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全球客家名人堂的文章,是關於客家文化和客家名人的深度研究和原創。文章內容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客家大本營所在地,是在粵閩贛三角地區,自然環境從來都不是很適合生存。疊山叢障的丘陵山地,雖然中有南嶺之隔,但自古以來,贛南、閩西、嶺南是互通的。而大本營地區縱橫交錯的山脈,使這裡北隔鄱陽湖流域,東阻閩江流域,南障珠江流域。天然獨立的地理單元,使得客家文化自成一體,在此生成、保存、傳承,“亂世好讀書,盛世好習武”,如此養成了與自然相處的客家之道。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韶關的一些古村落


莫欺少年窮九連真人 - 樂隊的夏天 第2期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這裡的自然環境,山多地少,若有暴雨發生,山洪是常見的。冬天乾燥的時候,如果有祭祖不留神的,往往會發生山火。客名君小時候就見過多次洪水漫過橋堤,很多魚兒浮泛在路面上。或者對面山上一片通紅,山火肆無忌憚地蔓延,草木的灰燼像坐著掃帚的黑女巫,被風吹到了陽臺上。我家對面的水泥廠的煙塵本來已經夠髒了。這種震撼而無助的場面,會在一顆年少的心中留下深刻而憂傷的印痕。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初中的時候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文題《三十歲時的夢想》,並且讓兩位兩位同學互換批改。我抽到的同學寫的是他要種很多很多的果樹(後來他果然成了柚子園主),我腦海裡想著那山火的場面,就想我三十歲的時候要發明一種飛鳥,在空中飛的同時,就把空氣中的煙塵收拾了……當然這個場景於我三十歲的時候在北京的霧霾中出現了,會收拾煙塵的飛鳥卻沒有發明出來。可見客家地區的山火災害給我的深刻影響。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客家人的傳統建築,土樓和圍龍屋,不僅需要具備屹立多年不倒的堅固性,而且必須具備防禦風、火、雷、敵、水的功能。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客家圍屋,以府第式的堂橫屋、圍龍屋和四角樓,建築方法和形式是中原華夏族的民居、莊園和府第建築的傳承。好的建築是有智慧的,護佑一方、一族長長久久、瓜瓞綿綿。這種智慧,就反映在客家文化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客家圍屋的建築選址非常講究,首選靠山、近水和向陽。粵東大埔張弼土故居,是一座“花頭”成長方形天街的圍龍屋,其正面是寬廣的田疇,後面是小河環繞,小河旁是一座青翠的大山,佔盡良田和山水的地利。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滿堂客家大圍(韶關)


翁源江尾鎮南壙村,以沈姓為主的整個村落都建在靠山面水有良田的地方,沈氏祖祠、橢圓形的祖屋長安圍,以及十餘座沈氏子孫的各式客家圍錯落有致地排列。圍屋與青山綠水相諧,形成了田園牧歌一樣的畫面。翁源江尾鎮葸嶺村的“八卦圍”,依葸茅墩地形,按陰陽八卦方位始建。屋形奇特,大小街巷鋪滿鵝卵石,縱橫交錯,撲朔迷離,神秘莫測。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翁源江尾鎮葸嶺村的“八卦圍”


與自然相和諧,首先是家族內部要和諧,客家傳統中,靠的是“文教”。廣東鶴山縣坪山羅氏以絹公堂聯:“百世雍和修孝悌;一堂敦穆教讀書”。深圳龍崗羅瑞合村羅氏鶴湖新居堂聯:“慈孝友恭啟迪後人昭世德;詩書禮樂纘承先緒振家聲”。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我們說人與自然的關係,客名君覺著,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纏鬥、對立的關係。I come,I see, I conquer. 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第二種是敬畏、從屬的關係。I come,I see, I revere. 我來了,我看見了,我敬服了。第三種是共處、改造的關係。I come,I see, I serve. 我來了,我看見了,我服務了。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從來沒有徵服過自然。客家人在大本營的經營,三者皆有,第一種主要是在經濟發展時期隨大流不顧自然環境的那種,例如上面提到的我家對面的水泥廠,但是傳統客家文化中,大多是後面敬畏和共處兩種,並且這種生存智慧,表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在傳統客家人心目中,大自然是母體,是皈依,是有著神力的。客家人是多神教,過年的時候我們祭祀,從母親點香所照顧的神就可以看出來,我們要敬的,主要包括天地、神明、伯公、祖宗。伯公是什麼神?實際上是土地公公的化身。在每一個地方,客家人會選擇一些地方代表伯公來敬奉,比如有年頭的大樹、奇異的石頭、湧泉的地方(如古井、泉眼等)……


一個從小看多了傳統習俗的客家人,如果走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很敬畏的,處處如有神蹟。神明,就在每一寸的清新空氣中,看不見,又無處不在地在佑護著。當然,如果是晚上,也是會有鬼神的。這種感覺是很神奇的,反映了客家人的生存信仰。大自然像是春風化雨的母親,更像一位暗中護佑的父親。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不知道讀者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你獨處深山之中,周遭百草豐茂,鳥鳴山澗,或有野獸出沒。如果沒有這種信仰,勢必會孤獨、恐懼,雖然不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但是也是有毒蛇或馬蜂等各種險境。但是那些山間勞作的客家人適應了,而且唱起了山歌……我想,大概就是因為有這種信仰存在。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臺灣新竹客家聚落的伯公廟


即使到了人跡較多的地方,依然可以看到用石頭壘出的石敢當或者伯公棚,上面的紅燭依然尚未褪色,就是客家人伯公信仰的體現。為什麼只說伯公廟,為什麼不是伯母廟呢?說明崇尚陽剛龍文化的客家人,實際上也把大自然是當成父親的。試想當年在山間濮上勞作的客家青年,也許會對著這些伯公喃喃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佑護。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客家人立的的伯公廟


客家人與大自然的共處,在於客家人對山林的認識精彩而深刻。河源市連平縣田源鎮肖屋村有一種名叫“魚梁”的古老而傳統的捕魚方式,迄今仍發揮著它的作用,當地村民稱,“魚梁”這種捕魚方式代代相傳,至今已延續了500多年。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河源"魚梁"


河源"魚梁"的選址在灘的中間,藉助水的衝擊力,將河魚自然引入"魚梁"。選址結合水文學、建築學等,先做成一個長形或U形、可漏水的竹排,然後將竹排迎著水流湍急的方向,設置成前低後高、前寬後窄,形成約1米的落差,前端以一根大木沉入河床,上部用竹編攔截,兩邊壘石為“牆”進行截堵。當魚被水衝擊到竹排上方的時候,大魚無處可逃,村民守梁待魚。


客家人認識很多青草藥,客家人喜歡吃很多山野的蔬菜,客家人將很多山野的食材做成美食。我舉個例子,客家擂茶。擂茶就是把茶葉和很多山裡的蔬菜、青葉等食材混合,像宋朝及之前的吃茶法。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客家擂茶


客家人深諳山間的天然美食之道。春天,把艾草、雞屎藤做成艾粄,和江浙一帶的青團完全不一樣。用布驚草的草籽,做成枕頭。天然美食之道還表現在,客家人愛吃的青菜,有不少是其他民系很少見的野菜級別,比如苦麥菜、藠頭等等。


夏天的時候,客家人用葛粉和仙人草,做成果凍一樣的仙人粄。還用淮山、薏米、枸杞等做成清補涼,都是客名君所鍾愛的養生美味。清補涼採用的是中醫的原理,食材有君有臣,有輔有佐,讓每一個夏天都滿溢著自然的芬芳。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客家與自然相處之道,是順應,是和諧,是在大自然母體之中自如地耕讀取用。不破壞生態的和諧共處,才是健康且持久的。遺憾的是,已經很多人淡忘了這一點,那些涸澤而漁的人們。


在客名君童年的記憶中,始終可以看到,那些竹葉桃花依稀掩映的滄桑圍屋,這些美麗的房子,曾經承載過太多勤勉的身影,以及,客家人的智慧和精神。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注:以上圖片皆來自網絡。

圍龍屋和“清補涼”中的人與自然

全球客家名人堂,深度研究和原創關於客家文化和客家名人的內容。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