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文中子《止學》

勢力不要施加給君子,仁德不能給予小人。

權勢和威儀是要因人而用的。那種不分對象,只知以勢對人的人,只會讓他的權勢和威儀有損。君子高風亮節,不媚權貴,天生的傲骨和人格的正直決定了他們不會像小人那樣,在勢力面前低頭。同樣,小人的卑劣和無恥是仁德所難以感化的,這個本性便要求人們對他們不能抱有幻想,只能以勢打壓。這也說明,在用勢上的進退和取捨不能千篇一律,因人而異、適時而動當是最好的選擇。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凡事有利必有害,細權衡。利是人們所喜好的,害是人們所共同畏懼的,利是害的影子,難道不知道躲開它,貪圖小利卻忘記大害,這猶如得了頑疾一樣難以治好。毒酒盛滿了酒器,喜愛喝酒的人喝了就會毒壞腸胃。市場上用來兌換的金子本有所屬,喜愛金子的因拿了金子而被官府抓住,搶金子之人只知苟且得到金子,而不知會被官府抓住受罰啊!

凡事有利則必有害。那麼,什麼是利呢?利,不僅僅是經商做買賣時所賺取的利益,利泛指對某個私已有價值的事物,如於人之利,於己之利,於公之利,於私之利等。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利對於人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私己之利,更是容易讓人喪失理智,產生貪心。但是,貪求小利而忘了大害,就如同染上絕症一樣難以治癒。毒酒裝滿酒杯,好飲酒的人喝下去會立刻喪命,這是因為只知道喝酒的痛快而不知其對腸胃的毒害。遺失在路上的金錢自有失主,愛錢的人奪取而被抓進監牢,這是因為只知道看重金錢的取得而不知將受到關進監牢的羞辱。用羊引誘老虎,老虎會因貪求羊而落進獵人設下的陷阱;把誘餌扔給魚,魚會因貪餌食而忘了性命。可見,見私己之利而忘公利,或者忘大局之利,甚至對於公利乃至大局之利造成損害,那麼自己往往也因身處於公利之中,或者處於大局之中,而受到傷害。因此說,利與害之間的相互轉化是非常微妙的,也是必須要忍耐的。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利就像害的影子,形影不離。每個人或者都懂得要獲得某一種成功,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根本沒有那麼多現成的好事等在那裡,因為小利之後必有大害的道理。但是當事到臨頭,很多人卻又忍受不了小利不得的吃虧感,於是完全忘了還有一個害需要權衡,忙不迭地伸出手去,可是結果又是什麼呢?

春秋時期的晉國,在獻公的祖父莊伯和父親曲沃武公與原晉國國君爭權奪利的鬥爭中,虢國站在原晉國國君那邊。當時虢國的國君姬仲就曾奉周桓王的命令,討伐過曲沃武公。周惠王九年,獻公在國內大殺宗室公子,不少宗室公子逃往虢國,虢國又以此為藉口,再次出兵討伐晉國。所以,晉獻公對虢國有切齒之恨,必欲滅之而後快。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周惠王十九年,晉國的簡息曾率領戰車部隊,向隔在晉、虢兩國之間的虞國借道,穿過此國去攻打世仇虢國。晉軍攻克了距虢國國都上陽約三十里的重要戰略城市下陽後,才收兵返回。

周惠王二十二年,晉國第二次討伐虢國,又向虞國提出了借道的要求。虞國大臣宮之奇提醒國君虞公:“絕不能再讓晉國借用我國道路去攻打虢國,如還這樣做,虞國也要滅亡了。”虞公不以為意,說:“晉國國君與我一樣,也是周朝的宗室後裔,他怎麼會消滅自己的兄弟呢?”

宮之奇說:“國君,這種事在歷史上已屢見不鮮了。比如說太伯與委歷都是太王的兒子,太王喜愛幼子季歷,想廢長立幼,太伯只得逃亡國外,失去繼承王位的機會。”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東虢國的開國君主既是父王的弟弟,也是父王的大臣,是周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武王表彰分封他的詔書至今還收藏在王室的盟府中,但東虢國卻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同樣出身於周朝宗室的鄭武公給吞併了。當時,平王不但沒有責備鄭武公,還照樣把他當作股肱之臣,讓他擔任卿士的重要職位。這是兄弟相殘的事例。”

“再說,晉國現在的國君是個殘忍絕情的暴君,他輕信寵姬驪姬的幾句讒言,就迫使太子申生自殺,逼走另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他害怕他的侄兒們將來對他不利,又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們全部殺光。國君,您與晉國國君的親緣關係遠比不上他們父子、叔侄關係親密。一個能殺死自己兒子和侄子的人,還會照顧這種疏遠的同宗關係嗎?還會信守自己借道的諾言嗎?我們不能相信晉軍會和平通過虞國!”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晉國為世仇討伐虢國是假,想吞併虢國,擴張領土是真。如果虢國滅了,成為晉國的領地,那麼隔在晉、虢之間的虞國不就成為晉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了嗎?在虎視眈眈的晉國面前,虞、虢兩國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如同人的嘴唇和牙齒一樣,如果在暴力打擊下,一個人失去了嘴唇,那麼他的牙齒還能不受傷害嗎?這就叫做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虢國的存亡事關虞國的安危,請國君慎之又慎!”

“誰都知道即使一個人再口渴,有毒的酒他也不會去喝,這並不是因為他不渴,而是明白解得一時之渴,但馬上就會把性命喪掉。為了眼前利益而死於非命的人就好像是那些用毒物來充飢,用毒酒來止渴的人一樣,而因為貪圖一點小利,而使自己國家滅亡的人,比這還甚。如果不能忍耐住自己貪圖眼前利益的慾望隨之而來的損失則更加嚴重。因利忘害是不足取的。”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昏聵的虞公不聽宮之奇的話,只為著討好晉國,以圖滅虢王后能分杯羹,不但答應晉國借道的要求,而且還不作任何防衛方面的部署。宮之奇明知虞國大禍臨頭卻無力挽救,悲傷之餘,只好攜族人離開虞國,遠走他國避禍去了。後來,晉軍首先通過虞國在當年冬天滅了虢國,然後在返回經過虞國時又很快也滅了虞國。虞國國君虞公,在做了晉軍的俘虜之後,才後悔自己沒有采納官之奇的意見,結果做了亡國奴。這就是不能忍小利而自尋滅亡的教訓,如果當初能夠把宮之奇的話聽進耳去,在這小利與大害中仔細地進行權衡,又何以成為一個亡國之君呢?

所以說,人不能過於貪圖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因為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記了做人的根本,這其實是使利益遭受到更大的損失,連老本兒都得搭進去。聰明智慧的人看到名利,就會考慮到災害。愚蠢的人看到名利,總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記了其中可能隱藏的大災禍,但是結果往往是有了名利,忘了災害,到了最後,災害到了,名利卻沒有了。如果當初能在這種種的利面前稍做權衡,災害也便不能成為災害了,而利,也會最終得到的。

老人言: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

在“利”面前,還是要仔細地權衡一下“害”,因為災害是一種很懂得依戀人的東西,你記著它,它就不想總來找你,如果你忘了它,它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地到你面前來,讓你見上一回,生怕你忘了它長什麼模樣,而我們,是絕對不想見到它的。要想避開它,就只有讓它知道你還想著它,而你只要想到了它,你就會把貪心壓下去,便能夠避害而遠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