中护军张劭讨伐司马亮。

张劭是杨骏的外甥,对讨伐司马亮的事宜十分卖力,但石鉴却对此不感兴趣。

石鉴明白,一旦帮杨骏下了黑手,之后他在朝廷上就抬不起头了。更何况,石鉴并不看好杨骏的政治前途。

石鉴一边打马虎眼,一边派人打听司马亮的动向,他明白,以司马亮的性格,知道朝廷前来讨伐的消息,一定会马上逃跑。

和石鉴所预料的一样,司马亮星夜逃回了许昌。

杨骏也不想把事情闹大,便没有再追究这件事,石鉴自然也甩开了担子。

看起来,杨骏在朝堂上已经展现出天下无敌的态势了。

人在最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对杨骏来说也不例外。

他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把年号改成了永熙。

对中国古代王朝来说,改元是一件大事,会伴随着一系列仪式体现它的重要性,但杨骏忘记了改元最重要的一条。

根据《春秋》的礼仪规定,皇帝驾崩的第二年才能改元。

世家大多以经学传世,自诩弘农杨氏出身的杨骏犯了这样一个在礼法上的低级错误,声望瞬间跌倒了谷底。

伴随着朝廷上上下下的讥笑,杨骏也发现了不对劲。到了第二年正月,他又将年号改成了永平。为了掩饰这一低级错误,杨骏甚至找到了史官要求抹去这一丢脸记录,但这件事情还是成为了笑话流传了下来。

杨骏也知道朝廷上下都不太看得上他。为了笼络人心,他一拍大腿又想出了一项政策:加封。

所有大臣晋爵一级,参加司马炎葬礼的晋爵两级,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全部封侯。

这下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非但没有念杨骏的好,反而对他更加失望。

因为晋爵本质上是一个分干股的行为,原本自己手中的爵位只有少部分人能获得,现在这么多人参与其中,自己手中的爵位也就不值钱了,大家当然也不会对杨骏的这一政策有所好感。

改朝换代元勋后人的代表石崇和平定吴国的功臣代表何攀就共同劝说杨骏:“太子在宫中二十多年,现在继承帝位,群臣得到的封赏比当初改朝换代和平定吴国还要丰厚,这让当初的那些功臣们怎么想?您开了这个头,几代以后就全是公侯了,当人人都是公侯的时候,谁还在乎这一封赏?”

一边的傅祗更加不客气:“还没听说过先皇驾崩就封赏群臣的,你这是让大家盼着皇帝去死吗?”

极度自负的杨骏根本听不进去:我是要拉拢人心的,你们这些人哪懂得我的苦心?

孙资的孙子孙楚素来和杨骏交好。他明白杨骏的心态,但用这种最愚蠢的办法,也是让他没有想到的。他忍不住给杨骏指明了方向:“您以外戚的身份担当辅政的重任,掌控重权,辅佐少主,应当公正,诚挚、谦逊。现在宗室们掌控重权,您却不和他们共同参与政事,恐怕祸患就不远了。”

只有拉拢宗室作为倚仗,杨骏才能干的长远,孙楚的意见很中肯,然而杨骏并没有理会。

没多久,劝说杨骏的石崇、傅祗等人都被剥夺了部分权力。石崇甚至直接被打发出京城,前往荆州担任刺史,开始了他在荆州劫掠客商的故事。

八王之乱 第一节 计划外的变故

石崇

杨骏也明白,自己必须得到公卿们的支持,才能继续辅政。于是他奏请立司马遹为皇太子,封何劭为太子太师,王戎为太子太傅,杨济为太子太保,裴楷为太子少师,和峤为太子少傅,张华为太子少保,以求得到太子司马遹势力作为自己的政治靠山。

但杨骏小家子气的本质一直存在,没多久,东宫的实权派只剩下了杨济,其他人仍然受到了排挤。

位高权重的杨骏为自己埋下了一颗又一颗的大雷:宗室被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对杨骏自然全无好感;满朝公卿本身就看不上杨骏,杨骏上任之后神一般的操作更加让他们嗤之以鼻;而其他和杨骏关系尚好的大臣们又由于杨骏贪婪的权欲,一一被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

杨骏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这一点,连杨骏的亲信也毫不怀疑了。

杨骏的表弟蒯钦就是其中之一。他小时候和杨骏关系非常好,而现在,蒯钦却一直对杨骏直言,连杨珧、杨济都为他担心。

蒯钦并不在乎:“杨骏虽然昏聩,但也还知道不能随便杀掉无罪的人。而他也一定会疏远我,我一旦被疏远,就避免了和他一起横死的后果。不然,倾家灭族之灾就不会很远了。”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危机,只有杨骏除外。

阴云开始笼罩在每个人的头顶上。


1.《晋书》,(唐)房玄龄等

2.《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3.《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

4.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